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郑全:爱为何物?生死相许!
21日晚,第九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奖名单揭晓,福建芳华越剧院院长郑全凭剧目《唐琬》捧“梅”而归。
这朵“梅花”,是郑全倾尽15年心血复排《唐琬》的夙愿。那些年年岁岁的心甘情愿、无怨无悔,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曲折?近日,郑全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十五年的耕耘与酝酿
由“剧坛最优雅的古典诗人”王仁杰创作的越剧《唐琬》,讲述了著名诗人陆游与青梅竹马的唐琬之间凄美的爱情故事。这对恩爱夫妻被陆母拆散,后二人在沈园重逢,情难自已的陆游写下千古绝唱《钗头凤》……
吊眉、包头、上齐眉、戴头套……梅花奖终评演出前,郑全望着镜中的自己,想象自己就是唐琬。“我若是她,应该怎样?不,我就是她!”
从2008年开始复排《唐琬》的15年中,这样的灵魂对话不知重复了多少次。一个半小时的带妆候场,郑全不允许任何人打搅她。
“唐琬心中有一股气,错综复杂,千回百转,我要把它酝酿到刚刚好才能上场!成败在此一举!”郑全回忆说,“正是这份‘刚刚好’,让我表演时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
“要在角色的生活环境中,和角色完全一样、合乎逻辑、像人那样地去思想、希望、企求和动作。”表演理论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这段教诲,郑全在福建省艺术学校学习时就已记下,成为她问鼎艺术高峰的要诀。
这份酝酿,绝不止于一时一地。15年的耕耘里,不论是花整整一个星期排练出场50秒的台步,还是清板起唱时配乐起奏的讲究,不论是在本嗓的基础上含情脉脉,还是让念白像面对面一样亲切却又一字一字带着“颗粒感”送入观众耳内……这是这部《唐琬》与其他“唐琬”的不同,也饱含着创作班子多年守正创新的修习和探索。
“创作研讨时我们一致认为,唐琬这个人物的表现讲究一个‘凝’字。抓住这个字,她的表演、她的气息、她的唱腔都是统一的。万般柔情蓄势待发,发而有含,含而不露,露而不泄。”郑全说。
既有古典审美的加持,又有现代戏剧理论的维新,使郑全创作的“唐琬”兼具古典、现代双重唯美。
“读《钗头凤》的那一段,看到墙上的‘红酥手,黄縢酒’,台步由快到慢,我在舞台上就像一只黑蝴蝶一样飞舞。”郑全说,“内心戏既有原来‘你痴我也痴’的欣慰,也有咽泪装欢的倔强,还有爱情遭遇到现实摧残的绝望……但更多的是一种欣慰,我觉得,她既要成全陆游的爱情,也要成全自己。”
在郑全眼中,唐琬“自尊、自爱、自强”,“她的爱情是那么纯粹、干净和执着”。那份语近情远含吐不露、端凝缠绵欲说还休的怒吼,是唐琬未曾发出的,但读懂了唐琬的郑全在千年后成全了她。
获奖是又一个起点
十五年的生死与共,郑全不只成全了唐琬的千年一叹。
“我觉得,人需要有信念、有执着,对所爱有一份非常纯粹的那种守护,就像我们追求越剧艺术一样。这是我在从艺生涯中特别感动也特别能体会的一点。”郑全说。
她强调说:“这份爱不限于爱情,包括亲情、友情,包括一切的爱。”
郑全认为,此番参加梅花奖竞演的《唐琬》,独具匠心地创造了越剧张(云霞)派艺术、昆曲、古琴、话剧的四结合,既有昆曲、话剧的跨界融合,又创造性地引入了古琴加强烘托人物的别致音效。最特别的,是让濒临失传的越剧张(云霞)派有了充分的发挥空间。
据介绍,张(云霞)派是越剧的十三个流派之一。它的唱腔在委婉细腻的袁派基础上,融入傅派俏丽多变的华彩,并吸收京剧和昆曲的营养,借鉴西洋声乐的发声方法,使用真假声结合,开拓了音域,其唱腔的音域可达二个八度,而且高低音衔接自如,有独特的韵味和魅力。流派创始人张云霞的唱腔旋律性强,起伏较大,小腔丰富,变化灵活,擅用多种装饰音加以润腔,以婉转柔和、华丽多姿的风格独树一帜。
早在郑全就读福建省艺术学校时,张派的《孟丽君·描容》和《秦香莲·上路》等折子戏就让她特别心驰神往。郑全说:“2008年芳华开始创排《唐琬》时,导演徐春兰和作曲朱立熹两位老师问我,要定哪一个流派?心心念念张派多年的我斩钉截铁地说,想唱张派。”
2009年,在大家的推荐下,向往张派多年的郑全专门打听到张派传人、著名演员何赛飞在上海的住所,专程登门求教。在求学7年后,于2016年行了拜师礼。“在何赛飞老师的帮助下,我还得到了张云霞的女儿陈华和张云霞的琴师、作曲家唐惠良老师的倾囊相授。”
嫡门嫡系加上不懈的刻苦学习,2017年,越剧张(云霞)派艺术被列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8年,郑全被确定为福建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可以说,在精心创排《唐琬》的15年里,郑全的每一步都留足了后手,让创新和传承始终陪伴着剧目的成长。
“被评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的越剧尹(桂芳)派艺术早已在芳华根深蒂固,以‘尹派越剧传承基地’为核心,尹派、张派花开两枝,多流派传承创新将是未来的工作重点。包括剧本的整理、唱腔的汇总,方方面面我们都要重新去挖掘、保存、留档。”郑全介绍说,“特别是,我们一直在努力借鉴融入福建本土戏曲的元素,进行发展创新。这些年,我们移植了莆仙戏的经典作品《团圆之后》,成为上一届梅花奖得主、芳华越剧院陈丽宇获奖的力作。我们还坚持定期派出一些年轻演员,登门向梨园戏艺术家曾静萍求教,参加她的短期训练课程。”
反映著名妇产科专家林巧稚功绩的《万婴之母》,反映古田籍革命烈士黄孝敏事迹的越剧小戏,根据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情节创作的《烟波迷月》,还有弘扬主题教育和传扬家风的剧本……在郑怀兴等一众杰出剧作家亲自操刀之下,以剧本创作为抓手,在《唐琬》之后,福建省芳华越剧院秣马厉兵。同时,以一次次获奖为契机,剧院逐步厚实着自己的专家库,向着更高、更远出发。
据郑全介绍,去年首开的中国戏曲学院2022级表演(多剧种)本科函授班上,全省招生30多人,福建省芳华越剧院就占了9人。芳华正着力培养一批刚刚从艺校毕业的“00后”年轻演员,准备让她们传承传统剧目《何文秀》。
“继承芳华老一辈留下的经典剧目,带好下一代,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一种使命。”郑全说,“我们还将以展演、评奖为抓手,向全国推人推戏,引领全团创作表演水平的提高。”
(记者 陈尹荔)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