晋江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社会民生 >>正文

打造“海绵城市” 让城市不再“看海”

www.ijjnews.com    晋江新闻网 2016-02-25 08:10
  

  “城市环境”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社会话题,尤其是几乎成常态的雾霾天气和夏天雨季来临时的内涝滞水问题。有网友调侃北方的雾霾天时说:“早上骑电动车,有种开飞机的感觉,两边全是祥云!”而在一些繁华的大城市,“一下雨就看海”已成为一种常态化“景观”。

  鉴于目前雾霾、水患、热岛效应等极端气候所衍生的环境危害,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生态修复已成为刻不容缓的话题。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多次提到建设“海绵城市”,“海绵城市”将划入未来城市建设重点。会议提出,要提升建设水平,加强城市地下和地上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海绵城市。

  省城市工作会议指出,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禁止盲目改造自然环境的行为,不要填埋河湖、湿地、水田,不要用水泥裹死原生态河流,避免城市变成一块密不透气的“水泥板”;要抓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规划建设,集中力量整治易涝点,切实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泉州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推进省级海绵城市试点,完善排水防涝规划建设,构建城市雨水从源头到末端全过程的综合管控体系,增强抗洪涝风险能力,确保防涝与雨水资源化利用相协调;加快完善市区排水防涝整治体系,组织中心市区主次干道积水点改造,保障中心市区排水防涝设施安全运行。

  城市,理应让生活更加美好。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遇到暴雨便“看海”的城市,也显示了其治理能力的欠缺和文明程度的不足。推动海绵城市建设,让“逢雨看海”的“水袋子”变成人见人爱的“海绵宝宝”,让城市内涝不再肆虐、让人与自然更加和谐,才能让城市顺畅“吐纳呼吸”,变得更加美好和文明。

  专家观点

  住建部城建司副司长章林伟:可重点从五个方面来落实建设海绵城市,一个是建筑和小区的海绵化;第二个是道路与广场建设的海绵化;第三个是公园绿地和城市绿化系统的海绵化;第四个是水体生态修复;第五个是末端治理的实施——排蓄设施。实际上,这五个方面贯穿了整个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

  (记者_庄诗莹)

  他山之石

  江阴市新桥镇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作为江阴市最小的乡镇,面积仅19.3平方公里的新桥却容纳了超过6万的人口。土地少、人口多、企业散、农业弱、村容差……无法改变的自然环境和资源状况决定了新桥必须更加有效的管理和利用这方土地。

  “集中”!在困难重重的现实面前,新桥镇走出了一条别出心裁的节约集约用地之路。

  2001年,新桥镇开始走“三集中”的发展模式,即农民住宅向镇区集中,农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

  为杜绝因规划不当给城镇建设带来难以根治的“胎里病”,新桥镇聘请上海同济大学规划设计院和南京规划设计院的专家,从事关新桥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按照“城市设计”的要求,立足现实、放眼长远、扬长避短,将全镇划分为“七五七”3个功能区,即7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7平方公里的生态农业区和5.3平方公里的商贸居住区。此后的新桥,正是严格依循这一规划,聚合各种力量推进新型城镇化。

  (记者_庄诗莹)

  城市空间布局“一盘棋”统筹思考

  在深圳市南山区约18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80多家创新载体,相当于约每2平方公里就有一个创新载体。这一个个创新载体,构成了南山的“大孵化器”战略:在空间上,将一个个单一的孵化园区扩展到全区185平方公里;在内涵上,从孵化一家家科技企业,全面升级为孵化战略性新兴产业。

  这种将全区作为“一盘棋”考虑的做法,从空间和产业配套层面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土壤,让新兴产业不仅能在这里落地,更能生根壮大。而新兴产业的生根壮大,在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也让城市得到了更新。于是出现了这种结局:十年前,提起深圳,人们想到的是蛇口、福田;十年后,南山成为不少地区竞相学习的对象。十年时间,南山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完成华丽“逆袭”。

  (记者_王志前)

标签:城市|海绵城市
稿源: 晋江新闻网  编辑: 陈子汉陈子汉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508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