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闽南要闻 >>正文

泉州年度10大谣言盘点 微信传谣部分营销账号成推手

www.ijjnews.com   东南早报  2014-12-22 08:04
  
谣言,或骇人听闻,或荒诞不经,或漏洞百出,但总有人散布、传播,渗透到人们工作、生活方方面面,严重者,甚至引发群体性恐慌,谣言,已成为危害社会的一颗毒瘤。

  微信传谣部分营销账号成推手

  “民生哥”吴某因发布虚假信息两次被警方拘留

  谣言都从哪里来?

  相信,你首先想到的是微博、微信。确实,微博、微信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鱼龙混杂。根据泉州警方处理的涉谣案件分析,微博、微信已成谣言集散地。今年以来,谣言还逐渐呈现从微博向微信转移的趋势,传播路径也越发隐秘和快速,往往在弹指一挥间,谣言已传各地。

  在谣言传递链条中,一些不负责任的网络营销平台,为吸引眼球、抢占卖点,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放任谣言的发布和传播。有些谣言极具煽动性,因满足了公众的情感宣泄,极易引起共鸣,一些不明真相的市民往往也成为谣言“搬运工”。

  随手转或成谣言“搬运工”

  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谣言在微博、微信上出现后,一些不明真相的网友对此不加核实,只要惊悚,只要抢眼球,就赶紧转发传播出去。殊不知,这往往成为谣言的“搬运工”,进一步助推了谣言的传播。比如,某些热传的“寻人启事”帖则需提高警惕,因为,这其中往往有诈,帖中所留手机号为“吸费电话”,你这随手一转发,传递的可能就是负能量了。

  12月17日,辟谣达人@经典魔蝎在微博上也发布了一条辟谣帖。当天,他注意到,从16日起,在微信朋友圈、微博出现的一则启事称:“12月14日,一个叫林家豪的孩子在泉州万达广场大门口失踪。如有知情者提供线索,(父母)愿意把价值80万元的房子卖掉给予酬金。联系电话1516××99145。”他立即上网进行核实,很快发现端倪,相同的寻人启事和联系电话,在全国多处都曾出现过,已有媒体指出联系电话疑似吸费电话。

  “社会仅有的一点爱心被这些人(散布谣言者)给糟蹋了!大家有这个义务对谣言说不!”@经典魔蝎发出呼吁。@泉州公安官方微博也指出,如此“消费爱心可耻”。

  据统计,这两年来,网友借助微博、微信“爱心传播”的谣言数不胜数,比如,“白娅倩高考证丢失”,“三岁多小女孩××地被拐,能准确说出爸妈姓名”,“××实小附近卖冰棍的偷孩子”,今年10月,在微博、微信朋友圈疯转的是一个名为“张静杰”寻3岁小女孩的帖子。10月12日,@公安部打四黑除四害官方微博专门发帖澄清:“请网友认准‘张静杰’,千万别再转这个寻人帖,那是吸费电话。”

  类似的诈骗寻人帖,屡屡在网络上出现,为何还是有人屡屡中招传播?

  泉州市公安局网安支队民警指出,这是因为谣言一次次利用和消费了人们的爱心和同情心。此类谣言最恨的是最后一句:“冷漠的人也请你按3秒转发”,“谁都会有孩子”,“您的转发可能挽救一个孩子”,这么一说,更是让已为人父母的网友情不自禁就转了。

  对此,警方提醒,对于疑似诈骗寻人帖,网友要学会辨别,可在网上对信息里的人名、地名、电话归属地等内容进行查询,不要盲目转发。

  谣言从微博向微信转移

  谣言层出不穷,大多通过微信朋友圈进行大面积传播。警方和辟谣人士分析指出,微信已逐渐成为谣言传播的最主要平台。

  “微博和微信现在成了最容易滋生谣言的地方。”@经典魔蝎告诉记者。10月30日,身在石狮的他,从微信朋友圈看到流传泉州实小小孩被拐信息时,觉得这事牵涉面大,不知真假,贸然转发可能引起更大恐慌,于是转发到微博向警方求证。“这种事最好还是等警方通报有关情况再说。”

  “我们注意到,以前谣言多出自微博,现在逐渐转移到了微信。”市公安局网安支队民警介绍,微信谣言正成爆发趋势。经警方统计分析,2013年,泉州地区查处的41起谣言信息,几乎都来自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而通过微信传播的为0,而2014年发现查处的46起谣言信息中,通过微信进行传播的猛增到16起,占到了34.7%,且大都在微信朋友圈快速传播。

  民警分析指出,微信属于亲人、同学、朋友之间的半私密社交平台,本身缺乏自我纠错能力。当一位好友在圈内发布谣言时,出于现实中的信任度,较少有人质疑,即使有人心里有怀疑,也会碍于情面不在朋友圈中指出。微博属于公众意见平台,具有自我净化能力,网友在互动中相互质疑、印证、纠错、补充,使信息更加接近事实真相。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标签:微信|传谣|账号|推手
稿源: 东南早报  编辑: 李志萍李志萍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