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创新动力——晋江“全国首批创新型县市”建设侧记
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保持全国第4,综合创新实力位居全国县域第8。
近三年,规上企业研发费用年均增长26.2%,全社会研发投入平均增速高达27.9%。
2021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659.7亿元,高新企业数409家,近三年年均增长在50%以上,2022年预计突破600家。
目前,晋江共培育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112个,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8个,占福建省的九分之一,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2018-2021年,财政科技支出达18.89亿元,今明两年,还将安排30亿元支持科技创新。
……
20年来,在“晋江经验”指引下,晋江处理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全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日前,晋江已经通过全国首批创新型县(市)验收。
“坚守实体是本分,我们将始终聚焦主业,以市场为导向,全链条全流程强链补链,构建‘4341’现代产业体系,力争到2025年,民营经济总产值突破万亿元。”泉州市委常委、晋江市委书记张文贤表示。
强“产”
在国家队装备同款氮科技加持下,安踏奥运冠军跑鞋整个中底的能量回归率高达82.6%,耐受性提升33%,整体缓震性能提升26%;全新搭载的碳管悬架系统,使得奥运冠军跑鞋的稳定性能提升23%……
8日,在2022年安踏创新科技大会上,安踏发布了搭载两项奥运核心科技的全新奥运冠军跑鞋,积极实现以奥运科技普惠大众的愿景。
在晋江,一双鞋科技感十足,一件衣服竟然也暗藏“硬核技术”。
在利郎文化创意园面料研究中心,一台台来自全球最为先进的设备,正在编织着一块块功能性面料……
利郎集团总裁王良星说,面料研究中心就是利郎的“核武器”。
在这里,每一块面料的问世,都经历过“九九八十一难”。“投1万块面料,后面最多只有2000块面料能够使用。”利郎相关负责人说,尽管面料研究中心的投入就像无底洞,8年“烧掉”6个亿,但利郎仍坚持认为,要守住自己的“本分”,心无旁骛做实业。
春江水暖鸭先知。敢拼会赢的晋江企业,向来擅长在变局之中找准方向、先行一步,坚持创新驱动和数字赋能并重,寻求新一轮的转型升级,也希望以此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晋江通过抓“四新”(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新应用场景)促“三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实现晋江造产品出征太空、亮相冬奥,形成1个超两千亿、1个超千亿、2个超五百亿和3个超百亿产业集群。
特别是以数字化为主攻方向,晋江把“数智转型”作为核心战略,引进华为、SAP、北理工中南院、兵装58所等5家工业互联网平台,带动全市90%以上企业实现“触网”,超1500家企业上云上平台,进一步推动了传统产业高新化。
同时,晋江也在推动高新产业集群化,重点发展集成电路、智能装备和医疗健康产业,特别是集成电路产业,规划建设福建首个集成电路产业园(总规模2.4万亩),落地产业链上下游项目50个、总投资超700亿元,形成集“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装备与材料—配套及终端应用”的全产业链条。
增“效”
在科技应用的带动下,不少品牌工厂“提高效率、提升效能、提增效益”,尝到了科技创新带来的红利。
安踏服装数字化智能工厂投入运营,率先在业内实现多品类一条线全流程智能化生产,让衣服“坐上”轨道“高铁”,产能效率提高21%,生产周期缩短50%以上。未来十年,安踏计划“加码”200亿元,将科技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
华宇生产车间里,89台经编设备飞速运行,偌大的车间里,只见零星几名工人。
一组数据值得关注:自数字化生产实施以来,华宇设备开机率从70%提高到95%,产品研制周期从平均30天缩减到15天,产品不良率从25%降到5%,设备能耗降低23.53%。
而在华宇智慧经编生产基地指挥控制中心,超大屏幕上显示着几百台设备的实时运行状态,订单生产进度、品质监控、设备维护保养等情况一目了然。
同安踏、华宇一样加大科研投入,成为晋江企业的共识。去年,晋江全市研发经费超亿元企业达6家,3家企业上榜2021年全国民营企业研发投入500强。近三年,规上企业研发费用年均增长26.2%。
科技创新,企业是主体。企业研发投入有决心,晋江更是直接拿出“真金白银”来支持。
企业研发投入补助不设上限,产学研合作共建实验室最高可补贴500万元。2018-2021年,财政科技支出达18.89亿元,今明两年,还将安排30亿元支持科技创新。今年还组建50亿元产业母基金和各产业创投子基金,撬动社会资本向科技创新倾斜。
晋江雄厚的产业基础和不断浓厚的科研创新氛围,催生了一批又一批的科技型企业,不断涉足汽车、船舶、旅游用品、家纺、医疗器械等新领域、开拓新市场。数据显示,2021年晋江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1659.7亿元,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24%。
近年来,晋江以高新企业为核心,壮大科技型企业群落。2021年,晋江高新企业数409家,近三年年均增长50%以上,2022年预计突破600家。同时还培育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4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41家。
搭“台”
为产业发展插上智慧的翅膀,晋江一直在努力。
前不久,好消息传来:省教育厅正式批复,同意福州大学设立晋江校区。而后不久,11家企业与福州大学进行了校地、校企合作项目签约。
“福州大学晋江校区自启用以来,非常重视产学研、校企合作。”福州大学先进制造学院与海洋学院副院长林志贤告诉记者,自2015年11月落地晋江后,整个园区产学研对接工作持续不断推进,至今累计合作企业91家,意向合作企业153家,已策划生成项目169个,总投资约2.9亿元。
“福州大学晋江校区将发挥好福州大学的学科优势与晋江的产业集群优势,强强联合,依托电子信息技术、集成电路、新材料、新机械、生物技术、环境工程等学科,让老工科换发新生命,与晋江企业界一起探索新的产业发展路径。”林志贤介绍福州大学晋江校区的赋“智”实践。
借助福州大学晋江校区平台,福建省蓝光节能科技有限公司就与福州大学国家环境光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签订了泉州地区印刷鞋业大气污染治理项目,总投资2600万元,共同研发出了创新型新工艺——《多相多元光催化工业废气净化装置》,该技术目前已成功获得6项专利认证。
福州大学晋江校区只是晋江引入的众多高端科研平台、高校之一。
在传统产业蝶变、新兴产业落地生根的过程中,晋江规划布局“一廊两区多平台”科创版图,落地4所高校、9家高水平研发检测平台,构建支撑全市、辐射周边的强大“科创”引擎。
一大批企业相继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设计中心,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共培育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112个,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8个,占福建省的九分之一,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产、学、研一体,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这是晋江的“日常功课”。这门“功课”的目的是为全链条畅通成果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增效。
为此,晋江紧盯技术市场要素配置,率先开展技术经纪人培训班,引进中关村中试熟化服务平台,设立知识产权快维中心、知识产权聚集区,定期组织成果对接推介,推动专家与企业面对面问诊。近三年,累计发布技术需求1720项,转化科技成果785项,登记技术合同金额增长6.9倍。
聚“才”
“在晋江,只要肯奋斗肯钻研,都会有前途。”这是海峡(晋江)伞业科技创新中心总经理、湖北人丁敬堂在晋江近17年最深的感触。
丁敬堂参与创办的海峡(晋江)伞业科技创新中心,现已成为晋江制伞行业的技术创新平台。
从一开始的寻求一份工作到自己创业,在晋江这片热土上打拼,丁敬堂获得了20多项发明专利,被认定为晋江市一类人才,享受人才津贴、住房补贴等优惠政策。“晋江鼓励创新,企业可以自主认定人才,不唯学历、资历,不分地域,只看实力、成绩和贡献,这对我们外地人来说很有吸引力。”丁敬堂直言。
在企业的经营发展中,丁敬堂切身体会到了晋江党委政府的“保姆式服务”。他记得,在建立海峡(晋江)伞业科技创新中心时,曾遇到名称核准方面的一些问题,晋江市科技局、工信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等相关部门主动上门对接,及时帮忙解决难题。“政府的服务十分周到,在晋江生活、创业都令人安心。”他说。
人才,正是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所在。
7月20日,省科技厅公布2022年福建省科技特派员名单,晋江市入选科技特派员45人、法人科技特派员1人、科技特派员团队16个,占泉州18.45%。
晋江结合传统产业结构谋划科技特派员选任工作,已推动科技特派员技术服务覆盖纺织、制鞋、机械、伞业、食品等全行业领域。
科技特派员选任工作是晋江坚持“人是第一要素”的一个体现。近年来,晋江实施科创人才聚集、硕博人才倍增、技能人才振兴“三大行动”,加快构筑区域人才洼地,共聚集各类高层次人才8675人(次),人才资源总量18.62万名,位居福建县域首位。
引进人留住人,晋江围绕“食住行、游乐购、医教养”全链条,引进上海六院福建医院、清华附中晋江学校等优质配套,以高端资源导入提升城市能级,打造创新人才落地生根的最优环境。
如今,越来越多人才聚集、扎根晋江,为产业发展、城市繁荣注入源头活水。
(记者 柯雅雅 董严军)
- 赠水点多了小冰柜 24小时“不打烊”2022/08/30
- 马不停蹄连轴转 交警“老黄牛”累倒了2022/08/30
- 时隔一个月再次酒驾 男子被查后悔不已2022/08/30
- 刀片割伤手部大出血 交警紧急护送就医2022/08/30
- 真诚提供医保服务 群众送来感谢信2022/08/30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