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正文

抄袭泛滥过度营销 微信公号“吸粉歪招”该治了

www.ijjnews.com    人民日报 2016-02-18 10:29
  

  客户需求VS商业利益

  过度营销博弈场

  微信官方数据显示,目前,微信每月活跃用户超6.5亿,截至2015年8月,微信公号突破1000万,且每天以1.5万个的速度增加。在以千万计的微信公号中,很多操盘者默默耕耘责任田,但也有不少营销号迷恋“尖叫效应”,为了上头条、赚影响、吸粉丝,不择手段。

  去年底,朋友圈流传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推出了“微赚微赚”,只要用微信关注“微赚微赚中心E”公号,在“我的账户”中输入邀请码并每天签到就能赚钱,签到20天可收益5000多元。记者按照上述方法签到,发现账户的“收益”有了0.1元。然而再次打开“我的账户”,页面却显示为“错误”,无法签到更别说提现。其实,所谓“签到赚钱”属于骗局,多为企业通过鼓励用户“拉人头”“发展下线”的方式赚钱。

  去年11月,王健林把“顶尖企业家思维”微信公号告上法庭。该公号冒用王健林名义,发表批评淘宝及电商的文章:《王健林:淘宝不死,中国不富,活了电商,死了实体,日本孙正义坐收渔翁之利》。王健林起诉该公号侵犯其姓名权、肖像权和名誉权,索赔经济损失1000万元。说穿了,该公号是比较典型的“营销号”,如此耸人听闻的标题是朋友圈“爆款”文章的标配。

  营销没有罪,吸引眼球亦无不可,但必须守规则。业内人士指出,很多公号已成为企业和品牌在移动端的迷你网页。如何平衡好用户需求与营销需求,需要深入思考。

  腾讯官方数据显示,2014年全年累计封停打击违规公号8.5万个,拦截各类恶意营销广告、恶意链接500万个。

  沈阳认为,对不守底线的“营销号”打击力度还应加强。可采取“突然死亡”原则,加快处理进程、提高处理效率;还可以采取“一票否决”原则,不但封停违规账号,而且封堵该账号背后的申请人。

  朱巍介绍,国家工商总局已就《互联网广告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公开征求意见。这部法规将对自媒体广告,特别是对过度营销、恶意诱导等行为进行更严格的规范和治理。

  用户体验VS粉丝经济

  诱导分享重灾区

  《谁打开,谁发财!》这篇文章,曾在朋友圈被刷爆。该文以发财为噱头,强调只要转发文章就能将财神爷带回家,利用部分读者的迷信心理,使阅读数和点赞数飙至10万以上。这属于典型的诱导分享。

  诱导分享指发送谣言、色情、测试类、答题类等内容,诱导用户分享至朋友圈,操作后才能见到答案或内容。根据中山大学大数据传播实验室数据分析,2015年6月19日至2015年8月23日被举报为“诱导分享”排名前200的微信公号文章中,47%的文章涉及金钱主题,29%的文章涉及名人相关主题。

  很多用户都有类似的体验:在朋友圈刷到一条测试,考察辨色能力,等一道一道题做完要看结果分析时,却告诉你要分享到朋友圈,“分享后测试答案自动跳出”,不想白做就只能老实地分享。

  “转发可保全家平安”,“不转不是中国人”,“看完赶紧告诉身边的人”,“转发集满30个赞可获小礼品”……业内人士指出,诱导分享利用的是典型的“粉丝”心理。有的公号是为了吸粉并骗取转发量,有的公号则是商家为了活动促销搞宣传。与之相连的虚假客服电话、赠送物品欺诈、违规抢红包、集赞换票等种种乱象,让人十分头疼。

  “粉丝经济是公号的主要盈利渠道,粉丝越多广告收益越高,乱象易生。”朱巍表示,过度关注粉丝经济,追逐商业利益,用户体验将大幅下降。没有温度和人情味的公号只会“掉粉”,违法违规的公号终究会关门并被追责。

  打击违法违规公号,相关各方一直在行动。近期,国家网信办根据网民举报线索,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网信办,集中查处、依法关闭非法网站200多家,有关网站依法关闭微信公众账号、微博账号、QQ账号、贴吧等6000多个。去年5月,国家网信办联合工信部、公安部等部门,集中整治移动即时通信公众信息发布服务中的违法违规行为。相关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和新媒体平台也加强风险控制,及时响应举报并建立24小时值班反馈制度,加大打击力度。

  “表面的浮华是一种泡影,经不起沉淀。依法监管微信,才能避免劣币驱逐良币,对其他新媒体平台也有很好的示范效应。”朱巍说。

首页  上一页  [1]  [2] 
标签:抄袭|吸粉|微信公号
稿源: 人民日报  编辑: 陈子汉陈子汉 [打印]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