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产业财经 >>正文

针织迎来技术密集期

www.ijjnews.com   晋江新闻网  2023-05-16 10:20
  

  身处低速恢复期的针织行业,上周聚焦了全国的目光。面对复杂的发展形势,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共聚第十二届全国针织科技大会,以“融合共赢,构建针织科技新业态”为主题,不仅分享了当下针织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及最新研发成果,还就产业协同、科技创新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

  与会者认为,企业需提高警惕,时刻保持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判断力,积极应对可能到来的危机。唯有不断创新思维,才能不断推动针织产业向高端、数字化、绿色迈进,全面提升行业竞争力。

  新技术密集叩门

  “受益于国内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各项稳经济政策持续发力,生产需求企稳回升,市场预期有所改善,行业基本实现平稳开局。但发展形势总体仍较为复杂,当前仍处于低速恢复期。”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会长林云峰表示,当前行业仍处于低速恢复期,一季度针织生产、效益和出口规模均有所减少,运行质量同比有所下降,投资信心仍显不足。其中,需求总体偏弱,生产规模有所减少;盈利压力加大,行业运行质量下降;海外需求下降,美欧日市场回落较为明显;内销形势逐步向好,商品零售加快恢复。

  针对当前行业所面临的形势,他建议,企业需提高警惕,时刻保持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判断力,积极应对可能到来的危机。当前企业要坚定信心,在不确定的环境中把握确定性的市场机遇。要重点把握全球产业格局重塑下的国际化机遇;把握数字化浪潮下的新动力引擎;把握绿色发展理念下的新增长趋势;把握人口结构变化下的新消费需求;把握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下沉市场。

  美好生活不止于想象。一直以来,针织产品的功能性都是企业研发的重点。为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诉求,针织企业越发重视在原材料端的研发与应用,从产品源头提升消费者的舒适体验。

  伊士曼(中国)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纤维事业部资深应用研发工程师邹菲以《伊士曼Naia醋酯纤维素纤维》为题,就Naia纤维生产流程及特点进行了介绍。她表示,Naia 纤维回潮率接近棉,织物手感干爽舒适;且比重轻、低模量,织物更轻盈柔软,Naia产品组合作为一种可持续纤维,市场应用广泛。

  特色新品和创新技术同样交相辉映。浙江嘉华特种尼龙有限公司营销一中心及品牌运营部总监朱林以《PRUTAC 陪伴您生活的每一天》为题,结合企业发展,就功能性和亲肤感兼具的原材料PRUTAC进行了介绍,他表示,和普通尼龙比,该纤维更柔软、强韧,具有高回弹性和耐磨性,超耐寒、耐高温,染色饱满、鲜艳,能更好地满足新消费需求。

  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专家技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杨启东详细解读了《针织产品发展趋势》。目前,针织行业的出口仍是订单依赖型,受贸易环境和品牌影响较明显。除运动服装出口占比保持增长外,针织其他各类产品的出口比例基本保持平稳。随着针织衬衫面料工艺技术和缝纫技术的提升,针织衬衫和针织休闲服装有较大的市场空间。未来健康消费、运动消费不断形成新消费热潮;时尚消费和品质消费不断催生消费升级;绿色可持续消费将成为重要价值驱动力量;高性能针织结构柔性材料是针织产业与战略新兴产业结合的重要领域。

  北京服装学院副教授杨慧以《针织运动服装的功能性需求与设计》为题进行了分享。她表示,作为当代时尚潮流的先锋力量,运动服装的功能性体现更加受重视,大众对功能性的需求日益细分化与多元化,其发展具有细化、量化、优化特点。如更注重舒适性、健康性、 防护性以及耐用性功能需求,因此可视化设计尤为重要。未来,针织功能性运动服装的市场增长潜力巨大。

  西安工程大学孟家光教授以《功能性与智能性针织产品生产技术研发》为题,就功能性、智能性针织产品生产技术研发及市场发展情况进行了介绍。他表示,功能性针织产品的未来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环保化、功能化、多元化、舒适化和时尚化。今后全球智能面料市场规模将以34.03%的平均增速增长并在2028年达到385.13亿元。

  数智赋能迎新生

  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始终是业内关注的焦点。而节能环保、绿色低碳、智能制造等最前沿的技术热点,亦被频繁提及。

  晋江目前已集聚超7000亿的产业集群,这其中,纺织和鞋服更是两大支柱。晋江的纺织产业历经多年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集化纤、织造、染整、成衣生产为一体的完整产业体系,诞生了百宏、向兴、华宇、逸锦等一大批纺织产业龙头。而这些年来,晋江正全力提速传统优势产业高新化步伐,并成立产业数字化服务协作联盟,在数智融合、全链赋能中,晋江产业迎来数字化新生。

  信泰集团旗下新建智能经编厂区现已实现入库全流程管控。“当ERP下发调料通知时,WMS与AGV系统自动匹配,AGV能够无缝链接将出库的货品运送到车间,进入生产环节。”信泰集团总裁办副主任许剑飞介绍,不论出库、入库,该系统至今仍是零出错率。不仅如此,相比同等规模大小的传统仓储,该立体仓储已实现仓容量提升50%以上,人员减少90%,前端原材料运输效率大大提升。

  会上,福建信泰集团研究院高级院长、万物智联智能制造总监文小健结合企业发展,围绕制造智能化、产业数字化,就打造信息化、智能化及数字化基础,经编智能制造与数字化工厂建设等进行了分享。他表示,企业数字化、智能制造实施,应要坚持需求牵引、总体规划、协同设计、分步实施、及时调整策略。

  圣东尼针织机器有限公司技术主管、高级工程师岑凌就改善针织大圆机人工换纱、落布费时费力等问题,提出了大圆机数智化全流程升级方案,可有效解决大量人工换纱问题和停车落布问题;长距离行走问题和忙闲不均问题;棉纱吹(吸尘)机问题;大大提升品质,降低生产成本。

  绍兴织蛛物联科技有限公司可以通过坯布实时自动化检测。该公司总经理吕华龙表示,“坯布在线检测系统”适合产量高、货值高、次品率高的企业,减少缺陷损失、提高人工效率、改善工厂管理,实现看得见的降本增效,提升品牌竞争力。

  瞄上可持续新赛道

  绿色环保,则成为被业内提及的最高频词汇,大家普遍认为,绿色可持续正成为品牌竞争的新赛道。

  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朱美芳教授表示,纤维产业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领域,其中生物可降解材料可助力纺织行业实现碳目标。会上,她结合案例,详细介绍了聚酯酸PLA纤维(熔融纺丝)、再生纤维素纤维(混法纺丝)的研发现状、市场应用、产品性能和发展方向。她指出,纤维可持续发展,关键是全链条一体化研发。此外,她还重点讲解了生物基可降解纤维材料的发展挑战、建议与措施以及主要任务。并提出下一代纤维发展“中国方案”,是基于材料、电子、信息、机械、生物等学科领域的技术突破与交叉融合,以智能化、超性能、绿色化为特征,具有多功能、多结构、多材料特性可对传统产业集群起到高渗透性、颠覆性、变革性提升效果的新一代纤维。

  东华大学蔡再生教授以《国内外生态印染技术发展现状》为题,详细介绍了印染前处理技术、染色技术、整理技术、印花技术发展现状。他表示,低碳经济时代针织物环保节能染整技术与创新主要包括针织物节能减排染整技术、原液着色技术、光子晶体结构生色技术、针织物染整智能化装备的运用、染色废水中纺织化学品的回收利用等方面。

  江苏国望高科纤维有限公司开发经理翁佛全以《绿色聚酯纤维在针织上的应用》为题,重点介绍了再生纤维、原液着色纤维、低温染色涤纶、生物基材料等绿色聚酯纤维在针织上的应用和性能。他表示,“双碳”背景下,绿色可持续正成为品牌竞争的新赛道。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以再生为基材的功能性聚酯产品将被开发出来。

  上海瑞讯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纺织品应用研发经理张丽芝以《Sorona生物基材料在针织上应用》为题进行了介绍。她表示,Sorona具有少用石油、节能减碳的可持续发展性,其面料具有持久的弹性回复性,卓越的褶皱回复性,优异的干爽舒适性,突出的耐化学性等特性,其中Sorona原料制成的舒弹长丝面料已广泛应用于针织服装。

  新乡市华鹭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赵清利以《再生纤维素长丝在针织领域的应用》为题,介绍了再生纤维素长丝的特性和分类,以及市场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他表示,再生纤维素长丝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具有吸湿透气,抗静电;手感柔软,穿着舒适;染色绚丽;健康环保等特性,可广泛用于针织服装。

  赛得利集团莱赛尔市场经理潘燕华以《“绿动未莱 四季皆享”——赛得利莱赛尔在针织领域应用》为题,详细介绍了莱赛尔的基本特性、价值点,在纺纱及面料的进展以及创新应用案例。她表示,赛得利莱赛尔作为全流程绿色纤维,凭借独特的制浆工艺,具有高效率更环保,品质卓越,一致性高的特点,市场应用范围广。该纤维相较于普通莱赛尔纤维可降低68%的碳排放量。

  安徽华茂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叶葳以《绿色纤维——生物基完全可降解PLA纤维的开发与应用》为题进行了分享。他表示,PLA纤维具有抑菌抗螨、亲肤透气、难燃无毒、降解环保、抗紫外线和保暖等优越性能,广泛应用于服装、家纺、卫材等领域。在生产、应用过程中绿色、低碳、环保,是目前最具发展前景的“绿色纤维”。

  SGS全球技术创新及中国区研发部高级项目经理朱青博士以《低碳可持续赋能新服务》为题,从低碳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与驱动力,低碳解决方案及案例,LCA及绿色认证等方面进行了分享。他表示,“双碳”背景下,行业绿色发展已经从品牌减排,转变成供应链减排,迈向低碳循环经济。SGS将不断创新服务助力纺织服装企业低碳赋能,可持续发展。

  (记者 施珊妹)

标签:针织|经济
稿源: 晋江新闻网  编辑: 刘忠琴刘忠琴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