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社会民生 >>正文

“打卡世遗点 发现宝藏泉州”小记者同题作文选登

www.ijjnews.com   晋江新闻网  2022-07-22 11:04
  

  走近老君岩

  庄以涵(晋江市第二实验小学五年6班)

  “石像天成,好事者为略施雕琢。”左手扶膝,右手凭几,垂耳飘髯,目光炯炯,在泉州清源山脚下,道家老子的石像吸引了不计其数的中外游客。我们一家也慕名而来。

  迎着清风,沐浴着阳光,迈着轻快的步伐,我们一家来到了清源山脚下。放眼望去,映入眼帘的是满山的郁郁葱葱。顺着蜿蜒的山路而上,石阶边缘已染上了一点青绿,两旁树木的每一条纹理似乎都在述说着一段泉州的历史往事。天空被树木分割成了一缕一缕的蓝色绸缎,斑斑点点的光从绿叶的缝隙中散射下来,树影间常有鸟儿的影子掠过。沿着山间小径行走,那份千年前的宁静仍在心尖,一座庞大的、栩栩如生的老君石像映入眼帘。

  “哇!这位老爷爷也太大了吧!”年幼的弟弟指着老君造像尖叫道。“那是老君岩,雕建于宋代!”妈妈轻轻地摸了摸弟弟的头,微笑着说道。我抬眼望去,这座石像足有5米多高,只见他头戴风帽,额纹清晰,右耳垂肩,灰白的长须垂到膝上,好一幅健康长寿的样子。细瞧,他的嘴角微微上扬,好像在对什么事表示赞许,眼睛望着远处的泉州城,能感到他深邃的目光灼灼,颇有一番圣人的神韵。我又觉得他就像一位慈祥的老爷爷,席地而坐,笑容满面地看着他的孩子们。

  “摸到鼻,吃百二;摸到目,吃百六……”一个老爷爷挑着两篮桃子从一旁走过。“什么意思?”我满脸疑惑地望着老爷爷。“传说摸到老君岩的鼻子,能活到120岁,若是摸到眼睛,就可以活到160岁啦!”老爷爷乐呵呵地说着。我知道老君岩造像当然不能任意触摸,只适合远观。望着眼前这座石像,我不由低吟起《道德经》里的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作为中国现存最大的道教石造像,道家精神中天人合一、大道至简的意境在它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它是一代又一代泉州人心目中的“吉祥物”。正如法国学者黛安娜所说的:“这位老人与大地紧紧地融为一体,他好像知道一切,又理解一切!”

  老君造像经风历雨,保存至今,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客、学者前来参观考察。每每在天气预报中看见这尊造像的时候,我的内心总涌动着身为泉州人的自豪感,我想告诉自己,告诉身边的每一个人,我们应该保护好这些古人留下的文化遗产,让它们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指导老师 黄双鹏

  邂逅开元寺

  李晋宇(晋江市安海中心小学六年4班)

  六月的夏,总爱烟雨迷蒙。在这个季节,在泉州这座巍巍古城中,我与开元寺相遇。

  雨初歇,地上是湿漉漉的黑,泌出丝缕的清鲜的凉气,令人心头敞亮而又明快。若有若无的朦胧还未散去,让这一切变得虚幻而又神秘。飘飘然,清晨的吆喝声一阵阵传来。于是,时有热气、香味和稀微的人语,在这静谧的早晨透出了一丝活气,甚是有趣。偶见暗处绽开的野花,在水气的滋润下浅笑,尽显娇俏。稍稍驻足,这是谁家的墙隅生出了一荫绿……心神微恍,一些小诗浮上心头,竟是十分应景。

  行人愈行愈多,酸了腿脚,却觅得了心中那最爱的景致。阳光的酒,调得不稠不淡,斟在人们的怀里,迷醉了每一个人。眺望东西二塔,古朴精美。塔上的浮雕历经千百年的历史风霜,未失从前那瑰丽典雅,倒是在原本的鲜艳色彩上披了些许苍茫,一丝一纹的雕刻中夹杂些微微的淡雅之志。深刻悠远的内涵,一次次残酷的磨砺,都让它们越发坚不可摧,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它们静默了千年,呐喊了千年,铿锵有力地展现在世人眼里,也同样在史册中掷地有声!仰望着,静静地,它们震颤了我心头的花枝,引起了所有繁花纷飞——我对它们的敬仰,已无法言说。

  千古遗风之中,自然不只琼楼玉宇,还有人群熙攘。被一簇簇碎散的脚步冲进了人潮,我氤氲着一片难得的热闹。小贩煎饼的热烟,与人们嘴里哈出的热气融汇一体,暖暖的,颇有家的温馨。偶尔一睹,两三人就地一坐,享用佳肴。他们那细密的汗珠、微微上扬的嘴角,无一不在倾诉着食物的美味。浸于一片人间烟火中,我不禁生出一缕怀古的幽思——似烟,似雾,似微茫的前世;如风,如尘,如梦萦的今生……

  开元寺啊,细数你的前世今生,你是那么沧桑。在这漫长的时光里,多少人在泉州古城中寻找你的踪迹,多少文人墨客在你身上留下了痕迹:有“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的惆怅;亦有“东寺台阁好,上方风景清”的喜爱;抑或是“客有故园思,潇湘生夜愁”的思念……这些,都是你在茫茫人海中存在着的见证,让世人明白:你有过一段这样辉煌的历程,一段这样砥砺的海丝之路!

  开元寺,是你,为宋元泉州添上了一幅幅精妙的画卷。

  开元寺,是你,为铺开了宋元泉州的海上丝路。

  开元寺,是你,为海上丝路缀上了一段绝美的锦绣。

  开元寺,一段辉煌历史的倒影。我,作为芸芸众生的一个,在这美好的季节,与开元寺相遇。我将像这海丝之路,不畏不惧,踏上人生的涅槃征程。虽如游丝,但也要砥砺前行!

  指导老师 肖琼娥

  漫步安平桥

  欧阳嘉豪(晋江英林达德小学四年1班)

  早闻安平桥,名扬中外,是泉州的名胜古迹之一,是中世纪世界最长的跨海梁式石桥,享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盛誉。为了一睹安平桥的风采,我来到安海安平桥公园。

  进入安平桥公园,我寻找着桥的踪迹。它坐落于晋江市安海镇与南安市水头镇交界的海湾上。桥梁全长2255米,桥面宽2.9至4米,有361个桥墩,每个桥墩相距5至11米。脚下那凹凸不平的条石平均长七米,宽半米,条石之间隔着窄窄的缝隙。站在扶手旁往下看,你会发现安平桥的石墩有的像一艘刚准备过桥的小船,有的是长方体的叠石,有的则是由立体多边形的条石不规则地堆砌而成。据说,这座桥上的石条是古人用錾子一点一点地从山上凿下来的,每一条都有五六米长。经过几百年的风吹雨打,踩在众人的脚下,碾过无数的车马,那些原本凹凸不平的石条,已经被磨得光滑。听妈妈说,安平桥建于南宋绍兴八年至绍兴二十二年(1138年至1152年),到现在有800多年的历史了。夕照之下,奎山如黛,近水似玉,脚踏在结满岁月皱纹的绣色大石板,手抚着写满历史沧桑的平整石栏杆,我的内心充满无限的感慨,佩服于古人的智慧和坚持不懈的毅力。

  这座简陋朴素的桥,它虽然没有精巧的雕工,也没有华丽的点缀,但是它的作用可大呢!它不仅是通向南安、晋江两地水陆交通的重要路段,同时也是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的丝绸之路。在古代,有了这座跨海大桥,人们才可以在“海上行走”,才可以搬运货物过海,还可以让桥的这头和桥的那头进行沟通交流。它是人们团结一心的成果,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它承载着泉州海洋贸易兴盛的历史,促进泉州海洋贸易发展,助推泉州形成宋元时期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它是国家的文物,更是人民智慧的结晶。

  斜阳西去,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耀眼的霞光倒映在湖面上,我站在桥上远远望去,远处的白塔,近处的凉亭,我的思绪不禁飘向了遥远的古代……

  指导老师 苏丽玲

  草庵半日游

  肖博霖(晋江安海西安小学五年1班)

  今天我有幸来到草庵打卡,这一段美好而又“艰辛”的旅程,我只能以三个字来形容我的感受——热辣辣。

  漫步林荫小道,一股凉爽的风拂面而过,凉快极了,可是树上的知了不停叫着,一旁的黄蝴蝶绕着花儿转来转去,密密麻麻的树木成为各种昆虫的“舒适圈”,真是好不惬意!

  一踏入草庵,一股香火味扑鼻而来,随之映入眼帘的是一尊摩尼光佛石造像。石像跏趺于莲花座上,面相丰满,神态安详,背调十八道豪光。神奇的是这尊摩尼光佛造像是根据花岗岩不同的颜色浮雕而成,可谓巧夺天工。

  在草庵旁20多米处的岩壁上,还保留着明朝正统年间摩尼教“四位一体”的教义信条——“劝念:清净光明、大力智慧、无上至真、摩尼光佛。”从草庵的石阶下来,看到一条长长的石头路,石缝里的小草顽强得“探出头”,显得生机勃勃。走过石头路,眼前出现一片绿油油的草地,走近一看,这里还藏着一口不起眼的古井。据说这口古井里还出土过宋末元初期间烧制的黑釉碗,上面刻着“明教会”三个字,这可是非常珍贵的文物瑰宝。在古井的对面有两棵千年古树,听说这两棵树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被雷电劈成两半,但它们仍然顽强地生长,枝繁叶茂,从远处看就像两个忠诚的士兵一样,守护着草庵。

  这次的草庵行,让我增长了见识,真是受益匪浅!

  指导老师 颜瑞治

  一眼千年德化瓷 一脉相承中国白

  赖妍希(晋江安海成功中心小学四年7班)

  “一捧瓷土,撩动瓷都千年记忆,一卷山水,描摹德化俊秀雄脊。”说的就是德化陶瓷。德化有着悠久的制瓷历史,是我国陶瓷文化发祥地和三大古瓷都之一。生为德化人,我感到十分荣幸。这次暑假,父亲便带我到新晋遗产点“德化窑址”,探寻千年瓷都的历史文化底蕴。

  临近德化,高速公路两旁的墙上镶嵌着各种瓷器,大小各异,形态多样。一下高速,映入眼帘的就是街道两旁的陶瓷。一排排整齐的陶瓷中国结,鲜红的色彩印入我心,此时我更加期待早点儿到达“德化窑址”,去挖掘藏在窑址千年的秘密。

  来到“德化窑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屈斗宫窑址”。它坡长达57米,上面满是生产工具和完整或破残的瓷器。参观完这些瓷器,我不禁感叹千年前高超的烧瓷技艺,镌刻瓷器花纹的精细。

  我们继续往前走便是“祖龙宫窑址”。德化陶瓷从业者心中的文化圣地,因为宫里供奉着在德化陶瓷史上有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窑坊公”林炳,还有美丽传说主角“玄女像”。来到这里,父亲告诉我这是一个“四合天井型”的传统建筑,保留明清建筑风格。这边最大的风俗活动是德化当地人都要在祖龙宫举行独特的祭祀活动,以创新瓷器为供品,陶瓷厂家与艺人都是带着最得意的新作品或获奖作品前来奉祀,这种奉祀方式在全国各地的庙宇中大概绝无仅有。此次无缘目睹这种祭祀的盛况,我期待着下次能有幸观看这景象。

  绕过祖龙宫,来到“尾林-内坂窑址”。我看到红泥裹着破旧的瓷物,不禁想象古时制瓷工艺人双手捏造泥土,雕刻瓷器的画面。在遗址点,从山上往山下望,宋、元、明、清的窑炉依次排布,堪称“一眼千年”。

  这里的陶瓷以白釉瓷为主,有碗、盘、碟、洗、钵、壶、瓶、盅、调色盒、粉盒、果盒等生活用具。无论是菩萨、观音、罗汉或达摩,均是性格突出,动静分明,在衣饰和手势的处理上,更是匠心之作。我感叹瓷器上的人物形象,表情动作,栩栩如生,雕刻精美。我忍不住想上手摸一摸,但又怕惊动了他们。

  这次的遗址探索让我大开眼界。每一处遗存的窑址,每一件出土的文物,都散发着瓷艺千年传承的耀眼光芒。德化陶瓷,曾经跨越山川海洋,为世界奉上一抹中国白。这里的人们秉持匠心,传承技艺,我再一次感受千年的瓷业传奇。愿那一抹中国白,深深印在世人的心中。

  指导老师 李梅花

  海内第一桥——洛阳桥

  骆蓓尔(晋江安海成功中心小学四年7班)

  去年暑假,我在报纸上看到泉州洛阳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生为泉州人,我激动不已。今年暑假,在父亲的带领下,我们打卡久负盛名的洛阳桥。

  来到洛阳桥,我们先从桥南走起,踏上桥面,两座人物石雕就映入眼帘,似乎在迎接游客们。定睛一看,那人物石雕是两尊带有佩剑的石将军,眼神犀利,威风凛凛。虽然风吹雨打,但仍然栩栩如生。我不禁感叹古人的鬼斧神工。

  我继续迈着小步,仔细观察着桥身的每一处细节,生怕漏掉哪处精工之笔。一眼望去,整座桥身全部采用石头材质,两边的扶栏,由两根石柱子架起,每隔四根柱子,就站着一头石狮子,其嘴里还含着一颗石珠。它们忠心耿耿日夜守护着石桥,虽然表情凶狠,但也不让人畏惧。走着走着,我不禁好奇地问父亲:“洛阳桥是怎么撑起来的呢?”父亲语重心长地说道:“洛阳桥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它横跨在宽阔的洛阳江上,桥面下每一座桥墩的两头尖尖的,就像一艘小船,每座桥墩之间有着同样的间距,共有45座,一字排列,构成所谓的‘筏形基础’。”据说这样的设计,可以有效地减弱江水的冲击,也造就洛阳桥建筑风格的一大特色。更让人叫绝的是,先人们从不捕食那桥墩上附着的牡蛎,反而是利用牡蛎吐出的黏液,让桥墩的石块相互粘连得更紧,这样桥基就更坚硬稳固。了解到这些知识,我不由得佩服古时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

  继续往前走,我们来到“中亭”,据说古代的万安渡就位于这里,它依偎着一座天然的小岛。由于“中亭”的存在,桥的跨度被自然分割为两段,极大地方便了大桥的建造,也增强了桥的稳定性,同时也成为人们过桥时的停歇点。环顾四周,我看到有一个碑刻,上面记载着洛阳桥在宋代始建后,历代进行修缮的历史。通过碑刻的文字内容,我才知道洛阳桥是由宋代大书法家蔡襄主持修建,现在看到的洛阳桥并非原始的面貌,它也曾遭受战争的摧残,可谓历经沧桑。

  远处的滩涂,那一大片美丽的红树林,有鸟儿在纷飞,水草在攒动,也许洛阳桥不复昔日繁华,但这古典雅致的美景犹如一幅人文与自然互相辉映的美丽画卷,引得游客争相前来一睹风采。

  走在披着夕阳的长桥,倾听潺潺的流水,我仿佛看见了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造桥的画面,此时此刻,我心潮澎湃。不由想起:“洛阳之桥天下奇,飞虹千丈横江垂”的诗句。啊,洛阳桥真不愧是“海内第一桥”啊!

  指导老师 李梅花

  走进开元,走进盛世

  张以汛(晋江市英林中心小学六年1班)

  “泉邑开元寺,千年闹市中。香烟熏古木,邹鲁耀苍穹……”一首五律写出了开元寺的无穷魅力。听爸爸说,2021年泉州申遗成功后,开元寺就成了外地游客的网红打卡地。带着向往和好奇,我们也到开元寺“打卡”。

  走进开元寺,一缕缕暗香扑鼻而来。前殿那些佛像金尊,深深地吸引住了我,我很想用指尖去触碰,可又怕弄疼了它们。

  前园里,蓊郁的大榕树盘根错节,雄伟的舍利塔妙不可言,青白的石板错落有致……我们沿着石板路向西面走,西塔——“仁寿塔”就映入眼帘了。西塔是一座八角五层的仿木楼阁式石塔,斑驳陆离的塔身外壁,镌刻着各种佛教人物,看上去古色古香,可爱极了!而东塔——“镇国塔”,它和西塔遥遥相望,同样挺拔奇伟,就像双胞胎兄弟。“东西塔”是我国现存最高的一对宋代石塔,堪称“全国无双”。我望塔兴叹,对宋元时代的浮想联翩,沉醉其中……

  领略了东西塔的风采以后,我们漫步在铺满青石的古道上,微风轻轻拂过发梢,惬意极了。落满一地的花瓣,让人惋惜的同时,也不禁让人想起那曾经明媚了古寺、辉映了古塔、淹没了古道的花海。

  我们走过曲廊,穿过栏杆,转过小门,在开元寺里畅游。“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弘一法师的真迹碑刻赫然在目,让自诩“书法迷”的爸爸驻足许久。即使是立在寺庙边残碑,他也要品味一番。他说,这是在触摸历史的痕迹,我们能感受到弘一法师的身影穿越时空,徐徐而来。

  妈妈也说,《西游记》还曾经在这里取景拍摄呢!听她这么一说,我便陷入了遐想:孙悟空腾云驾雾而来,俏皮可爱,在我眼前抓耳挠腮,一瞬间,又一个跟头翻了十万八千里而去了。

  不知不觉间,霞光淡淡地穿过树丛,斜洒下来,从西街那边传来了行人们一阵一阵的欢声笑语。开元寺,阅尽了刺桐城的沧桑,饱览着这座城市的繁华,静听这个盛世香甜的呓语,同时,也见证了传统与现代和谐共存的美好。

  当我们走出开元寺时,一轮满月正徐行在塔上方的天际。“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这月亮光华皎皎,如水清清……

  指导老师 施清碟

  您好!安平桥

  黄鑫然(晋江市第二实验小学五年7班)

  “玉龙千尺天投虹,直槛横栏翔虚空。”是何等石桥,令宋太守赵令矜作出如比豪情馥郁的评价?此桥便是有着“天下无桥长此桥”之美誉的安平桥。走向您,轻轻道一声:“您好!安平桥。”

  您好!安平桥。您就像一个儒雅睿智的长者,安详平和地诉说着尘封的往事。漫步于花岗岩石铺的安平桥上,夕阳斜照,抖着金色的碎屑,酒在碧波粼粼的水面上,铺在一望无际的石板上,让本来粗粝朴实的安平桥多了几分灵动的活力。行走在斑驳的石桥上,刹那间被安平桥的洗尽铅华、质朴无瑕打动了,让我看到质朴灵动的您。

  您好!安平桥。吹过千年的风,沧海桑田,经过八百多年的风雨洗礼,您依然屹立不倒。您宏伟坚固,全长2255米,相当于300间教室连起来的长度。您的桥基不但采用以往的“打桩基”,而且还采用了更先进科学的“睡木沉基”。据说是由于您在建造初时,港道水深泥烂,抛石容易陷下散落,浪费大量石材。聪明的祖先们想出的“睡木沉基”法既简便,又省工省料,还增强桥墩的坚固性。您的桥墩是根据水流急缓呈现长方形、单边船形、双边船形三种形式。这样既节省石料,又缓解水流对桥身的冲击。据史料记载,建造桥面是利用潮汐的涨落,控制运石船只的高低位置,把石板架上桥墩。看,无数能工巧匠用智慧和汗水写下您“天下无桥长此桥”的传说!

  您好!安平桥。您宛如一条白练,贯穿古今,于时光中,成为人们的精神坐标。您成为世界海洋商贸的主要交通枢纽,见证宋元时期商贸足迹遍天下的繁荣。您向我们诉说着千年的家风传承。黄护父子接力成就修桥,朱松父子先后讲授文理之学,郑成功父子造福百姓……您的精神内涵激励后人,代代相传,千年古风韵,盛世新安海,扬帆再启航。

  凭栏远望,宋元古韵在碧波微漾间展开,悠悠长桥,巍巍白塔,此时此景,如同一幅水墨画,那些代代相传的故事,就像耳边划过的一阵阵清风,浅声低吟,娓娓道来。在缓缓踱步中一次次认识您,我真想对您说一句:“您好!安平桥。”

  指导老师 王丽珠

  一寺,一古城

  柯俊达(晋江新塘道南小学五年2班)

  烈日炎炎,绿树成荫,我们伴着知了的歌声,踩着欢快的脚步,来到了泉州开元寺,只为见证它悠久的历史。开元寺位于泉州鲤城区西街,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走进开元寺,寺内的刺桐花开红似火,绿树环抱,红绿相映,显得诗意融融、风光如画。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天王殿,只见天王殿的屋顶雕砌着许多五色瓷片,图案有许多动物和花卉,工艺精美,色泽鲜艳。屋脊中央有一座小巧玲珑的小宝塔,宝塔两旁有两条五彩缤纷腾空而起的小龙,爸爸说这叫双龙护塔。

  走过天王殿,就是有三个篮球场大小的拜庭。拜庭中央有一座两个小孩高的大香炉,拜庭两旁各有五棵高入云霄、树叶繁茂的大榕树。以拜庭为中心的东西两个广场各有一座塔,这就是世界闻名的东西塔。东西两塔遥相呼应。爸爸说,东塔高48米,建于唐朝,叫镇国塔,西塔高44米,建于五代,叫仁寿塔,是全国现存最高的一对石塔!瞧,两塔底座雕刻着许多飞禽走兽,树木花卉,每层塔墙上还有人物浮雕,姿态各异。据说,西塔的塔墙上还刻有孙悟空,但我和爸爸绕塔两圈也没找到这只既淘气又可爱的猴子。

  开元寺的建筑古色古香,身居其中让人有非常清静的心情。其中,我最喜欢的是那个猴山,那里有好多小乌龟,假山是开了口的,里面空间非常大,我们可以在里面玩捉迷藏,好不有趣。猴山四周还种了很多樱花树,据说,每到正月,樱花盛开,会引来好多游客争相拍照,好不热闹。

  红砖古厝,古朴典雅;寺庙宫殿,气势宏伟,无一不体现着泉州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善良与智慧。开元寺,丽景醉人,奇观多则。开元寺,像神话般,令人向往;像诗歌般,被人传颂。游一个寺庙,懂一座古城……

  指导老师 王玲玲

《天下无桥长此桥》杨思潼(晋江安海养正中心小学五年1班)指导老师 曾月婷

标签:小记者
稿源: 晋江新闻网  编辑: 谢飞明谢飞明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