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庆祝建党百年网络专题 >> 最新动态 >>正文

学党史 访老区 传帮带 齐创作 内坑镇“共忆烽火岁月 重走峥嵘历程”作家采风作品展

www.ijjnews.com   晋江新闻网  2021-09-10 15:25
  

  近日,中共晋江市内坑镇委员会、内坑镇人民政府、晋江市作家协会、晋江经济报社联合举办“共忆烽火岁月重走峥嵘历程”小记者采风活动,晋江市作家协会主席吴谨程及李相华、王常婷、吴远安等本土知名作家带领来自内坑中心小学、三民中心小学、柑市中心小学和怀斧小学的小记者,先后走进中共泉州中心县委纪念馆、亭顶村“红色粮仓”、砌坑村革命史陈列室等参观采风,再次掀起一轮学党史热潮。

  当天,小记者们还在四位作家的带领下,围绕本次采风活动展开了热烈的分组讨论。吴谨程鼓励小记者们,与完整记述参观内容相比,写出个人的所想所思,突出心灵感受更加重要,更能凸显文章的独特性;李相华则引导小记者以小见大,把研学当天最能打动大家的人或事件拿出来展开写作,力求写出真情实感。

  采风活动结束后,作家们用手中的笔,把采风感受转化为文学作品,创作了一批书写老区情怀、展现老区新貌的散文、诗歌(词),通过择优选登,以专题展示方式,追忆百年光辉党史,传承红色基因,传播“烽火内坑”文化,弘扬老区人文精神,助力老区乡村振兴。

  下一阶段,晋江经济报社《晋江少年》还将展示参与本次采风的小记者在本土作家指导下撰写的采风文章,追忆峥嵘岁月,持续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记者 黄伟强 张之杰 董严军 文图)

  父亲

  安安

  有人讲您出身贫苦

  至今尚未能跟上时代

  让出门在外不懂事的孩子

  因您的名字蒙羞

  一生只知道肩披蓑衣

  迈开双腿奔波做事

  永远离不开古人造字时

  留下的象形

  父亲  父亲

  长大之后才明白

  您温顺外表下深藏的傲骨

  岁月的担子越重

  生活的鞭影越多

  如老牛苦水里奋蹄

  大地的回响就越沉重

  有多少后者以您为荣

  天亮  怀斧

  还有永远停留在25岁芳龄的

  刘惜芬烈士

  这些内坑人民的好儿女

  你记得也好

  忘记也罢

  其实出生时

  就已经铭刻在我们脊梁

  当你一旦想松懈  弯腰

  红色的血液就会沸腾

  萌发扶摇直上的愿景

  历史总是忍耐地等待着

  饱受屈辱者有一天能站立起来

  绽放他昙花般最美的微笑

  今天我们来了

  抬头仰望

  您刻在石头上的文字

  被太阳灼伤的眼睛

  留下滚烫的泪水

  环山如摇篮

  呵护每一个梦想

  一条小溪穿越我的童年

  沙石干净洁白

  水流清澈可鉴

  辉映日月    万古如斯

  登高望烽火,不忘来时路

  王常婷

  在卫星地图上,内坑镇坐落于晋江市西北角,状如迎风招展的红旗。那五峰山上高耸的晋江内坑地区革命烈士纪念碑,恰如红旗上闪亮的星,又如茫茫大海上的灯塔,为无数后来者指明前行的方向。四通八达的公路街巷又如血脉纵横交错,沈海高速如一条大动脉穿越而过。几十年前,革命前辈为了光明在这片热土上,抛头颅洒热血;如今,革命先烈们就在这座五峰山上,默默地关注着这里的人们繁衍生息、革命抗争、改革创新,日子越过越红火。

  回望烽火内坑,往昔峥嵘岁月稠。

  在许多人印象中,曾经的内坑土地贫瘠,缺乏水源,旱地多,水田少,长年得靠天吃饭。大部分人以农为业,缺衣少粮,还经常受到国民党反动爪牙的压迫敲诈、抽丁派款和高利贷的剥削,苦难深重。于是,一些有识之士勇敢地站出来,为了家国、为了理想与光明,将生死置之度外。从砌坑到亭顶,到后山、宅内、前山,再到泉州各地,逐渐形成一个面积广大而又牢固的隐蔽基地,为泉州中心县委在此领导游击战争、创建游击根据地打下基础,为泉州地区的革命斗争作出积极的贡献。

  纵观革命前辈的英勇斗争轨迹,发现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以学校为基地来开展地下工作。

  在砌坑村,党的地下工作者粘文华、李肇云等同志先后在砌坑村一带,以教员为名,进行革命活动。他们开办夜校,吸收贫苦农民入学,传播共产主义真理,发展党的组织。当年的尤大斧就是因为参加夜校学习,接受了党的教育,进步很快,不久,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他还担任了砌坑村党支部书记、晋南游击大队大队长,积极宣传革命道理,秘密串联贫苦农民,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开展一次又一次的革命活动,直至被捕牺牲。

  在亭顶村,旅居菲律宾的曾料、曾笠兄弟注重兴教办学,为了让子孙后代接受教育,让村里在他家创办“昇文私塾”。而后,该私塾便作为中共重要的地下斗争的联络点,有几次重要的会议都是在这里召开,多名中共地下党员以教师身份为掩护在此开展工作,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后来这里还成为战备物资储藏中心。因此深入内坑的地下党员越来越多,亭顶附近几个村落也涌现许多积极分子,革命群众基础越来越牢固。

  在后山村,1941年8月,中共泉州中心县委派侯如海召集许集美、朱义斌等革命志士在后山村成立临时支部,并暂定后山小学为联络点。后山临时党支部成立后,大部分党员纷纷以小学教员为掩护,分散各地开展工作。这些优秀的共产党员在此播撒下革命火种,后山村的革命活动就像红色的火球越滚越大,为后山乃至内坑此后的发展之路注入红色基因。

  如今,我们带领着一群小学生,从学校来到革命前辈奋战过的地方,似乎是把这革命的火炬从一代代人的手中接续过来,星星之火,永不熄灭。

  逝者如川,白驹过隙,金戈铁马的战争岁月早已远去,优良的革命传统还在代代相传。如今,砌坑村那所创建于1929年的“崇实小学”几经易名,为纪念砌坑村的革命烈士尤大斧,最终定名为“怀斧小学”;亭顶村的华侨大厝“昇文私塾”,经过用心修缮后,改造成“红色粮仓”,成为留存红色记忆、传承革命精神的党员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后山村的朱氏宗祠,后人在庭院中竖立的那块“后山村革命斗争记略”石碑,无声地述说着当年的辉煌历史。不远处还有一处名为“励志园”的微景观,这里原本是一处破败的古厝,闽南红色墙砖、红色地砖,树上挂着红灯笼,傍晚时,村民们都来这儿话仙休憩。置身其中,闽南人的乡愁终于找到了安放的地方。

  近百年弹指一挥间,红色是烽火内坑的主色调;老区精神,一直都是内坑人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精神支柱,是奋勇拼搏的力量源泉。

  今天,我们来到中共泉州中心县委历史纪念馆,聆听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今天,在高耸的晋江内坑地区革命烈士纪念碑下,我们不忘昨日的来处,认清明天的去向。

  在内坑,采撷一串红色音符

  吴谨程

  行走在内坑镇红色大地上,沐浴着炽热的阳光,审视着这片红土地茂盛的植被、拔地而起的高楼和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脑海中蓦然涌现一幅幅血与火铸就的历史画卷,仿如风卷红旗,亦似铿锵音符,那么鲜活,又那么激荡人心。

  这是侨乡晋江西部一个普通的小镇。它远离沿海,少了惊涛拍浪、渔舟唱晚的韵致,却多了硕果满枝、瓜果飘香的馥郁。这里盛产梨、柑、龙眼等水果,据《晋江县地名录》载:“唐代的内坑、柑市曾是阿拉伯商以香料交换本地红柑之场所。”明媚的阳光下,这片红土地显得那么祥和、宁静。

  91年前,这里风云际会、红旗猎猎,无数热血儿女,义无反顾地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1930年春,中共党员李肇云携妻子余丽英到砌坑崇实小学任教,传播新的文化知识,宣传马列主义革命道理和共产主义思想,革命的火种首先在崇实小学点燃。1931年冬,中共砌坑党支部成立,尤大斧任支部书记。

  坐落于五峰公园内的中共泉州中心县委历史纪念馆,再现了这一珍贵的历史画面。静谧的村庄、烽火映红的远天,简陋的崇实小学教师宿舍里,中共晋南特支领导人粘文华组织李肇云、吴海棠、吴沧溪、尤松江举行了入党宣誓仪式。“土地革命山海呼应”,在1930年至1949年的漫长岁月中,内坑人民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英勇的斗争,用生命和艰苦卓绝的斗争写就了一部可歌可泣的革命斗争史。

  这片土地,是地下革命武装的诞生地。1933年建立赤卫队,1934年组建武装队;1935年4月,晋南游击队组建成立,随即组织武装群众打击敌人,先后在晋南地区镇压恶霸、特务及各类反革命分子30余人,提振了革命的声威,鼓舞了群众的斗志,牵制着国民党军一部分兵力,对配合工农红军反“围剿”斗争和中央红军主力长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这片土地,是农村包围城镇的重要基地。1947年5月11日夜,泉州中心县委武装队伍共300多人,分两路攻打安海。当晚11时,攻打安海的枪声打响,武装队伍攻打安海银行、镇公所、邮电局和警察所,以“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夜间进攻,及时撤离”的游击战术,取得了胜利。这次战斗,是泉州中心县委领导人民开展游击战争的重要转折点,是泉州党组织领导的一次规模较大的战斗。

  这片土地,是革命指挥机关和游击队的驻地。从1946年冬以后,中共泉州中心县委和晋南同县工委领导机关长期设在内坑地区,中心县委在此指挥泉属厦门、漳州(部分)等地的革命斗争。1949年,人民游击队泉州团队部也设在内坑地区。英雄的内坑人民,为保卫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安全,为安置到这里来隐蔽的同志的住宿和生活,为中心县委召开的各种会议和举办各种学习班和训练班,以及为在各个时期开展的各项革命斗争活动,承担了许多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作出了不少牺牲和贡献。

  “青山有幸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始建于1965年的内坑革命烈士陵园里,长眠着十几位内坑人民的好儿女。青松翠柏掩映其间,纪念碑碑身直插云霄,仿佛烈士的英灵,正守候着这片红色的土地。

  历史的画卷一页页掀过,如今的内坑镇,正焕发出勃勃的生机。它是晋江市老区基点镇之一,辖区内28个行政村,有22个革命基点村。围绕“传承红色基因,提速老区振兴”的目标,在全方位打造晋江门户品质新城的实践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站在历史新的起点上,凝望着这片红色的土地,可以预期,内坑镇人民必将在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传承红色基因,发扬“烽火内坑”人文精神,在建设晋江门户品质新城的新征程中,奏响新的乐章,再创新的业绩。

  内坑红

  李相华

  记得第一次到内坑采风,已经是一年前或两年前的事,采风后深受感动,情不自禁地写了一首《内坑红》:

  内坑红,红在地上/曾经血染的土壤/滋润万物生长;

  内坑红,红在天上/曾经飘扬的旗帜/化作红日霞光;

  内坑红,红在心上/心中有颗红太阳/生活充满阳光。

  尽管这次采风难免浮光掠影、走马观花,但也在内心深处对内坑红色资源却留下了深刻印象。再次踏上内坑红色之旅,这种印象越发深刻,深切地感到,在内坑,红色无处不在,红在地上,红在天上,更红在人心上。红色,已然是内坑的底色,红色资源,已经是内坑源远流长的血脉,红色文化,已经成为内坑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内坑的红色资源十分丰富,它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是晋江两个革命老区基点乡镇之一,有22个革命基点村,这在泉州、在福建甚至更大的范围恐怕并不多见。这里有中共泉州中心县委历史纪念馆、砌坑村革命史展馆、红色粮仓、东村会议旧址、后溪会议旧址、熊山战斗史迹等。瞻仰每一处,都使人屏气肃穆久久驻足不忍离开,在内坑,几乎每一寸土地上都留下了先烈的足迹,几乎每一个村庄、每一座山头都发生过革命故事。走进砌坑村革命史展馆,你能感受到烽火岁月,革命的火种在这里点燃,无数先烈,英勇斗争,前赴后继,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一片蓝天;走进中共泉州中心县委历史纪念馆,你能感受到当年作为泉州中心县委机关和游击队驻地,内坑这一小块革命根据地发挥的巨大作用,革命的烽火向厦门、漳州燃烧;走进红色村落亭顶村,探访“红色粮仓”,你能感受到当年内坑人民对革命的支持,得民心者得天下,亭顶村 “红色粮仓”,至今仍然在诠释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走进以烈士的名字命名的怀斧小学、黎山村、天亮村,你能感受到人民群众对烈士的敬仰,烈士的鲜血没有白流,未竟的事业后续有人。

  说到红色文化的传承,已经成为内坑人的自觉行为,成为内坑人生活的重要内容,并列入政府议事日程:“加强烈士纪念设施、革命遗址保护,高标准完成中共泉州中心县委历史纪念馆改造提升,讲好红色故事,发扬红色精神,赓续红色基因。”红色文化正在内坑发扬光大。

  正是因为有红色基因和红色文化的传承,如今的内坑已经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坐落在内坑的动车站,对内坑而言,或许更具象征意义:

  《内坑动车站》

  所有的车站,是起点也是终点/所有的道路,是行走也是停留/所有的行程,是出发也是到达/所有的方向,是指引也是向前。

  内坑动车站,离海洋不远/前行到海边,望洋兴叹/不是所有的路,都得自己走完/自古水路才行大船。

  东西南北中,动车大循环/内坑动车站,大循环中一个点/吞进,吐出,来来往往的人/离未来很近,离远方很远。

  内坑红,红在过去,红在当下,红向未来,红向永远。

标签:内坑镇
稿源: 晋江新闻网  编辑: 谢飞明陈子汉 [打印]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508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