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交23年保费退休后每月只有48元 养老险成“逗你玩”
无奈的现实 通货膨胀是把刀
“我当年投保的保单,早就不知丢哪儿去了。”1980年代,庄女士还在泉州的一家高校任职,也是每月缴交3元保费,买了一份保险。但她早已对这份保险忽略不计了,“物价飞涨,继续缴费意义也不大,丢了就丢了吧”。“通货膨胀是把刀。”对于二三十年前所谓的养老保险如今遭遇的窘境,寿险业内人士石先生首先怪罪于CPI。“10元钱,在1980年代时能买几十斤米了吧,现在呢?”在石先生看来,仅从保险合同的角度来看,保险公司按约定履行了其义务,无奈CPI凶猛,斗不过它。“其实,同样一笔钱,你存在银行生利息,30年后同样是要‘缩水’的。”
不过,石先生也直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商业保险刚起步,保险产品的设计简单,很落后,没有考虑到物价变化、工资水平增长、银行利率变动等诸多因素,且保险公司投资运营受限、能力欠缺,很多产品都是固定利率,保费交进去就只能“躺着睡大觉”。
此外,业界宣传和消费者认识也可能存在误区。“到现在,很多人还是把保险产品当作投资工具,而不是转移风险、减少损失的工具。”石先生说,保险首要功能应该是防范未来可能的意外伤害、重大疾病等造成的经济困难,而不是单纯的投资理财。“背离了保险的初衷来谈保险,期望值难免有落差。”
突围的思路 多方规划来养老
近日,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2》显示,我国养老金替代率由2002年的72.9%,下降到2011年的50.3%。而据中央财经大学社保研究中心主任褚福灵测算,2011年我国企业养老金替代率仅为42.9%,远低于55%的国际警戒线。
所谓养老金替代率,是指劳动者退休时的养老金领取水平与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之间的比率。比如,某人退休前工资5000元,退休后只能领到2500元的社会养老金,其替代率只有50%。“养老金的替代率要达到80%,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水平。”昨天接受导报记者采访时,西南财经大学保险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丁少群说,目前的替代率达不到这么高的水平,社会与个人就需想办法补充。“其实,商业保险只是养老规划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厦门寿险业人士吴先生从另一个角度看待这个问题。他说,从发达国家地区的经验来看,养老保险分为三大部分:社会养老险、企业年金险、个人商业保险。其中,社会养老保险起到基本保障的作用;企业年金保险由企业与个人共同缴费,是企业为职工配置的一项福利,但在国内,因为人员流动大、企业成本控制等原因,企业年金险的覆盖率只有4%;最后,个人商业保险才是个人给自己的补足,其实,老百姓要做养老规划,也不止于保险,还有存款、基金、黄金和股票等众多渠道。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