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多维赋能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规上企业研发投入增长14.4%,达78.7亿元,占泉州比重34.7%;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2.4%,高于泉州、全省平均水平;科创体系建设经验入选全省改革优秀案例,并作为全省唯一县市在省科技大会上作典型发言;抓创新促应用专项行动考核连续三年排名泉州第一(累计获正向激励经费300万元)……
晋江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县域重点产业链建设,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营造支持全面创新生态,实现产业成链、企业成阵、创新成势。
晋江坚持“晋江经验”引领,主动融入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以科技创新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多维赋能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如今,注入并延续“科技基因”的晋江,正源源不断地释放活力,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利郎创新研发的拒水羽绒服。
强主体 释放科技创新活力
日前,第八届福建省政府质量奖名单揭晓。信泰(福建)科技有限公司获省政府质量奖。
福建省政府质量奖设立于2009年,是我省质量领域最高荣誉奖项,旨在引导、激励全省各行业加强质量管理,打造福建品牌,加快推进质量强省建设。
信泰展厅中展示的万物智联平台。
“这份荣誉,不仅是对信泰集团卓越绩效和不懈努力的肯定,更是对我们通过争创质量奖实现质量提升、推动行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证明。”信泰集团执行董事、副总裁许金泰表示。
当前,信泰集团是国内最具竞争力和创新力的鞋服高新材料和纺织全产业链工业互联网整体解决方案的供应商。近年来,信泰集团不断加大研发投入,通过创新技术推动产品向健康、人性化、节能环保等方向不断发展,参与制定国家及行业标准7项,高新技术产品收入占全年营收70%以上。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该集团更是一马当先,实现了从原料生产到产品消费的全产业链升级创新。
聚焦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信泰集团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智联智造智增长”的质量经营模式。
在创新这条路上,企业的主体能动性是重要决定因素。
易宝(福建)高分子材料股份公司在2008年成立之时,就选择了一条充满挑战的“科技创新研发”之路。“从事橡胶发泡的企业很少,入门门槛高,需要的技术专业难度高,但市场前景广阔。”易宝公司董事、副总经理侯汝红介绍,如今,易宝公司已是国内最大的SBR有机硅发泡材料制造商,成为中国中车、孚能科技、比亚迪汽车等企业的合作伙伴。近年来,该企业每年的营收增幅达20%~25%。
当前,易宝公司低密度高透气率的EPDM三元乙丙橡胶发泡材料、超临界橡胶发泡材料等新型材料,科技含量领先市场,多款产品实现国产替代。
“我们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每三年进入一个新领域。”侯汝红告诉记者,其产品已涉及潜水航海、电子家电、汽车电子、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新能源等领域,“我们将下一个目标锁定在低空经济和储能领域。”
中泰德玛智能鞋机生产车间
对科技创新与高质量发展的追求,激发了晋江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积极性,着力补齐短板、拉长长板、锻造新板,向“新”向“质”自我超越。据悉,近年来,晋江有研发活动企业数量成倍增长,企业研发经费年均增速保持在20%以上,推动4家龙头企业参与承担国家科技项目,95%以上的省级科技项目立项来自民营企业。
在晋江市委、市政府的引导下,晋江企业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创新活力持续释放——累计落地省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125家,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180家、“专精特新”企业157家、战略新兴企业193家、高新技术企业875家。
近年来,晋江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深入实施高企增量提质计划,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高成长型高企”梯次培育链,支持“小升高、规升高、高升规”,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作高质量发展。
建平台 引进来走出去
此前,益曜科技(晋江)有限公司的“安全环保型抗菌抗病毒材料”被列入泉州市2024年“揭榜挂帅”成果转化需求项目榜单。
益曜科技是由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科技园共同孵化的科创企业,是2024年8月正式启动运营的港理大(晋江)创业中心首批入驻培育孵化的5家企业之一。目前,益曜科技已获多个投资方青睐,并与多家行业领军企业在产品研发及产业化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2023年9月落地晋江后,香港理工大学(晋江)技术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港理大晋江院’)便积极以合作研究、学术交流、联合培养、技术转移等形式,整合境内外优势创新资源,同本土企业实现更深度链接。”港理大晋江院院长余长源说。
聚焦产业创新需求,晋江落地福州大学晋江校区等4所高校,引进港理大晋江院、中科华清(泉州)精细陶瓷研究院等13个高水平科研平台,涉及领域包括传统鞋服行业和新兴产业,实现主导产业科研平台全覆盖。
落户晋江10年来,中鞋革晋江院从最初3人的规模,发展到如今70多人,并与晋江500多家企业开展合作,提供标准检测、科技研发、应用推广等服务;石墨烯技术研究院与晋江不断深化合作,建成福建省首个成规模的石墨烯新材料中试研发基地,并与多家晋江民营企业合作落地一批联合实验室……
“这些高校、平台已经累计服务民营企业超6000家(次),解决技术难题超1000项,创造产值超200亿元。”晋江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十多年间,针对产业链条的薄弱环节,晋江不断引进高水平科研平台,为晋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寻“智库”,晋江不断引进来、走出去。
在中国科学院泉州装备所,工作人员演示智能设备操作。
对晋江而言,只要能够对当地产业、创新起到推动作用,资源在哪里,其就主动靠上去。“飞地研发孵化、本地转化应用”模式的开创,很好地体现了晋江的主动性、能动性。
中国科学院泉州装备所展厅
2024年1月,着眼于打造深度对接武汉科技创新资源的重要载体——晋江(武汉)离岸创新孵化中心正式落地。紧随其后,晋江市湾区创意创新创造中心、晋江(西安)离岸创新中心等两处人才科创飞地相继建成。
“在南部沿海(深圳)、中部腹地(武汉)、西部枢纽(西安)筑巢引凤,3处人才科创飞地各具特色。”晋江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据悉,晋江(武汉)离岸创新孵化中心借助武汉丰富的高校资源、浓厚的研发氛围,以华中科技大学为场地中心,辐射周边高校集群,着力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导初创项目孵化落地晋江,打造“科创链”反哺“产业链”的人才科创飞地模式;晋江市湾区创意创新创造中心充分发挥深圳市龙华区现代时尚产业、设计产业的策源能力,联动晋江制造业优势,打造晋江-龙华“研发设计、中试熟化、规模生产”的双向飞地模式;晋江(西安)离岸创新中心紧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这一专业赛道,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深度绑定,通过签约共建半导体产业人才科创基地,打造产学研合作、人才联合培养、顾问服务等全面深入合作的专业赛道飞地模式。
“飞地模式以点带面,形成‘产业导入在飞地,产业承接在晋江’‘科技研发同步推进,成果转化在晋江’的以晋江为中心的‘招才引智漩涡’,不断集聚各方创新要素和优势资源。”上述相关负责人表示。
截至2024年10月,晋江通过人才科创飞地对接项目超百项,成功落地企业12家,并开展多项专利转让和技术委托开发;同时,辅导申报国家级人才项目1个,推荐申报省、市各级创新创业和人才项目超10个,飞地“双招双引”功能逐步显现。
值得一提的是,晋江飞地招商模式获福建省科学技术厅发文推广。
聚要素 加强成果转移转化
2024年12月27日,“创客街·创智汇”高新技术产业对接会在晋江市三创园路演大厅举行,吸引了新材料、电子信息、集成电路等领域超20家企业代表参加。当天,活动现场还举行了创新项目签约仪式,上海医英汇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福建省晋江人力资本有限公司、福建英特普光学股份有限公司等分别与港理大晋江院签订合作协议。
去年以来,类似的对接活动已经举办多场。“创客街·创智汇”系列活动以项目路演、融资对接、创业沙龙等形式,整合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优质资源,为入孵的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搭建全生命周期服务,引领入孵团队和企业高速发展、合作共赢。截至目前,该系列活动已成功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对接超200次,促成园区18家入孵企业(含平台)与本地35家企业、科研院所、第三方机构合作,累计签订合同金额3.92亿元。
晋江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24年以来,晋江积极组织开展“成果面对面”“平台开放日”“创享汇”“创智汇”等活动,推动高校院所技术资源入企对接,引导高校、科研院所、科创平台按照先使用后付费的方式,将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进一步拓宽企业与平台、平台与平台间的合作渠道,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
去年,晋江共认定登记技术合同232项,同比增长112.8%;合同金额50036.7万元,同比增长89.4%,大幅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目标,全年技术合同登记金额和完成率均排名泉州各县(市、区)第一。
走进海峡(晋江)科技创新中心有限公司,一把轻巧的碳素纤维伞骨雨伞吸引了记者的注意。“用碳素纤维伞骨替代铁质伞骨,免去了电镀和防锈环节,既减少了污染,又提高了伞的强度。”深耕制伞业10多年的工程师丁敬堂说。眼下,他正鼓励中心的技术经纪人,把更多类似的新技术推广至东石镇制伞企业。
“以前参加技术经纪人培训要去福州,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参加了。”回忆起以前参加福建省初级经纪人培训班的经历,丁敬堂颇为感慨。2022年,晋江在福建省县域率先开展初级技术经纪人培训班,先后举办纺织鞋服、智能装备、食品生产领域技术经纪人专题培训班,加快畅通技术转移转化从业人员职业发展通道。
“人才是不可或缺的资源。”晋江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晋江积极实施科创人才聚集、硕博人才倍增、技能人才振兴“三才行动”,放权150家企业自主认定人才552名,支持4家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培训技术经纪人600名(次),科技特派员跨界服务做法获全省推广,累计聚集各类各层级人才1.3万名。
面临企业缺技术、缺人才、缺资金等困难,晋江用极具魄力的行动告诉企业,党委、政府这双“手”,时时刻刻在为企业的科技创新保驾护航。过去数年间,晋江通过不断改革创新,打破制约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创新活力,促进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记者 柯雅雅 董严军)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