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弘扬“晋江经验” 解放思想再出发
28日,晋江召开“传承弘扬‘晋江经验’ 解放思想再出发”研讨会。会上,晋江市领导、19个镇(街道)、经济开发区及产业发展、城市建设、要素保障、基层治理等方块中的市直部门、三大医共体、各一级达标完中校、清华附中晋江学校和国有企业等相关负责人,围绕主题,聚焦科技创新、数智转型、综合产业园区建设、城市品质提升、党建引领基层网格治理等重点工作进行发言。今天,晋江经济报继续予以摘登。
晋江市委三级调研员李自力:服务实体转型升级 推动民营经济创新发展
坚持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推动民营经济创新发展,是“晋江经验”的特色所在、活力所在、优势所在。围绕坚守实体经济,晋江要坚持制度体系创新,坚持稳中求进、守正创新,坚持系统集成改革创新,为民营经济创新发展增添动力。要抓实产业转型升级,以优化产业结构、要素保障、平台服务为突破点,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要持续深化招商选资,坚持“产城融合、双轮驱动”,盯紧重点企业、用好资源优势,补链条强链条,推行好“双链制”。要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对标先进地区经验做法,聚力攻坚企业关切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晋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黄文福:打好新“侨”牌 做好“侨”文章
“晋江经验”既是历史光环,更是前进坐标。当前,在新发展格局下,做好新生代华侨资源涵养工作,对于传承弘扬“晋江经验”,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树立“大侨务”观念,进一步聚焦新生代华侨这一重要群体,打好新“侨”牌,做好“侨”文章,在传承接力中把握新生代侨务工作特点,在紧扣大局中汇聚新生代侨力侨智,在解放思想中涵养新生代华侨资源,实现多渠道构建交流网络、多层次推动华文教育、多方位聚焦招才引智、多形式宣传侨乡文化,力促新时代侨务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为传承弘扬“晋江经验”贡献更多侨界力量。
晋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潘子良:加强和改进代表工作 充分发挥代表主体作用
长期以来,在晋江市委的领导下,晋江市人大常委会致力于代表机关建设,不断深化和拓展代表工作,切实为代表履职提供服务保障,使代表履职充满生机和活力、代表工作彰显特色和亮点,为传承弘扬“晋江经验”做出了积极贡献,人大人事代表委获评全省人大系统先进集体。加强和改进代表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加强政治建设,提升代表履职能力;坚持服务大局,发挥代表主体作用;强化建议督办,激发代表履职动力;密切双向联系,增强代表活动实效等方面入手,引导代表深刻理解解放思想大讨论的重要意义,切实把自己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不断更新理念思路,破除思维定势,在参加视察、检查、调研等活动中,注重思考、发现问题、找准对策,努力达到思想有升华、工作有方法,不断丰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实践。
晋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洪元程:完善农村生产关系 促进乡村振兴
农民和土地的关系是农村最基本的生产关系,承包到户曾有效调动了农民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但承包到户导致土地碎片化、农业效益低、农户随意流转土地的情况。为提高农业效益,发展规模经营,建议农户应把土地有偿流转给村集体,再由村集体统一对接市场,有利于成片利用、规模经营、提高效益。通过规范土地流转,完善生产关系,实现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乡村振兴,为新时代传承弘扬“晋江经验”做出新的贡献。
晋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清龙: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提升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实效
加强人大国有资产监督上级有要求、现实有需求、工作有基础。近年来,晋江市人大常委会围绕贯彻市委部署,紧扣加强人大国有资产监督职能,守正创新、建章立制,使人大国有资产监督成为推动改革发展的重要渠道,成为新时代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通过扎实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先后策划实施三轮国企整合重组工作。近年来,晋江市国企资产规模持续壮大,国有资本运行效率有所提升。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财政收支矛盾更加突出的现实挑战,要以深化改革为抓手,做大做强国有企业;以落实条例为契机,推进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提质增效;以生态保护为引领,统筹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系;以完善报告制度为主线,夯实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基础,持续提升国有资产管理和治理水平,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晋江市政协副主席张淑语:推动“产城人”融合 助推高质量发展
“产城人”深度融合,关键在于兴“产”,要做大做强产业集群,构筑新兴产业发展高地,积极引导传统制造业企业实施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着力引进落地一批发展前景好的龙头项目落地晋江,不断构建全方位科技创新体系。要着力打造魅力晋江,通过打造宜居城市、生态城市、智慧城市,建设高品质宜居宜游环境,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舒心美好,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鲜明底色,让城市整体形象全面提升,从而吸引高端人才、积聚优势资源,增强宜居宜游环境吸引力。要完善引才留才机制,立足人才“引得进、用得好”,建立多元引才渠道,为企业人才持续发展提供便利平台;聚焦人才“留得下、记得住”,从城市硬件建设和软件服务入手,让通过产业引进的人才能真正爱上晋江、留在晋江;突出人才“聚得拢、共发展”,增强创新发展活力。
晋江市政协副主席张汉杰: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 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产业数字化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晋江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要注重整合资源,落实奖励政策,用好金融活水,坚持“一企一策”,构建政策驱动、市场运作、企业为主的工作格局,促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高质量提速。要夯实产业基础,统筹布局,谋划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数据中心、5G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下好“先手棋”,为产业数字化提供坚实支撑。要坚持创新驱动,加强校企、院企等合作,培育数字产业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发挥好晋江产业链、产业园区等优势,构建产业生态,推动数字技术、生产组织模式、流通销售模式的集群式创新突破,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晋江市政协副主席吴丽婷:让民生福祉更有质感
站在“晋江经验”提出20周年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在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中,要聚焦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老有所养、幼有所育、学有所教”三方面的“急难愁盼”问题,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在推进养老服务质量上,激发“内生动力”,突出“固本培元”,引入“源头活水”,将全市养老服务从“全”做到“精”。要扩大普惠托育服务的有效供给,不仅政策要“解渴”,供给要“多元”,还要监管“到位”。同时,科学布局推动教育资源增量提质均衡发展,“跟”城市发展步伐,形成与城市发展格局相匹配的教育空间布局和学位配比,“强”教师队伍建设,“增”优质教育供给,逐步实现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让民生福祉更有质感,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晋江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二级调研员曾献礼:传承精华 守正创新 着力打造“健康晋江”
如何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推进《中医药法》贯彻实施,加快“健康晋江”建设,是今年人大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晋江作为县级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围绕构建“13137”发展格局,中医药事业的长足发展在晋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立足后疫情时代,我们应认真思考和规划,抓住政策窗口和有利时机,坚持远近结合,谋定中医药事业发展战略;突出以点带面,发挥中医院龙头带动作用;完善服务体系,不断提升中医服务能力;总结抗疫经验,提升中医应急实战水平;注重以人为本,加强中医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普法宣传,营造促进中医药发展的浓厚氛围,全力推动晋江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
晋江市政协常委会委员林庆峰:聚力打造科创综合体 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在科技创新的带动下,晋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经济总量持续高速增长,为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我们要凝聚打造科创综合体发展共识。打造创新综合体必备三大要素:首先,不仅要有应用型研发团队,还要有基础型的研发团队;其次,要有能将研发发明成果变成盈利的工业产品的工业企业;最后,需要有眼光的天使资金。目前晋江部分民营企业内部机制不够强大,有天使资金也用不了,最后天使基金投资在外地,十分可惜。建议要加强引导,探索如市场、人才持股的机制,促进企业内部强大。创新综合体不能是孤立的,必须与晋江工业园区、产业链优势融为一体,打造城区、城市的工业综合体。
晋江市委副处级干部吴淞江:在“晋江经验”指引下笃志前行
实践已经证明“晋江经验”在推动县域发展中的指导作用。我们要笃信深悟,在“晋江经验”引领下,用全新的思路和全面的视角去谋划晋江的未来。要笃行奋进,努力攀登实体经济新高峰,打造城市发展新高地,不断激发干部队伍新活力。要笃志前行,践行务实作风,把“马上就办、真抓实干”优良作风内化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用自身的实际行动,为晋江的发展无私奉献;突出创新理念,以创新的规划、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方法来全方位推动晋江的发展建设;凝聚各方合力,统一共识,坚定信心,积极探索破解发展难题、化解要素瓶颈、加快发展转型的新路。
晋江市委副处级干部许畴料: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
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特别是疫情加速数字时代的到来,数字化已全面渗透到各行各业。晋江拥有超7000亿元的雄厚工业底盘和海量的产业数据资源,发展数字经济优势明显、空间巨大。为此,我们要抓住关键问题,加快传统产业数智转型。要聚焦四大传统产业和三个新兴产业,增强转型动力,加快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发挥产业集聚优势,建设面向集群的赋能平台,不断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夯实转型支撑,加强数字人才培育、聚焦数字人才引进,实施面向鞋服、纺织、陶瓷、食品、机械等重点行业领域,实施工业互联网技能人才培训行动,构筑工业互联网产业人才高地。
晋江市委三级调研员陈希轩:不断在危机中育新机开新局
我们要在“晋江经验”的指引下,不断在危机中育新机、开新局。要坚持精神传承与思维创新相统一,锚定新形势、新任务,坚定不移地传承弘扬“晋江经验”。要坚持链条锻造与价值提升相统一,千方百计引导支持全市26万户的市场主体坚守实体,做强主业实业,特别是要坚持优势产业全链条发展,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强链”“补链”工程,构建全产业链条培育服务体系。要坚持共建共治与普惠均衡相统一,注重引导本地群体与新市民群体的融合,注重推动优质公共服务向基层下沉,注重深化基层治理创新,构建共治共建共享格局。
晋江市政府副处级干部颜宏达:深化促进改革发展
传承弘扬“晋江经验”,要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要立足新发展阶段,正确认识、把握资本特性和行为规律,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要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要保持“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的冲劲,积极总结、积极培育推广先进经验的同时,在科技创新、数智转型、城市品质提升等方面积极探索,科技助力“晋江经验”再出发。今后,将继续奋斗,进一步传承弘扬“晋江经验”,让“晋江经验”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晋江市政府副处级干部黄思添:全力打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良好的发展环境,是晋江保持强劲发展态势的迫切需要;是营造一流服务平台的关键举措;是确保重点工作顺利推进的现实所需,我们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重要性。要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全面提质增速、完善鼓励政策,确保创新落实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见到实效。要明确目标,着力营造亲商安商的人文环境、努力打造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强力规范文明有序的执法环境,全面落实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工作任务。要打造平台,完善创业政策扶持、资金支持、企业孵化平台,尽力优化宽松的经济发展服务环境。
晋江市政府副处长级干部陈文斗:深化改革创新 推动园区标准化建设打破土地“瓶颈”
站在新起点、新方向,继续认真履行挂钩联系职责,积极配合协助罗山街道深化改革创新,持续抓好罗山产业升级、提升城区品质、夯实基层治理等。关于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建议进一步深化园区规划布局,充分调动业主融入参与积极性;提速前期工作,开辟绿色通道,缩短审批时限;加强新增项目策划,实现资源共享、产融互动;探索闲置低效用地再开发、再利用新路径,清理处置各类低效用地,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推动园区标准化建设打破土地“瓶颈”。
晋江市人民法院:以高质量司法服务 积极回应民生关切
我们将持续围绕“传承弘扬‘晋江经验’ 解放思想再出发”,自觉把思想、行动统一到省、市委和上级法院的工作部署要求上,强化加法意识,增强全局观念、创新力度、进取精神,增强服务保障大局的前瞻性、精准性、配套性,进一步谋划工作思路,重点围绕护航二十大、全力营造安全稳定环境,紧盯“关键点”、助力建成国际化创新型品质城市,巧绘“创新谱”、合力培育特色品牌集群,提振“精气神”、致力激活干事创业热情等方面推进工作。
晋江市人民检察院:打造“亲清护企”检察模式
检察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就要对焦服务大局寻找方向,特别是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将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作为检察工作的重要目标任务,以此谋划推进工作、开展司法办案、检验成绩效果,倒逼检察工作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积极开展、提质增效。下一阶段,检察机关将转变理念,从单纯的就案办案到重在务实的服务理念转变,做到打击、预防、服务并重,为民营企业营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和平安稳定的法治环境。要与公安、法院、监委以及各行政执法部门加强横向联系,坚持多赢共赢,在打击上形成合力,在保护上取得一致。要将办案与普法相结合,全面落实普法责任制要求,根据不同企业类型和企业发展阶段,精准掌握服务的结合点和切入点,为企业定制个性化的普法宣传方案,不断增强犯罪预防和法治宣传教育成效。要延伸检察履职,不断丰富企业管理、金融、财务、互联网等知识,以便更有效地服务民营企业健康发展。
西园街道:加速现代服务业跃升发展 全力打造“产城人”融合示范区
西园街道将紧扣“生态宜居西城区,现代服务业新高地”发展定位,深度融入“主城聚核”战略,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空间、后发优势,以双龙路拓改为主轴,联动打造会展经济区、现代物流区、文教产业区、高端商务区、生态休闲区,以“一轴五区”建设推动现代服务业跃升发展,奋力写好“产城人”融合大文章。
建齐产业链条,打造展销兴盛的会展经济区,以国际会展中心为核心,加快规划布局会展经济产业园,构建具有区域竞争力和产业带动力的会展生态圈;加速提档升级,打造高端智能的现代物流区,积极申报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大力推动园区自动化、企业专业化、产业标准化建设,做强“物流+”产业,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现代物流高地;深化人才共育,打造产教融合的文教产业区,围绕葫芦山文教园、轻工学院、华侨职校、拔萃双语学校等教育资源,深化产学研融合发展,做大做强职业教育品牌;做大商圈经济,打造活力迸发的高端商务区,招引一批商务办公、商超贸易、商业娱乐项目入驻兴市;做活生态品牌,打造自然野趣的生态休闲区,提升空间效益。
罗山街道:汇聚发展新优势 打造“晋江中央活力区”
作为晋江市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罗山街道围绕传承弘扬“晋江经验”,处理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深化“产城人”融合。未来,罗山将着力做好4项工作,致力于打造宜商宜居、充满活力的“晋江中央活力区”。
推动转型升级,做强城市经济。加快世纪大道“双创”活力走廊建设,发展总部楼宇经济,做强汽车市场、食品市场、SM商圈,依托辖区中科院海西装备所、三创园等科研平台,深化产学研对接,发力科创经济,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推进片区建设,做美城市面貌。加快罗裳片区、高铁新区、科创新区、集成电路产业园区等片区开发建设,完善城市路网,促进行政中心区与各片区连片发展,深化人居环境整治,推进溪流综合整治,优化美化环境。
推动整合提升,做优城市配套。加快六小分校区、科创小学等16个教育项目建设,深化医共体建设,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建设草庵旅游集散点,打响世遗旅游品牌。
推进组织建设,做好城市服务。完善网格管理机制,加快“党建+”邻里中心试点建设,建强社区服务阵地,激发干部干事创业氛围,提升干部城市服务能力,凝心聚力共建“晋江中央活力区”。
灵源街道:建设宜居宜业 新型品质活力街区
今年来,灵源街道围绕破除“三个老”、学习“三个新”目标,传承弘扬“晋江经验”,深入开展“群策聚力谋实招”活动,认真组织“互比互看”项目评选,以思想促行动、以作风促作为,精心谋划推进“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
坚持更高站位,在发展思路上显格局,围绕“产城人”融合发展要求,以建设宜居宜业的新型品质活力街区为总定位,努力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区”“文旅集聚先行区”“科创强链关键区”;锚定更高目标,在产业发展上求突破,抢抓政策窗口红利,策划推进园区标准化项目,做大城市发展空间;坚定更强信心,在服务意识上再提升,进一步压实“联络员+专员+网格”防控机制,扎实推进幸福新灵源工程,在企业推行“JIN企先锋”三期工程;汇聚更强合力,在机制创新上出实招,深化区域协同,探索构建与经济开发区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做强产业和做优治理,加快“小网格+大治理”,全面推行“1+3”运行机制和“四心工作法”,实现“一网通管、一网通办”。
新塘街道:奋力建设 “福建‘芯’小镇 环湾后花园”
站在新起点,新塘街道将对标先进补短板,抢抓机遇谋发展,按照“三区两带一中心”的功能布局,打造宜业宜居宜游的特色“芯”小镇,奋力建设“福建‘芯’小镇 环湾后花园”。
一方面,新塘街道将以“芯”小镇提质扩容为抓手来强产业,积极“盘旧拓新”,主动融入集成电路科学园发展格局,加快新塘园园区标准化建设,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完善,拓展发展空间;提质道路交通建设,打造高端人才休闲生活圈,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添足功能配套。
另一方面,以“城建品质提升工程”为抓手来兴城市,聚力门户营造,打造新型街区和商圈;做强文旅品牌,以“梧林传统村落”为撬动点,持续做强梧林文旅品牌;提升民生福祉,加速季延中学新塘校区、新塘街道实验小学、卫生服务中心迁建工程等重点教育医疗项目建设。
此外,新塘街道还积极推动实施111个项目,助力乡村振兴;高效运转70个二级网格、99个三级网格,做优做亮网格治理;深化社区红色帮办代办服务等,做细做活管理服务;持续深耕、擦亮特色党建品牌,为发展汇聚红色动能。
内坑镇:全方位打造 晋江门户品质新城
内坑镇将以园区标准化建设为强大引擎,助推产业发展扩容升级,在筑牢产业支撑中,全方位打造晋江门户品质新城、“产城人”融合样板城镇。
瞄准“晋江门户新城、物流集散中心、新兴产业基地”发展定位。全面融入泉州南翼新城和晋江中心城区发展,构建“一主三轴、六区两翼、一圈多点”的总体格局,并策划实施一系列城镇品质提升项目,全方位打造晋江门户品质新城、“产城人”融合样板城镇。
高标准打造园区标准化建设示范样板,加快推进占地3550亩的园区标准化建设市级试点项目,策划生成9个产业项目,总投资超百亿元;传统新兴并举夯实产业支撑,坚持项目主导,突出科创数智赋能;积极挖掘策划明年重点项目,目前新增策划11个,总投资35亿元,总项目数达48个;打造全市产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新高地,发挥泉州职业技术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为晋江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此外,内坑镇还将以网格化和“党建+”邻里中心建设为重要抓手,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水平。
紫帽镇:把生态优势 全面转化为发展胜势
紫帽镇将牢牢抓住生态人文、交通区位、公建配套、宜居宜业等优势,按照“1245”工作思路,围绕建设“生态小镇、度假胜地、教育高地、宜居宜业”这“1”奋斗目标,精心谋划创建“服务产业新区、生态宜居新城”“2”篇文章,全力打造文化旅游、教育研学、商业商贸、运动康养“4”大产业,接续推进传承创新发展“晋江经验”、产业转型升级、招商选资项目落地、城镇品质提升、基层治理提质“5”大专项行动,全力打造泉州南大门外重要区域、晋江“后花园”。
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紫帽山景区开发作为重点突破口,提速景区项目建设,加快片区改造,把生态优势全面转化为发展胜势;全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洋店浯垵工业区标准化建设,推动协隆、新顺兴“工改工”实质性落地,支持朗朗上口、协隆陶瓷等企业研发技改项目落地,提增企业效益;全速推进招商选资项目落地,加大对接爱乐休闲农庄、伟光汇通、新奥特莱斯、石学敏康复中心等项目,做大做强四大产业;全面实施城镇品质提升,构建片区“一带、一轴、三片区”空间布局;高效推进基层治理提质,推动网格管理工作与中心任务融合促进,全面加快街区型“党建+”邻里中心建设,构筑“一心五星六有”功能布局,打造“一刻钟”便民服务圈。
英林镇:聚产兴城留人 打造工贸精美小镇
一年来,英林紧紧围绕“产城人”融合发展目标,聚焦“提升镇区集聚水平,增强园区发展动能”,实施产业、城镇双轮驱动,经济社会发展打开了局面。下一步,将紧扣“打造工贸型精美小镇”定位,持续在产、城、人融合发展上发力。
通过强链补链、空间拓展、赋能增效实现聚产,夯实发展基础。聚焦“一根丝、一块布、两件衣服”纺织服装全产业链布局,以强链补链项目为抓手,深挖纺织服装产业“护城河”,形成搬不走、挤不掉、压不垮的竞争优势。推进镇区更新改造工程、教育提升工程、医疗补短板工程实现兴城,打造发展平台。在完成英林村旧村改造(一期)项目征迁基础上,抓好土地挂牌、公共服务配套、安置房建设等工作。立足构建“英林大教育”的目标,策划生成7个优质教育项目,涵盖幼儿园、小学、中学,推动全域教育水平稳步提升。突出产业引人、文化聚人、环境留人,激发发展活力。深耕“1+1+2”为主导的纺织服装全产业链布局,持续完善产业生态,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就业人员进一步集聚。
龙湖镇:在加快推动产城乡融合发展上 迈出新步伐
龙湖镇立足自身优势特点,不断解放思想,创新谋划思路、抓手和项目,在加快推动产城乡融合发展上迈出了新步伐。
创新理念思维,破解经济发展难题,组织开展龙湖镇“百名干部进百企”活动,保障25个重点项目顺利落地,全面实施技术改造提升项目21个,释放时尚园和纺织园“双轮驱动”效应,策划推进1个标准化试点园区、4个园区标准化“四个一批”项目和5个镇级小型工业园标准化建设;推动数智赋能,突破产业升级瓶颈,推进夜光达钻石级反光膜技术创新,引导百宏、华宇、福兴“数字赋能标杆企业”探索新发展模式;发挥禀赋优势,提升城镇品质内涵,主动融入区域协同发展,加快推进纺织智造园配套项目智造大道(龙狮路-外西环路段)工程建设和福厦高速公路晋江至石狮支线龙湖段的安征迁工作,不断完善龙湖“三纵两横”的立体交通网络,引导更多侨资侨智侨力投入社会公共项目建设,保障金门供水安全,全力筑牢生态保护底线;优化网格管理,加强治理能力建设,全面推进“支部建到网格”,指导各村结合优势资源打造特色服务站,网格化推动各项工作快速穿透、落实到位。
深沪镇:汇聚发展“新动能” 打造海丝风情小镇
坚持“强产兴城”,坚持党建引领基层网格治理,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深沪镇将重点做到“三个全力”:
全力夯实实体经济基础,提增发展效益。充分放大“中国内衣名镇”效应,以园区标准化建设为契机,加快深沪服装印染生态科技产业园建设,壮大纺织内衣产业;以建设国家级渔港经济区为契机,打造集渔业捕捞、精深加工、冷链物流、专业市场于一体的海洋生物全产业链;抓住“游食共享”的旅游定位,整合旅游资源、非遗资源、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深沪湾品牌旅游等第三产业。
全力统筹城乡建设,提升功能品质。要在规划上求“高”。主动融入市域总体规划和晋南辅城发展框架,实现产业发展空间与城镇承载能力双提升;在区位上争“活”。发挥深沪国家一类开放口岸优势,加快国家中心渔港扩建,争取打造晋江的“海上门户重镇”;在步伐上重“快”。快速度、高标准、高质量跟进基础设施建设。
全力聚焦网格治理,提高服务效率。完善网格组织体系,规范网格运行机制,将基层党建、疫情防控、应急管理等工作,按照精细化要求嵌入到网格,发挥网格治理功能,实现“小事不出网、大事不出村”,精准构建新的基层治理体系。
西滨镇:立足产业富民 聚焦智能智造 全力打造宜居宜业精品小镇
伴随着晋江的发展一路走来,西滨镇先后荣获国家卫生镇、省级生态镇、省百强乡镇第4名,连续三届荣膺省级文明镇,蝉联多届泉州文明乡镇。在“晋江经验”提出20周年之际,西滨镇立足产业富民,聚焦智能智造,全力打造宜居宜业精品小镇。
下一步,西滨镇将抓好动能培育,致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以转型求突破、以创新谋发展,开辟发展空间,打造标准园区,加快数字转型,继续巩固做强优势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智能智造产业;抓好品质提升,致力优化城镇综合环境。
西滨镇目前进入功能完善、内涵提升的新阶段,聚焦打造城镇亮点区块、推进“聚镇畅通”建设、提升城镇商业品质,进一步增强城镇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持续促进城镇有机更新;抓好民生福祉,致力补齐民生领域短板,让工作、生活于西滨的人们享受到更具精致感的品质生活;抓好党建引领,致力突破基层治理瓶颈,深入推进近邻党建,推动形成全镇“一盘棋”,形成综合治理圈、邻里互助圈、党建生态圈“三圈”融合联动的新局面,有效畅通治理“神经末梢”。
晋江市水利局:项目带动 积极谋划强投资
聚焦项目带动,打通堵点,策划推进2022年度水利项目32个,总投资73.82亿元。以改善提升河湖水系水质、水环境为重点,制定完善10项河湖长制工作制度机制;以打通生活污水治理“最后一米”为重点,有序推动全市398个村(社区)农村生活污水管道建设,持续推进打通“断头管”项目40个,持续推动竹树下社区、泉安北路博海医院段等6个易积水点改造;以提升污水设施收处水平为重点,2021年在全省率先推行生活污水处理费征收全市域覆盖,全市污水处理设施管养投入更有保障。
晋江市城市管理局:努力打造高颜值城市
加快业务整合融合,加强统筹协调、规范机制流程、强化科技赋能、发动全民参与,推动城市服务管理精细化,着力打破老思维、老知识、老习惯,推动思维转变、业务转型、角色转换;对标中央改革试点,着力先行先试,推进职能聚合、规范行政执法、加强教育培训,推动综合行政执法专业化,为承担全国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试点做准备;积极探索城区公共停车位特许经营模式、环卫保洁领域以国企为主导的市场化运营模式、利用灯杆改造项目布局城管监控系统,推动项目建设效益最大化,着力把城市公共资源利用好,实现基础设施项目效益最大化。
晋江市财政局:探路产业城市财政国企 发展“四维运作”
今年以来,市财政统筹做好稳经济、保民生、强运作、促改革、防风险等各项工作,财政运行平稳有序。前三季度,晋江市财政收入基本达到一季度开门红、二季度双过半、三季度企稳回升的目标。
下一步,市财政局将传承弘扬“晋江经验”,心无旁骛,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聚焦增强资金要素保障能力,重点推动财政财源培育、城市经营运作、国资战略支撑的提速提质提效,实现财政国资大统筹大保障的职能定位。
今后,市财政局在财源建设方面,将更加注重数字财政建设;在城市经营运作方面,将坚持经营财政理念,推动城市公共资源滚动经营发展;在国企战略支撑方面,重点引导支持市属国企加大项目策划投资,以项目支撑推动国企实体化发展和效益提升。
晋江市民政局:对标共同富裕 聚焦民生需求
对标共同富裕,推动社会救助工作再出经验,围绕兜底保障再提效、服务类社会救助再创新、“四帮四扶”品牌再打响三个层面再破题,持续打造社会救助领域的“晋江经验”。
同时,聚焦民生需求,从硬件设施、质量提升和政策导向为主题,以养老设施再扩充、服务质量再提升、政策保障再优化三管齐下,推动养老服务工作补齐短板。
晋江市农业农村局:加快补齐短板弱项 打造共同富裕县域范例
晋江农业农村发展潜力巨大,我们将着力从综合施策、破解根本性问题和体制机制方面入手,以高标准农田提质增效为突破口,着力解决耕地保护和粮食生产难题。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国家渔港经济区、海洋牧场的“二区一场”为抓手,破解乡村产业粗放发展后续乏力难题;以农村综合改革为引领,突破制约乡村发展的“人钱地”难题;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为切入点,全面破解美丽乡村建设基础性障碍,打造共同富裕的县域范例。
晋江市卫生健康局:补短板建机制聚人才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质量
我们直面转外就医率居高不下、群众满意度提升不上这一困局,深入思考晋江需要什么样的医卫体系、医疗机构、医师人才、医政干部。要压实市、镇、村、院“四方责任”,加快乡村卫生所一体化建设,推动基层公共卫生融入基层治理体系。要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创设学科联盟、组建医疗集团,改革紧密型医共体设置方式和运行机制。研究制定具有比较优势的人才政策,设立学科与人才发展基金,评选“医卫世家”,营造尊医重卫氛围,构建“疾病谱—学科谱—人才谱”人才成长路径。实施“青年医政”培养计划,加快培养一支知事识人的医政干部。
晋江市教育局:扩容增师提质 增强群众教育“幸福感”
“十三五”期间,晋江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获评省“教育强市”。当前及今后5年,全市基础教育工作基本思路概括为“1143”,即盯紧一个目标(保障群众“有学上、上好学”),实施一个规划(教育“十四五”专项规划),站在高中教育制高点上,统筹推进“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终身教育”四大工程,落实“教育投入、师资、机制”三大保障,策划建设160个教育项目,新增中职、中小学、幼儿园学位13.89万个,实现全市基础教育联动扩容增师提质,缓解优质教育资源紧缺,增强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幸福感”。
记者 苏明明 曾舟萍 林伊婷 许春 黄伟强 施蓉蓉 蔡培仁 许洋洋 蔡斯洵 阙杨娜
见习记者 许金植 整理
- 传承弘扬“晋江经验” 解放思想再出发2022/09/29
- 晋江晋商发展促进会召开理事大会2022/09/29
- 持续勇争先 实干创未来2022/09/29
- 晋江市第十一期市情专题培训班开班2022/09/28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