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主流媒体看晋江 >>正文

晋江陈埭丁氏宗祠:回汉文化融合的象征

www.ijjnews.com   泉州晚报  2013-09-12 16:09
  
陈埭丁氏宗祠将伊斯兰风格与传统闽南风格相融合,2006年5月被国务院评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埭丁氏宗祠充分体现了伊斯兰风格与传统闽南风格融合的特色

  核心提示

  在侨乡泉州,有大大小小成千上万座的宗祠,这是泉州人重视“根”的体现。在厂房林立、街巷纵横、车水马龙的陈埭岸兜村,有一处安静而独特的建筑,它将伊斯兰风格与传统闽南风格相融合。这便是陈埭丁氏宗祠,2006年5月被国务院评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记者张晓明文/图

  “吉祥鸟”栖居“回”型屋

  从偏门步入陈埭丁氏祠堂,可见泮池在最前方,然后是条石铺就的大埕,后方便是宗祠的主体建筑。前厅三开间,中间较大,设正门,门上悬挂着明代书法家张瑞图题写的“丁氏宗祠”额匾。

  研究陈埭丁氏宗祠20多年的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庄景辉说,丁氏宗祠的最大特点是既有汉族文化内涵,又不缺乏回族文化痕迹,是回汉文化融合的象征,成为研究泉州古代海外交通史和阿拉伯人入籍中华的重要实物依据。

  漫步在宗祠内,记者真切地感受到这种回汉文化融合的痕迹。宗祠始建于明永乐年间,不仅宏伟壮观,而且蕴含丰富深邃的内涵。廊院式的建筑形式,使宗祠整体布局呈“回”字形。尤有意思的是后殿东北角削角砌筑,使“回”字口部更与汉字书法转角顿笔象形,这正是丁氏回族把民族意识融入宗祠建筑形式的体现。祠堂的装饰有很多精美的木雕、石雕,虽然基本上是中国式的传统工艺,但正厅门楣上方木雕以及廊心石墙雕刻着阿拉伯文“清真言”的组字图案及信仰伊斯兰教字画的“吉祥鸟”。“独特的风格让整座宗祠散发出一种包容而宽广的气息。”陈埭丁氏宗祠管委会主任丁维果说。

  史馆见证回汉文化融合

  进入正门,便可看到左侧悬挂着“陈埭回族史馆”的匾额,这是丁氏宗祠与其他祠堂不同的地方。“陈埭回族史馆”设于1984年,沿着展馆布置的线路参观,你会发现“走进了一段外来移民与本土文化相互融合的历史,一篇回汉人民团结奋进、共同发展的动人故事”。

  这里展出的100余件珍贵文物、近200幅的图片告诉我们,陈埭丁氏族人的祖先是阿拉伯人。700多年前,他们踏着“海上丝绸之路”自阿拉伯国家而来,带着善于经商的能力和伊斯兰文化,与博大精深的汉文化握手与对话,从最初的数人繁衍至数万人,形成了丁氏回族。这些在宗祠收藏的祖谱中也有记载。

  匾额诉说“万人丁”传说

  在丁氏宗祠的正厅大门上,悬挂着一方“陈埭万人丁”匾额。关于这个匾额,也有一个很耐人寻味的故事。

  传说,陈埭丁氏家族的一世祖到三世祖都是单传,人丁单薄。元末泉州发生了“亦思巴奚”战乱,丁氏三世祖丁夔(硕德)于是率子丁善迁居到陈埭。多年后,丁善见父母老迈,还未置办寿域,就想替父母找一块风水宝地。一位风水先生对他说:如果墓碑竖于墓前,子孙里会出三个宰相;如果竖于墓后,就会繁衍万人。也就是所谓的“进前三宰相,退后万人丁”之说。高官与丁口,两者择其一对很多人来说都是极为难的,但丁善果断地选择了后者。后来,丁氏的墓葬都把墓碑竖在墓后,而那一句“进前三宰相,退后万人丁”的说法也跟着流传开了。

标签:丁氏宗祠|陈埭|伊斯兰|闽南风格
稿源: 泉州晚报  编辑: 李华燕李华燕 [打印]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508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