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沪镇:依托网格化管理 细化村居服务
街镇名片:深沪镇地处福建省晋江市东南沿海突出部、台湾海峡西岸,三面临海,一面依山,地理位置独特,素有“峙海金狮”之美称。镇域面积33.46平方公里,辖19个村(居),常住人口约9万人,海外侨胞4万多人,2003年年末被评为“中国内衣名镇”,工业和海洋水产业是该镇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现已建立一支由285艘船组成、总吨位2.3万吨的外海捕捞船队。近年来,深沪获福建省“百强乡镇”“明星乡镇”“十好文明镇”等荣誉称号。境内自然、人文景观丰富,有国家级自然风景保护区———至今7500-8000年的全国独有、世界罕见的海底古森林遗迹,有距今1万多年的古牡蛎礁及至今80多万年的旧石器古人类活动遗迹,有宋朝建成的崇真殿、明朝建成的烟墩山烽火台;还有大道公宫、镇海宫、龙泉宫等文物古迹、自然名胜,被泉州列为十八景之一。
晋江新闻网11月13日讯今年,深沪镇将镇区7个社区纳入网格化管理服务试点村(社区),现共有网格化管理试点村(社区)8个,划分成38个二级网格,试点村(社区)按照“一格一专员”标准,建立起一支由40人组成的专职二级网格管理员队伍。目前,深沪镇已完成8个试点村(社区)信息采集工作。
组织培训
增强网格员队伍专业化
去年,深沪镇运伙村成为网格化管理镇级试点,今年,深沪镇再增包含狮峰、金屿、南春、东安、璧山、后山、港阜7个社区在内的试点社区,镇综治部门经过整合现有资源,将28名社区工作者纳入专职二级网格管理员队伍,同时,面向社会招聘12名专职网格管理员,“招聘过程中,我们对每一名入围者进行面试,针对性地了解‘准网格员’的情况。”深沪镇综治副书记王毓峰介绍,网格员要求30岁以下、大专及以上学历、熟练电脑操作等,今年4月份,12名年轻、精干的专职网格管理员到位,依据各试点村(社区)规模,当地分别安排1-2名网格员进驻试点。
为增强网格员队伍专业性,深沪镇先后组多次规模不等的培训,培训内容包含对网格化管理服务的认知、运作流程、硬件设备的使用等。培训期间,除全镇8个试点村(社区)38名网格员外,责任区民警、镇政府下村干部、村两委成员悉数参加,通过市级、镇级5次大型培训活动,网格员基本掌握了网格化管理服务的内涵、基本目标、工作方法等,“运伙村是第一批镇级试点,我们也分批组织新试点人员到老试点学习经验。”王毓峰说,网格化管理服务的基础性工作主要由专职网格员完成,因此,培训环节必不可少,作为社区基层管理人员,从一知半解到深入掌握,网格员也完成了一次自我提升。
投入硬件
破解“人户分离”难题
网格化管理入户采集工作伊始,深沪镇统一印制信息采集表,包含登记人员住所的楼宇名称、居住人数、身份证号码、是否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从业情况及经济来源等10多项内容,此外,当地还为网格员配备40部安装有信息采集终端的手机,方便他们实时将采集的数据、图片传送至网络平台,高效完成信息采集流程。目前,深沪镇已完成8个试点村(社区)信息采集工作。
入户过程中,网格员遇到最棘手的问题,便是网格内许多群众存在“人户分离”情况。“在深沪镇镇区,许多住户到临近社区购地建房,并长期在当地居住,但户籍仍保留在原社区。”王毓峰介绍,这种“人户分离”的情况在镇区7个社区较为普遍,而网格化管理信息采集采用“人房绑定”的方式,一方面,网格员必须准确登记房屋内居住的人员信息,另一方面,这部分人员的综治、计生、社保等手续仍在原户籍地,在管理服务上造成了不便。“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针对这个问题我们采取‘两头管’的方式,也就是两边的网格员参与对‘人户分离’群众的管理和服务。”王毓峰解释,这虽然增加每个网格的工作量,但进一步细化了管理和服务。
持续更新
把控流动人口动态
深沪镇企业众多,流动人口数量多、流动性大,“网格化管理精准匹配房屋和人员信息,采集的相关内容全面多样,通过持续滚动更新,便于我们把控流动人口整体情况。”王毓峰说,8个试点村(社区)网格化管理投入运作后,深沪镇其他非试点村居纷纷踊跃尝试,他们按照网格化管理运作模式,划分网格并对房屋、人口信息进行采集登记,定期更新。“借由网格化管理带来的优势和便利,我们对辖区社情民意有了更进一步的掌握。”王毓峰说。下阶段,深沪镇还将继续突出网格化管理的信息支撑,抓好镇、村网格化管理平台的建设,完善各类数据库,进行实时动态管理;同时推进信息采集、问题受理、处置流程、考核评价的标准化;强化网格员职责,建立以“格”为工作基础、以“网”为运行依托,对问题和矛盾早发现、早处置、早解决的工作机制。(记者_林雅萍 文图)
- 钞岱村:延伸服务触角 惠及更多百姓2014/11/11
- 三坑村:人在格中走 事在格中办2014/11/10
- 安海镇:探索网格化管理新方法新途径2014/11/06
- 深沪镇镇长今日接听市长专线2014/11/06
- 金井滨海:创新网格化管理打造智能化社区2014/11/03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