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闽南要闻 >>正文

福建中考作文《好,更好》解析紧扣生态主题 不懈奋斗方能更好

www.ijjnews.com   东南早报  2022-06-27 11:39
  

  ■记者 龚翠玲

  2022年泉州市中考于6月25日拉开大幕,全市共有23万名考生奔赴考场,其中,初三全市报考近11万人;初二全市报考12万余人。

  今年,中考作文《好,更好》在线上线下引起热议。今年的作文难吗?该从哪入手?如何才能取得高分?记者邀请两名初三年级语文教师对该作文题进行了分析,一起来看看吧。

  2022年福建中考作文题目【考生口述,具体以福建省教育考试院公布为准】

  材料1:漫画,老中少三代五人围绕在池塘边喜悦地观赏池塘边的鱼儿,池塘边有“保护渔业资源,造福子孙后代”条幅,池塘中鲤鱼活蹦乱跳,背景是青山飞鸟。

  材料2: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我们每个人都要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积极行动起来,促进人与自然的双向奔赴,和谐共存。

  看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联想和感悟。请以“好,更好”为题写一篇文章。

  融通课文 打开宝藏

  ●余锦斌(泉州五中语文老师)

  今年的作文题依旧从大处着眼,以生态文明为大情境,与时代主题契合,又从小处入手,命题指令明确,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命题材料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丰富了情境设计的典型性、丰富性和创设性。

  如果学生能够在考场上回顾教材,人与自然双向奔赴的主题诗文堪称富矿,实乃宝藏。“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在辋川打造了一处好山好水,而山水又更好地抚慰了诗人心灵。“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喜提自然“真意”,身归园田解放了折腰的身体,“东篱”和“南山”舒展了心灵,更好。“小园几许,收尽春光”,秦观徜徉桃红李白菜花黄,人勤物丰,实在好,又从莺啼燕舞蝶儿忙中体会到自然欢歌,万物和谐,更好。

  《植树的牧羊人》,那个农夫三十五年如一日植树造林,以一己之力把荒原变成了美丽的家园,之于农夫而言,更好的或许是在与荒漠的对话中获得了生命的价值。《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以物候为语,向人类展示了丰富多彩的美好画面,而更美好的不是尊重自然,依时而动的节奏之美吗?二十四节气,是物候的精华,是天人合一的生活哲学,这很中国,更美好。

  今年是我省使用统编教材的第三届中考,“教学考一体”的理念日渐深入人心。学生平时要学好教材“例子”,主动和教材文本、作者对话,产生共情共鸣,才能在“润物无声”中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同时,学生在学习教材中还应有勾连融通的能力,发掘文本资源,实现文本之间多角度的联结,多声部的交响,多层次的思辨,在教材中爬梳剔抉,提炼素材别具只眼,做一个出色的寻宝人。

  审题立意 材料先行

  ●李江帆(泉州一中语文老师)

  今年作文题依然是材料加命题的形式。但材料在往年基础上新增图画元素,材料样式丰富,这是作文命题的一个创新之举。命题对接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紧贴时代热点,立足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坚持正面价值导向。

  审题立意是作文写作的“第一颗扣子”,而反复阅读材料,是审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对于材料一的图画,读图时考生要关注整幅图画的构成要素,如标题、画面、文字;还要分析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明确图画的内涵或寓意。

  材料1图画的内涵可大致理解为:做好生态保护,普惠民生福祉,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材料2为文字材料,“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类要友好地对待自然,顺应自然;此外,材料还重点提倡“每个人都要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积极行动者”。综合来看,两则材料中心一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一项伟大事业,要坚持不懈地进行下去。

  “好”与“更好”,一字之差,体现的是一种递进关系。怎样实现从“好”到“更好”的进阶?这需要找到题目与材料的连接点。材料1是对“好”的诠释——百姓和乐,享生态之美,生态惠于民,这是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良好成绩。材料2隐含了“更好”二字——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社会的推进和行动,唯有这样才能实现“更好”。结合两则材料内容思考,不难发现两则材料的关键词“保护”“实践”“推动”“行动”共同指向了——奋斗!

  因此这篇文章可这样立意:新时代的领导人带领我们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已经取得很好的成绩,我们唯有不懈奋斗方能铸就更好!本次作文适合写议论文,两则材料可作为论据写进作文。当然也可以由此及彼,对材料进行延伸拓展,写现实中类似的例子。

标签:中考
稿源: 东南早报  编辑: 陈子汉陈子汉 [打印]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