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街镇动向 >>正文

晋江市(安海)第十二届端午民俗旅游文化节成功举办 守护安海的“根” 留住文化的“魂”

www.ijjnews.com   晋江新闻网  2024-06-14 15:22
  

  今日,第十六届海峡论坛“泉台筑梦智造未来”两岸融合发展系列活动——晋江市(安海)第十二届端午民俗旅游文化节(以下简称安海端午文化节)正式落下帷幕。

  五月五,闹端午。作为安海最热闹的节庆之一,今年端午假期,古镇安海可谓万人空巷。端午文化节相关活动吸引了线上线下的广泛参与、关注。据不完全统计,仅安海端午“水上掠鸭”竞技活动多平台的线上直播观看量就超30万人次。同时,更有来自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吉尔吉斯斯坦,以及我国香港、澳门、台湾的旅外乡亲不远千里组团回乡,共赴这场文化盛宴。

  据了解,本届安海端午文化节再次纳入了海峡论坛,共策划九大活动,内涵丰富、亮点纷呈。除了有 “嗦啰嗹”习俗原生态展示、“水上掠鸭”竞技等传统的端午民俗活动,还聚焦“两岸两安平”活动主题,策划有“两岸两安平”郑成功文化沙龙、“两岸两安平”艺术家笔会交流。同时,还有精彩纷呈的开幕式及文艺汇演、安海镇第三届海外乡亲“寻根之旅”活动、“妙笔生辉 情满鸿江”——香港游子书画回乡展、同“粽”同源迎端午——包粽子体验活动和杨柳水上非遗独竹漂。一场场精心策划的活动,为海内外乡亲及游客献上了精彩绝伦的文化盛宴,收获了一众好评。

  福建省人口学会副会长、厦门大学人口研究所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台湾人口社会研究的郑启五此次应邀参加安海端午文化节。他评价道:“安海闹端午,堪比过春节。一连三天的‘安海端午旅游文化节’闹热滚滚,无论是开幕式的多元合一,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俗踩街;无论是两岸书法达人的笔走龙蛇,还是水上掠鸭‘人定胜鸭’的欢声笑语,人文厚重,目不暇接,简直就是一场盛大的民俗文化活动嘉年华!”

  在本届端午文化节开幕式上,安海镇党委书记黄胜鑫表示,今后,安海将继续坚持固态保护与活态传承并重,做强做大“三大节庆”品牌,做优做好文化创意,做活做旺文化产业,把产业发展与文化保护传承相结合,在大力推动城镇发展的同时,守护安海的“根”、留住文化的“魂”。

  非遗焕发独特光彩

  今年端午假期首日恰逢文化和自然遗产日。6月8日上午,第十六届海峡论坛-晋江市(安海)第十二届端午民俗旅游文化节开幕式在安平桥景区举行,同步举行的还有晋江市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启动仪式。嗦啰嗹、水上掠鸭、非遗独竹漂……在本届安海端午文化节上,可见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特色民俗活动和非遗展示,带领广大游客深度体验端午文化与非遗的双重魅力。

  嗦啰嗹、水上掠鸭是安海端午节的经典“节目”,更是安海亮眼的非遗名片。其中,安海端午“嗦啰嗹”习俗,亦称“采莲”,是国家级“非遗”。而妙趣横生的水上掠鸭是泉州市级“非遗”。

  6月10日上午9点,安海端午“嗦啰嗹”习俗原生态展示在晋江安平桥景区。活动现场,锣鼓喧天、热闹非凡,来自安海霁云殿、朝天宫、妈祖宫的3支采莲队轮番上阵。生动有趣的民俗表演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前来观看、拍照互动,感受安海热闹的端午氛围。

  10日下午2时,备受瞩目的水上掠鸭竞技活动在安平桥景区演艺岛上演。活动现场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伴随着振奋人心的鼓声响起,各路参赛选手纷纷上竿一试身手,千姿百态、妙趣横生,深受观众喜爱。

  除了有本土的非遗亮相,本届安海端午文化节还邀请了贵州遵义独竹漂非遗传承人到场表演。10日下午,贵州遵义独竹漂非遗传承人杨柳一袭长裙,头戴簪花,脚踩竹竿,在安平桥畔的水面上凌波起舞,精彩的表演引来阵阵掌声与欢呼声。

  “这是我第一次来到晋江安海,一到这我就感受到了很浓厚的端午氛围,大家对非遗的重视和喜爱,让我很感动。”端午节那天,杨柳还体验了一把安海的水上掠鸭。

  “两岸两安平”交流不断

  近年来,随着安海节庆文化品牌的打响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平台效应日益凸显,本届安海端午文化节再次纳入了海峡论坛,策划开展了一系列两岸民间文化交流活动。晋台同胞的深度参与成为今年端午文化节活动的一大亮点。

  8日上午,“两岸两安平”郑成功文化沙龙在安平桥景区游客服务中心观影厅举行。活动现场,来自台南安平文教基金会的10多名台湾同胞、厦门郑成功研究会、厦门延平郡王祠管委会成员与安海文史爱好者齐聚一堂,聚焦郑成功文化开展交流座谈。次日,在安海兆泰文创园举行“两岸两安平”艺术家笔会交流活动,两岸书法爱好者一同挥毫泼墨,在书法交流中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据了解,安海旧称安平,是郑成功的成长之地。“两岸两安平”的由来,源于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因思念家乡,以“安平”取代攻台时的登陆处——热兰遮,也就是现在的台南市安平区。从此,海峡两岸两“安平”遥相呼应。

  “两岸两安平渊源深厚。近年来,两地以‘两岸两安平’为主题的民间文化交流互动不断。”安海文创协会执行会长林荣宗介绍,今年是郑成功诞辰400周年。借此契机,本次端午文化节期间,以“重走‘成功’路”为主题,邀请台湾同胞循着郑成功在安海留下的足迹进行走访调研,并近距离体验安海端午特色风俗、民俗。

  “两岸两安平,除了历史沿革有密切关联,民间民俗也十分相近。此次,我们组织到安海重走‘成功’路,就是希望更好地认识安海的文化,并将安平的儒商精神与郑成功文化更好地结合起来。”台湾台南安平文教基金会秘书长周芷茹说。

  旅外乡亲寻根安海畅叙乡情

  安海镇第三届海外乡亲“寻根之旅”活动、“妙笔生辉 情满鸿江”——香港游子书画回乡展、同“粽”同源迎端午——包粽子体验活动……本届安海端午文化节,不仅是“安平古镇,海丝名城”的一场文化大餐,更是一次乡情联谊的盛会。

  据了解,今年端午期间,共有来自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吉尔吉斯斯坦,以及我国香港、澳门、台湾等地的220多位旅外乡亲齐聚安海,参与以“寻梦古镇 根系安平”为主题的安海镇第三届“寻根之旅”活动。此次参与“寻根之旅”的旅外乡亲年龄最大的91岁,最小的仅5岁。相较于前两届“寻根之旅”,今年活动参与人数更多、参与面更广。

  活动期间,活动主办方、承办方精心筹备行程,策划了节庆文化体验、参观走访、座谈交流、小吃品尝、民俗体验、乡村之旅等一系列精彩活动,令旅外乡亲倍感亲切与温暖。

  8日上午,参与寻根之旅的220多位旅外乡亲在安平桥景区参与了同“粽”同源迎端午——包粽子体验活动。现场,旅外乡亲们互教互学,场面温馨,气氛热烈。

  “端午节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在马六甲,我们也都会包粽子,这次回到安海和大家一起包粽子,感觉很亲切。”今年85岁的沈墨义表示,每每回到安海,都能发现变化,感到很开心。

  与此同时,作为本届安海端午文化节的系列活动之一——“妙笔生辉 情满鸿江”——香港游子书画回乡展于6月8日至14日在安平桥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展出。

  据悉,该书画展共汇聚展出旅港安海乡亲作品近百幅,涵盖书法、国画、楹联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连日来,展厅内游客摩肩接踵、熙来攘往,相关书画作品深受好评。

  “养正中学香港校友会养正书画社成立于2021年4月,很感谢家乡此次提供这么好的平台,让爱好书画的校友及书画社学员有机会将三年来认真学习的成果在家乡人民面前做系统汇报。”养正中学香港校友会会长高增仁介绍,此次校友会积极鼓励在港乡亲参展,也是希望通过这一活动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带动更多旅外乡亲在今后的活动中多备些艺术作品来参与互动,为家乡的节庆活动增添更多的文化色彩。

  各“方块” 全力保障平安端午

  本届端午文化节期间,除了精彩纷呈的活动大获赞誉外,周密的综合保障,活动现场的安全有序也得到了海内外乡亲及游客们的好评。这背后离不开镇机关、公安、交警、消防、综合执法、医疗、电力、广电、环卫、志愿者等各“方块”人员的有力保障和辛苦付出。

  6月10日下午1时许,水上掠鸭竞技活动还未开始,安平桥景区却已人山人海,周边车流人流激增。正午的高温下,随处可见挂着工作牌的安海镇机关工作人员,身着制服的公安、交警、安保人员,还有身着黄马甲、红马甲的志愿者。他们头顶烈日,在人群中维持着秩序,为群众提供必要的帮助。他们的坚守为节庆活动增添了一道亮丽风景。

  据了解,为确保端午文化节相关活动安全有序开展,安平派出所、安海派出所、安海交警中队提前谋划、周密部署,于端午节当天出动安保警力350多人次。安海镇机关提前取消休假,全员于端午节当天参与值守。

  “本次端午文化节期间,参与服务保障的志愿者团队众多,除了我们爱安海志愿者服务队外,还有来自安海商会党委、安海义务救援队、泉州职业技术大学的志愿者,大家都希望能出份力,用行动来爱安海。”爱安海志愿者服务队队长蔡小兰介绍,每次自己在志愿队的微信群发布招募信息时,大家都踊跃接龙。端午期间,爱安海志愿者服务队累计出动80多人次参与相关活动的服务保障。

  在各方的通力配合下,本届端午文化节再次实现“零警情”。而各单位的尽职尽责和辛苦付出,市民群众都看在眼里,更不吝夸赞。“安海节庆活动每次都有很多人,很热闹,群众欢笑而来、平安而归,这离不开有关单位细致的准备、志愿者们谦和的奉献。在安海端午文化节中,我们看到了一种很强的‘爱安海’的合力。”安海居民黄志达表示,如今,很多在外的朋友都知道安海有“三大节庆”活动,作为安海人,感到很骄傲。

  本期策划:方锦枞 钱健铭 张志耐

  本期执行:记者 林伊婷 秦越 通讯员 陈钧

标签:安海|端午
稿源: 晋江新闻网  编辑: 刘忠琴刘忠琴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