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
姚添丁
乡村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石”。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既要“塑形”,更要“铸魂”。晋江市东石镇塔头刘村紧扣乡村振兴机遇,探索抓好“塑形”“铸魂”新路径,抓出成效,塑出品牌,使得乡村振兴不仅有了饱满形体,也有了丰富韵味,更有了精神气魄,走出一条“小乡村、大振兴”奋进崛起之路。
乡村振兴是综合性系统化工程,“塑形”的要义在于发展特色农业、壮大支撑产业,实现有体可依;“铸魂”的主旨在于繁荣文化产业,滋养精神家园,实现有味可循。塔头刘村将“塑形”“铸魂”作为有机整体,充分利用地理区位优势,发展壮大雨具、服装、五金汽配、海产品养殖等产业;同时重视文化熏陶引领,挖掘该村红色印记、慈元文化和家风家训文化内涵。村民在乡村振兴中既富了口袋,享受到丰富物质成果;也富了脑袋,感受到精神文化滋养。“塑形”有模有样,“铸魂”有滋有味,塔头刘村成功构筑全体村民共同精神家园。
塔头刘村是晋江首批革命老区村。地下党人朱汉膺于1936年以塔头中山学校校长身份作为掩护,自此点燃了塔头刘村及周边一带的革命火种。如今,塔头刘村通过讲好爱国主义故事,传承爱国主义精神,充分挖掘红色教育资源,让红色成为乡村振兴靓丽底色,红色记忆在村民当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各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的特色资源优势,把这种特色资源做大、做靓直至做强,这势必成为推进乡村振兴建设首要任务。当务之急要有一揽子科学规划设计,合理布局、深度开发、全面推介,让当地人融入参与到乡村振兴文化建设中,也让外面的人知晓并喜欢上这种特色文化,这应该视为一种互惠双赢策略。
乡村振兴不可避免会触及乡愁记忆。乡愁触碰到了个人内心细微柔软之处,唤起了人们曾经美好的回忆,引发了细腻温暖共鸣,产生了朴实纯粹情怀。塔头刘村将“乡愁”作为乡村振兴“经典文章”看待,精心搭建好乡村记忆馆,让人们在这里重拾记忆、唤醒记忆和装点记忆。事实上,做好乡村振兴文化文章,不一定要多么标新立异,更不能一味哗众取宠,关键要在做细做实上多下点功夫精力。塑造好乡村文化建设“乡愁”品牌,需要最大程度点燃乡愁的“催化剂”“导火索”,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凝聚乡愁味道的人、物和事呈现在人们眼前,让静物自个说话演绎,用故事自己描绘讲述,借事件自身勾勒还原。当今天的人们都在乡村记忆馆前驻足、观看、沉思,直至不由自主地感同身受、依依不舍和流连忘返的时候,乡村振兴的“乡愁”就有了观众和市场,也有了生机和活力,更有了前景和未来。
家风家训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核心课题,塔头刘村刘氏宗祠至今保留的“忠孝传家”有着深厚家风家训内涵。对国家、民族尽“忠”,对家庭、家族尽“孝”,这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塔头刘村借助红色印记、慈元文化,创造性赋予“忠孝”丰富多彩内涵和活力,这是古为今用、守正创新的务实之举。如今散落于乡村各角落的祖屋、宗祠,即使经历无数风雨侵袭,但依然积蓄着一个家庭、一个家族乃至一个群落的精神脉络,残垣断壁上刻录的只言片语,仍然具有无可置疑的传承价值和不容忽视的教育意义。我们有责任将这些富有家族个性特色的家风家训收集好、梳理好和传播好。一旦成功做到了这点,我们就会发现,其实代代相传的那些家风家训内容,并不拗口、并不难懂、并不晦涩;相反的,却是如此简单明了、通俗易懂、亲切动人,极易被今天的人们理解、接受和传承。
塔头刘村乡村振兴建设实践,做大做强了支柱产业,让乡村文化可亲可爱,让普通村民可看可喜,探索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新路子。塔头刘村乡村振兴实践经验告诉我们,纵深推进新时期乡村振兴建设工程,产业不可偏废,文化不可抛弃,记忆不可遗失,家风不可忘记,塔头刘村用行动证明了这一点。
“塔头刘村文化铸魂”征文大赛
主办:晋江市文联、晋江市社科联、东石镇人民政府 协办:中共东石镇纪委、东石镇党建办、东石镇社会事务办、东石镇综治办、东石镇经济发展服务中心 承办:晋江市文学艺术评论协会,东石镇龙江畔读书社,东石镇塔头刘村党支部、村委会
执行:东石镇文旅公司
投稿邮箱:443552882#qq.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
- 泉州晋江机动车排气污染遥感监测车首次出动 2分钟揪出尾气超标机动车2021/04/25
- 【江畔谭】城市“智”理惠民生2021/04/25
- 泉州晋江考察团赴长三角开展学习调研:城市“智”理的“苏绣”功夫2021/04/25
- 奔跑吧世中运亲子趣味赛欢乐开幕 400多组家庭嗨翻晋江二体2021/04/25
- 经济开发区成立晋江首个“员工共享联盟”2021/04/25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