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产品”和“体验消费”鞋博会受热捧
鞋企谋划“全价值链”创新
“体验消费”在本届鞋博会上受热捧。
核心提示:第十七届中国(晋江)国际鞋业博览会圆满落幕。在经济新常态下,鞋企纷纷启动产品创新和渠道变革。随着科技智能元素的强势注入,传统制鞋产业正在“智造”的路上阔步向前;体验式购物受热捧以及百货行业从商品销售商向服务综合提供商的角色转变也表明,渠道变革已是大势所趋。在经济新常态下,体育用品行业已开始谋划“全价值链”创新,包括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产品创新和渠道变革,以求跨越转型。
产品升级 供应商从幕后站上台前
机器人柔性制鞋成型生产线,最快14秒内就能完成鞋底鞋面喷胶;一台无刀模切割系统能够节省4个人工;一件衣服里外两层湿度却不同……鞋博会上,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备受客商追捧,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流聚集区。
与以往相比,“自动化”已成为鞋机展商的普遍卖点。天一精密机械(泉州)有限公司所展示的一款设备本身包含12个模具,可同时生产凉鞋、拖鞋、雨鞋等鞋底,工人只需要站在一个位置便可同时管理机台的12个模具。华骏鞋机更是携无刀模切割机、电脑智能花样机、伺服节能马达、全功能罗拉车、紫白双色节能灯、纳米节能流水线等智能产品一齐亮相,让广大客商流连忘返。与往年相比,本届鞋博会首次引入中科院、哈工大机器人研究所、黑金刚等工业机器人研发机构和制造企业,首次展示了智能装备新技术、新动态。
高科技同样体现在鞋材和成品鞋服展区。在安安(中国)有限公司展区里,上百种新材料充斥眼前,这些新材料既有吸汗、除湿的功能,又增加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创意,创意与功能相结合,瞄准了现在追求时尚和舒适度的年轻群体。明伟鞋服有限公司研发的“UNIDRY水悦动”可以做到衣服里外两层湿度不同,内层面料迅速蒸发人体汗液和湿气。而同期举办的海峡两岸大学生服装作品展中,更是涌现出不少优秀设计作品。
种种现象表明,以往定位“配角”的供应商已站在了创新的前沿,在资源高效整合的信息化时代,供应商开始从消费者和下游厂商的角度考虑,主动配合他们进行产品创新。事实上,以安踏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已开始谋求上下游产业链配套创新,跟不上消费者的需求,跟不上鞋服制造商,供应商将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晋江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主任尹岳涛认为,在互联网+时代,制造业决胜移动端,鞋类产品特别是运动休闲鞋类产品都是随身的移动端,开展相关功能性研究应用与移动互联网实现互通、互动,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体验,将有效提高鞋服产品的附加值,为制鞋产业打开巨大的市场空间。制鞋行业要有能力根据反馈的数据和信息,对产品不断进行改进、设计、研发,并借助信息化进行快速定制和生产。
体验消费 以用户和服务为核心
在鞋博会期间举办的中国百货业高峰论坛上,有业内人士表示,在电商异军突起的大背景下,体验式消费已经应运而生。如今,在实体店商家激烈的竞争中,体验式消费已逐渐成为零售业界结合互联网趋势的出路之一。
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体验消费”也在本届鞋博会上浮出水面。
在一家英国Delcam展位前,许多客商聚集在体验区域,想看看“虚拟试鞋”的效果。记者看到,体验者只需站在体验台上,后通过挥动手势在电脑上选择喜欢的鞋样和合适的鞋码,电脑便会将鞋子与体验者进行合成,并通过屏幕将效果展现出来。
“我们希望通过3D虚拟系统来提高鞋业品牌的影响力和客户的消费体验。”英国Delcam公司中国总部东南大区销售经理蒋远智表示,虚拟试穿是他们公司跟美国微软公司2011年共同合作研发的系统,目前开始投入市场推广,在国内的客户已涵盖安踏、李宁、特步、361度等著名品牌商。
在经济增长新常态下,消费者的价值主张成为核心,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
“购物行为、碎片化多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更加关注市场趋势和消费变化,特别是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加强与消费技术的发展,更加准确地锁定目标客户,以人性化的营销方式和定制化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拓展发展的空间。同时将经营范围、购物环境、支付方式等进行不断完善。”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副司长王德生如是说。
而在4月18日,中国百货商业协会也在晋江发布的《2014年中国百货行业发展报告》中指出,在百货业发展方面,零售新常态下,实体店运用体验式创新有望重新赢得顾客。(记者_吴道淼 郑翔 文图)
- 第十七届鞋博会闭幕 意向成交额147.5亿元2015/04/22
- 【鞋博会】龙头企业带动 体育用品“V”形反转2015/04/21
- 台商看大陆高端鞋机市场:“机器换人”是趋势2015/04/20
- 解决用户“痛点” 本届运动鞋设计大赛作品更具实用性2015/04/20
- 鞋品品类增多 多品牌集合店和百货将受青睐2015/04/20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