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社会民生 >>正文

兴趣中探索 浸润中成长 实幼萌娃的“十万个为什么”

www.ijjnews.com   晋江新闻网  2021-12-02 15:39
  
园本课程是幼儿园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构建科学的园本课程是提高园所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幼儿园内涵式发展的核心动力。在晋江幼教行业,有这么一群幼教工作者,他们深 耕幼儿园保教领域多年,开拓、创新了不少特色教学活动。即日起,我们将走遍咱厝幼儿园,进行深度挖掘并为大家一一展示。

  “青瓜是先长瓜还是先开花?”“爬藤类植物得借助什么‘辅助工具’才能让它继续向上生长?”“已经成熟的青瓜可以做成什么美食呢?”……孩子们心中似乎总有“十万个为什么”,如何让孩子敢于开口、主动开口发问?怎么激发孩子们的探索欲?这是晋江市实验幼儿园的老师们常常思考的问题。

  近几年,该园鼓励老师从孩子们的兴趣点中寻求课题的灵感,并反哺孩子不断观察、探究,生成一个个优质的园本课程。比如,《桥博会》《青瓜与丝瓜》《我们的毕业拍照》等。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仅学到了生活经验和技能,还锻炼了沟通、协调、社会交往等能力。

  捕捉孩子兴趣点形成独特园本课程

  “每学期的前两周,班级的老师会带领孩子们到幼儿园的各个角落里看环境、找资源,挖掘孩子的兴趣所在点,再考虑是否将之延伸为主题活动。”该园业务园长吴秋玲告诉记者,比如,有个班级以寻宝图为主题,缘起于班上的一个孩子带了一本和寻宝藏有关的绘本,很多孩子围了过来,大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而这一幕恰巧被有心的老师捕捉到了,于是这个班级就将“寻宝”元素融入区域活动和自主游戏当中,并在学期末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园本课程。

测量

  无独有偶。“上学期,中五班的孩子在种植区种下了扁豆,后来班上的生活老师无意中又种下了一粒荷兰豆,孩子们发现后便自主去观察叶子的不同之处。有心的班级老师便将两者串了起来,引导孩子将两者的生长过程进行比较,而这刚好是中班段的孩子在科学领域所要掌握的对比、观察本领。”吴秋玲分享道,在和孩子共同探索的过程中,有时候推进的路径会有新的进展和突破,这正是这种教学方式的价值所在。

  调整教学方式更注重探究过程

  “其实,这些教学内容一直都在做,但以往都以传统的教学方式来开展,即将孩子们集中在一起,被动地接受老师传递的知识、技能或者生活经验。三四年前,我们调整了教学理念,将生态式教学逐步融入孩子们的在园点滴中。经过几年的沉淀,我们发现这种教学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更有帮助。”吴秋玲分享道,生态式教学带给孩子们的收获,并不是简单地学到了某个技能,而是在孩子参与的过程中,习得了思考、沟通、倾听等能力。

记录

  比如,在同一片花菜地里,有的孩子看到了花菜的果实,有的孩子看到了花菜的叶子被虫咬了。这个时候,班级老师可能会将孩子们分成了A、B两组,当A组在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时,B组的孩子要学会倾听,并帮A组梳理经验,一起发现问题。吴秋玲补充道,倾听能力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学习品质,现在的孩子都很聪明,技能性的学习难不倒他们,但有的时候很难静下心来倾听。在这个探究的过程中,孩子能够潜下心专注于某件事,习得宝贵的学习品质。

  以儿童为本位回归教育初衷

  菜园子、古村落、晋江大桥、毕业照……孩子们丰富多彩的兴趣点,成为老师撬动他们打开探索大门的钥匙。吴秋玲坦言,想要做到如此,其实特别考验教师队伍。

  “我们的教师梯队还是比较成熟的,每个新老师都有一个师傅,每个月要去听他们两次的课,每一周要给他们批改教案,这些是最基本的。”吴秋玲介绍道,有的时候新老师对于教学理念的转变接受得更快,并不会被固化思维所框住。

讨论

  “我们鼓励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孩子在前,教师在后,教师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孩子。”吴秋玲说道,该园的孩子们一周有两次主题活动,两个带班老师一人一次,做到全园参与、全员浸润。据了解,现阶段园正在研究省级“十三五”规划课题《以区域活动为载体的微型主题活动新样态的实践研究》,课题组以区域式、小组分流的方式引导幼儿根据问题进行小组探究、深度学习。

  记者 张清清 陈巧玲

  实习生 叶馨萍

  通讯员 陈丽坤 林凌华 蔡幼春 采写

标签:亲子
稿源: 晋江新闻网  编辑: 谢飞明陈子汉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