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街镇动向 >>正文

牢记嘱托 创新发展“晋江经验” 安海加快建设更高品质的“安平古镇 海丝名城”

www.ijjnews.com   晋江新闻网  2024-10-25 09:25
  

  殷殷嘱托,情深意长,催人奋进。

  连日来,晋江安海镇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家纷纷表示,将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阔步前进,立足实际抓好贯彻落实,不断创新发展“晋江经验”,以实际行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金秋十月,安海处处涌动着咬定目标、迎难而上的改革热潮,激荡着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安海镇党委书记黄胜鑫表示,安海将把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首要政治任务,作为贯穿全镇各项工作的鲜明主线,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实干担当、勇毅前行的实践行动,接续攻坚改革创新,凝心聚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努力为创新发展“晋江经验”贡献更多安海实践,为晋江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县域示范贡献更多安海力量。

  “我们将紧密结合安海工作实际,聚焦重点、理清思路、科学谋划,明确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一步一个脚印把‘施工图’变成‘实景图’,全力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安海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安海镇镇长蔡文思说。

  向“新”而行

  激活高质量发展引擎

  安海是产业重镇,辖区有食品饮料、纸制品、五金机械、玩具文具、制革五大传统产业,其中纸制品、五金机械、食品行业产值均突破100亿元。目前,安海镇有上市公司3家,规上企业154家。如何服务企业、产业更好更快发展,一直是镇党委、政府思考的重要命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牢牢守住实体经济,巩固传统产业优势,大力推动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塑造产业发展新优势’,这为我们开展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黄胜鑫表示,安海将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创新发展“晋江经验”,鼓励、支持、引导民营企业大胆创新、放心创业、放手创造,充分激发全社会投资创业活力。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近年来,安海镇在牢牢守住实体根基的同时,持续强化科技赋能,积极推动机械、食品、纸制品、皮革等传统优势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升级。

  皮革是安海的传统优势产业之一。说起制革,不少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污染严重,然而安海镇的龙头企业——兴业皮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兴业科技”)却豪迈地喊出了“绿色皮革 百年兴业”的企业发展愿景。

  近年来,兴业科技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不仅率先在行业开发并实施“五水分流、分离分治”的绿色清洁化应用技术,还积极实行工业智动化技改项目,借助视觉识别技术、智能感知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先进技术,不断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稳定性,推进企业柔性化生产。

  此外,基于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和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兴业科技加大与四川大学、哈工大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引进专有技术,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共同推动具有应用前瞻性的科研成果转化。

  不单兴业科技,恒安集团于2021年便入选全国民营企业研发投入500强;盼盼食品建设行业首个“零碳工厂”;晋工机械近10年来每年新增专利8~10个。

  以龙头企业为带动,聚焦产业链提质增效扩量,科技创新让安海的民营企业更具活力,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目前,安海镇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1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0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2家,其中2家为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良好的实体经济基础和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是安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所在、优势所在。当前,安海正以传统产业“智改数转”、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为系统部署,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今年4月,安海镇举办2024年“科创中国”技术服务大会暨泉州智能装备制造与技术对接会,支持企业增资扩产、数改智转,加快培育新一代智能制造产业。

  近期,位于安海镇的岁金腾达·大健康智能产业园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前期工作,该项目预计于年底前动工建设。作为安海镇今年重点招商项目,同时也是园区标准化建设重点项目,该项目规划重点导入新一代智能制造产业、智能轻工产业上下游及其相关配套企业入驻,打造大健康高端装备和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园区。

  岁金腾达·大健康智能产业园项目的落地,是安海镇通过招引高端优质的新项目落地,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缩影。

  坚持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谋项目就是谋未来。安海镇将招大引强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源头活水”。

  今年以来,安海已累计签约PNJ等品牌运营中国总部项目、顺驰车辆配件生产项目等11个优质项目,计划总投资220.3亿元。

  与此同时,安海镇持续推进“南翼”基金集聚区项目,目前已招引峰和峰恒创投基金、桐曦元芯基金等5只基金入驻,注册资本超11亿元。

  好的发展,离不开好的环境。

  长期以来,安海镇不断传承弘扬、创新发展“晋江经验”,持续提升营商环境。9月30日下午,安海镇组织召开2024年党政商会联席会议,现场不仅有惠企政策的宣讲,更有党政商的深入互动,通过听取企业家意见建议,党政企同心同向谋发展。

  举翼凌长云,浩荡万里征。

  蔡文思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安海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创新发展“晋江经验”,做大做强实体经济,统筹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发挥科技创新关键变量作用,在做大总量、优化结构、延伸链条、提升效益上实现新的突破。

  城乡融合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强化乡村全面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步伐。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当前,安海镇正锚定“优辅城”“促乡村”方向,以片区更新为突破口,激发城镇发展新活力;以城乡融合发展为引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近期,安海北环—龙山寺片区安置房、学校、区间道路等配套建设正在加速推进。作为安海镇正着力重点打造的高品质新城区,该片区秉承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产城人”融合发展理念,紧抓世纪大道南延伸与厦漳泉城际轨道R1线规划建设的契机,统筹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着力打造晋西辅城的重要功能区。

  城区加速崛起,老镇区的保护与开发工作也在有序推进。目前,安海镇正以点带面推进三里街片区有机更新和局部微改造,激发古镇新活力。

  一手抓城市内涵品质提升,一手抓整镇推进乡村振兴。在安海,城镇更新与乡村振兴相辅相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金秋时节,走进安海镇坝头溪边村,依然满眼生机:能琴公园、溪边生态公园里鲜花繁盛、绿意盎然;书藏楼美术馆与红砖小别墅相互映衬;高标准农田里,辣椒、甘蔗等蔬果长势喜人。

  从基建落后、房屋破旧、环境脏乱的贫穷落后村,到如今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村民实现了安居梦,在“家门口”就能轻松就业创业,溪边村的“蜕变”得益于该村著名乡贤、宝龙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健康的积极助力。其先后捐款1.25亿元用于支持溪边美丽乡村建设及实施可持续发展项目。

  除了带来资金支持外,许健康还积极推进家乡产业振兴,通过推动溪边村成立经济合作社,成功孵化出村企合作项目宝旺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党政村企联建项目安海乡村联盟驿站和爱购安海平台,实现多元产业发展,增收富民。

  溪边村的变化是安海镇深入开展“百企帮百村、乡贤促振兴”行动的缩影。

  今年以来,安海镇以项目为支撑,持续深化“百企帮百村、乡贤促振兴”行动,目前正接续推动前林村冷库建设、西门村旧村改造等多个乡贤反哺重点项目。

  同时,围绕各村实际,今年安海镇共谋划农村集体增收项目107个,探索多元化村集体经济发展途径,推动形成全社会共促乡村振兴良好格局。

  不久前,安海西安村慈善协会成立,各界募捐善款超680万元,创安海镇村级慈善协会成立之时募集资金之最。

  西安村是安海镇文化古村、华侨名村、教育强村、革命老区村和特色产业专业村。近年来,西安村结合实际,围绕提升西安村特色文化识别度,成功推进、完成了村LOGO设计、IP卡通形象设计、宣传片拍摄、乡愁明信片制作、村史馆建设和《西安村志》编撰,以乡愁纽带有效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推进西安村乡村振兴工作。

  “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我们今后发展指明了方向、提振了信心。”西安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颜鸿帛表示,西安村将立足乡村资源禀赋、产业市场和历史文化优势,全力发展以“西安土笋冻”为特色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打造特色乡村文化和旅游项目,让人们记得住“乡愁”、看得见“远方”,过上更好的日子。

  当前,安海正深入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立足工贸带动型乡镇定位,构建“强镇引领、以镇带村、连村成线、村兴民富”的乡村振兴新格局。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一幅城乡融合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人文塑镇

  建设更高水平文化强镇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要在提升文化影响力、展示福建新形象上久久为功。”“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坚持不懈做好以文化人工作,积极推进移风易俗”“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增进台湾同胞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依托宗亲乡亲、祖地文化等纽带广泛凝聚侨心”。

  “牢记总书记嘱托,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凝心铸魂,全力建设更高水平的文化强镇。”黄胜鑫说,历史人文是安海最核心的资源、最宝贵的财富、最独特的优势。安海将坚持人文塑镇,统筹推进文化与产业、城建、生态、民生互动融合、协调发展;主动融入泉州南翼国家高新区和厦泉金合作发展区建设大局,加强对台交流合作;广泛凝聚海内外安海人合力,推动安海更高水平的开放、更高质量的发展。

  安海是历史文化名镇,拥有各级文物54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安平桥、龙山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拥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项(其中国家级1项)。

  长期以来,安海镇坚持深耕古镇独特而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做好保护与传承工作,并积极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收获了累累硕果——安海成功入选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安平桥作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22个遗产点之一,成功入列世界遗产名录;安平桥景区荣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安海古镇成功登上《中国古镇(四)》特种邮票;安海镇获评福建省特色景观旅游名镇、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2024年福建省“全域生态旅游小镇”。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体促旅。本周日,2024年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群众体育系列赛——“寻迹古镇 品味安海”徒步比赛将在安海镇举行。

  该活动通过深挖安海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结合安海镇正着力打造的“安平桥—三里街—龙山寺”精品文旅路线,以世界遗产点安平桥为核心,整合串联安海的古街巷、各级文保单位及非遗、美食小吃等文旅资源,让参赛选手于徒步过程中,沉浸式体验、感受安海古镇的人文之美、生态之美。

  除了积极推动文体旅融合发展外,长期以来,安海镇还充分发挥历史文化遗产富集地优势,着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大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坚持文化惠民,以重大节庆节日为契机,持续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类文化活动,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不久前,安海乡贤、兆泰控股集团董事长苏安静于儿子大婚之际,向晋江市慈善总会捐赠善款1000万元。

  从“输人不输阵”的婚丧嫁娶操办理念到节俭办婚丧嫁娶的新风频见报端,从“比排场”到“比公益”“作表率”,这一系列可喜变化,是安海镇持续推进移风易俗的成果。

  近年来,安海镇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凝聚起崇德向善的正能量。目前,安海已连续五届荣膺“全国文明镇”。

  除了是历史文化古镇,安海还是晋江市革命老区基点镇之一。长期以来,安海镇高度重视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立足本土红色资源,着力打造贴近一线的红色教育阵地,用红色文化培根铸魂。

  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安海镇党委党校立足安海地方特色,创设并发布党性教育、古镇文化、非公党建、乡村振兴等4个主题的研学路线,相关路线不仅涵盖安海辖区大部分红色教育场馆、红色旅游景点,还把乡村振兴产学研基地、非公企业红色车间、历史风貌建筑、侨史馆等纳入其中。通过探访红色足迹、重温初心使命,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从党的光辉历史中汲取前行力量,接续谱写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两岸两安平,两岸一家亲。

  安海旧称“安平”,是郑成功的成长之地。“两岸两安平”的由来,源于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因思念家乡,以“安平”取代攻台时的登陆处——热兰遮,也就是现在的台南市安平区,自此,在海峡两岸系起了紧紧的纽带。

  今年是郑成功400周年诞辰。今年中秋佳节,由安海文创协会、安海郑氏联谊会与台南市文化协会、安平文教基金会共同发起的“两岸两安平·中秋送郑成功回安平故里”活动如期举行。两岸安平人共同纪念、缅怀民族英雄郑成功。

  近年来,安海镇主动融入厦泉金合作发展区建设大局,持续加大对台交流合作。其中,以龙山寺获批设立福建省对台交流基地为契机,持续放大龙山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平台效应;依托“两岸两安平”地缘联系,结合安海“三大节庆”活动,策划举办寻根之旅、两岸艺术家笔绘交流、郑成功文化沙龙等系列活动,不断加深两岸人民文化情感认同;以项目合作为机,推动两岸农业科创对接。依托“湾海好天”安平田园综合体项目,发挥地缘、地理、文化优势,打造台湾农业科技团队创业基地,引进多个台湾团队进行闽台农业科创合作。

  潮头登高再击桨,无边胜景在前方。

  蔡文思表示,新时代新征程,安海镇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创新发展“晋江经验”,主动融入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发展大局,深化拓展“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部署,纵深推进“1+6”专项行动,全力做好各项重点工作,冲刺四季度,确保完成全年任务,以优异成绩展现安海担当、体现安海作为。

  本期策划:方锦枞 钱健铭 张志耐

  本期执行:记者 林伊婷 秦越

标签:
稿源: 晋江新闻网  编辑: 刘忠琴刘忠琴 [打印]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