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名家分享创作秘诀 小记者与本土作家面对面
晋江新闻网5月30日讯 上周六,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晋江作家张百隐带着他的长篇小说《父亲的债》,在晋江市新华书店为本报小记者举办了一场主题为“看见父辈,看见自己”的创作分享会,并为小记者解答了阅读和写作上的疑惑。
《父亲的债》这本书有16.5万字,写的是一个闽南农村父亲秉承“上孝敬父母,下抚养儿女”的人生信条,为家庭、为儿女辗转起落、含辛茹苦的大半生。这是一本致敬父辈的书,也是反映小镇变迁的书。近日,这本书得到泉州市文联、泉州市作协的肯定,获得2021年度泉州文学奖。
“父亲常说,人这辈子就两个债,送父母上山,养儿女成人。”这是该书封面的一句话,张百隐也以这句话作为分享会的开场,他告诉小记者这代人是把使命坚守成宿命的一代人,朴实而坚韧。
“大家看的小说中,‘我’不代表作者自己,这样作者创作的时候才有发挥的空间。”张百隐表示,《父亲的债》写的不是自己的父亲,但故事里的情节都有现实的影子。他将自己父亲去他的学校打工、父亲带他和同学吃炖罐、父亲坐不惯马桶等生活中发生的故事写进了小说。从他分享的故事中,小记者明白了写作来源于真实的生活,平时要多观察身边的人,及时记录发生的事,这样可以为写作积累素材。
当天,张百隐不仅分享了该书的创作理念和历程,也谈到了为人父母的心声。“父母其实是大小孩,他们平常工作辛苦了,也会有想放松的时候,但面对你们,他们就要做成大人的样子。这样想,你们是不是就可以更理解父母了呢?”张百隐的一些话也让在场的小记者家长听了频频点头。
这样面对面的交流,小记者自然不会错过向张百隐“取经”的机会。
“张老师可以推荐一些书目吗?”“我心情不好的时候,喜欢躲房间里看书,一看就停不下来,我的爸爸妈妈说我这样会成‘书呆子’的,我该怎么跟他们沟通呢?”互动环节上,小记者的问题一一抛出,张百隐也耐心解答。“阅读是非常好的习惯,但你们也要懂得劳逸结合,养成良好的读书观。”作为一名教师,张百隐建议小记者在学习任务重又要保证阅读量的时候,可以先阅读必读书目,再多看一些历史类书籍。他还向小记者透露自己有随身携带成语字典的习惯。
提问的小记者都得到了《父亲的债》这本书,晋江二小小记者尤煜临就是其中一个。“我很喜欢历史类的书籍,张老师今天也聊了一些关于历史的内容,我十分感兴趣。”讲座结束后,尤煜临舍不得走,又与张百隐聊了一会儿,“希望以后还有机会与张老师多交流历史文学。”
小记者感言
活动结束后,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书读了起来,直到把它读完才去吃饭。《父亲的债》这本书的内容平凡而又充满哲理。它告诉我们不要忘记过去,并且要努力奔向美好的未来。我要把这本书介绍给更多的人读。
小记者江羿晋(晋江内坑中心小学)
“每次降温时,父母就会叮嘱你多穿衣服;每次你需要帮助时,父母总是第一个站在你身边;每当你茫然不知所措时,父母总是在旁安抚你。父母对你总是笑嘻嘻,背后却是在偷偷地流泪,他们只是不想让你们多一分负担罢了。”听了张老师的话,我更懂得孝敬父母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责任,我们要珍惜这个机会,千万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在”,留下一辈子的遗憾。
小记者卢诗芸(晋江市第三实验小学滨江校区)
“有一种寒冷,是我觉得你冷。有一种需要,是我觉得你需要。”张老师的这句话令我深有感触。我的妈妈也是这样:每次在我出门的时候,她总是像变魔术般拿出外套,让我穿上。哪怕那天不冷,我也一定很配合地拉上拉链、系上纽扣,因为我知道,那是妈妈爱的温度。
小记者张佳音(晋江安海成功中心小学)
张老师声情并茂地给我们讲解了《父亲的债》这本书。我认真地听着老师的讲解,回味无穷、受益匪浅。这是一本让我们重温父辈生活的书,也是一本验证时代变迁的书。我要向张老师学习,记住过去的艰难,好好学习,展望未来。向所有的父母、用心生活的人们致敬!
小记者许娜菲(晋江内坑中心小学)
(记者 欧阳霆)
- 桥头中心小学小记者 手植盆栽做绿化使者2022/05/23
- 晋江磁灶大埔中心小学小记者习作选登2022/05/23
- 西瓜、荔枝、芒果……哪个是你的心头好?2022/05/23
- 小记者“六一”特别策划 你守护晋江 我们呵护你的孩子 致敬抗疫英雄 组织小记者免费营地活动2022/05/30
- 养正中心小学小记者制作五彩文具盒2022/05/30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