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街镇动向 >>正文

自研校招生带教系统推出超万门课程 首次开放海外岗位 安踏集团面向全球招聘超千名毕业生

www.ijjnews.com   晋江新闻网  2024-08-20 11:04
  

  晋江新闻网8月20日讯 近日,安踏集团2025届全球秋季校园招聘启动,首次面向全球毕业生开放多品牌、全价值链、多地区甚至跨国的岗位需求。今年秋季校招,安踏集团计划招聘人数首次破千,同比增长10%。

  记者了解到,安踏集团招聘官网为唯一申请通道,校招生可同时申请两个心仪岗位。此次安踏集团全球校园招聘开放品牌、商品、职能、零售、供应链等五大岗位超200个岗位需求。其中,首次开放海外校招岗位,提供包括东南亚、北美等海外工作机会,鼓励校招生打开视野、勇敢出海。

  记者了解到,安踏集团为校招生群体搭建了专属培养体系。一入职,校招生将通过一系列“沉浸式”体验课程快速融入公司环境,清晰个人成长路径,实现从校园到职场的初次转身。每位校招生都将有专属的启蒙导师做他们的职场领路人,为即将开启的职业生涯新篇章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潜质校招生将入选“奥运星计划”,通过安踏学园、BG HR、导师与教练三方力量共同培养,将校招生培养为认同安踏文化、拥有国际化视野和能力、能快速反应和适应、具有安踏原生DNA的优秀青年管理人才。截至2023年底,已有近百名校招生从“奥运星计划”中顺利毕业,近四成成长为中高层管理干部梯队。其中,成长最快的校招生在21个月内晋升至经理管理岗,管理着近亿元的生意。

  安踏集团方面表示,集团重视校招生的培养和发展,校招生薪资处于行业领先水平。除此之外,校招生亦享有该公司员工的36项福利,涵盖租房、通勤、餐饮、健身、福利券等多个方面,帮助校招生解决生活问题,免除后顾之忧,全身心地投入新的工作和挑战中。

(记者 柯国笠)

  相关新闻

  安踏集团以数字化驱动人才培养

  晋江新闻网8月20日讯 近日,安踏集团获评“中欧商业在线第十届TOP20未来管理人才培养最佳实践奖——最佳数字化学习项目奖”。以数字化驱动人才培养,目前,安踏集团通过安踏学园为员工推出超万门课程,并自研校招生带教系统,支持年轻人成长。

  据悉,“中欧商业在线TOP20未来管理人才培养最佳实践奖”由中欧商业在线于2014年发起并主办,通过评选企业未来管理人才培养方面的标杆企业和创新实践,促进企业未来管理人才发展与竞争力提升。本届评选旨在表彰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具有引领性的企业学习创新实践及面向未来的管理人才发展模式。

  安踏集团重视人才培养,面对集团全价值链条业务形态的需求,安踏学园创新研发出“基于关键任务”的专业力建模与经验沉淀方法,形成了安踏集团多品牌体系下特有的知识库体系。该知识库涵盖了以商品力、品牌力、供应链力、零售力为核心的“4力专业课程”,并通过多品牌共享的统一方法论课程,赋能给关键岗位的员工,实现知识管理体系的内部打通和多品牌的互补赋能。

  与此同时,安踏集团还链接国内外专家、高校资源进入企业开展咨询、授课、联合课程开发、项目合作。目前,安踏学园平台上有课程量超万门,为员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今年,安踏学园在内部开展了首个AI赋能培训,推动“AI办公提效探索营”数字化项目。该项目立足最新AI平台,结合职能问答、文案生成、图片处理、数据处理、IT研发、商品设计等多种工作场景,提炼并传授AI工具的使用方法。截至该项目收官之际,共培育了49个AI种子部门,沉淀8大类应用场景、279个工作案例。

  此外,安踏集团为校招生群体搭建了专属培养体系。安踏学园自研了专属校招生的带教系统,强化带教导师与校招生的“数字链接”,实现带教行为和年轻人成长路径能被记录、可跟踪、有反馈、能追溯,以详细的数据分析,更好地赋能支持年轻人的成长。

  安踏集团方面表示,作为全球最佳雇主,集团持续践行“与员工共生”理念,把员工视为最重要的事业伙伴,关注员工的成长和发展,让员工在开放包容、充满活力的环境下,突破创新、超越自我,实现个人和企业的共同成长。

(记者 柯国笠)

标签:安踏集团
稿源: 晋江新闻网  编辑: 刘忠琴刘忠琴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