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社会民生 >>正文

只让孩子“听话”真的好吗 专家:孩子不需要那么听话

www.ijjnews.com   晋江新闻网  2020-07-23 17:44
  

  “听话”是个主观性非常强的词。生活中,人们习惯用“听话”来代指“非挑战性的行为”,而用“不听话”来代指所有给我们惹麻烦的行为。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都要求孩子听话。但是,只让孩子“听话”就真的好吗?

  这期亲子课堂,特地邀请晋江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咨询师、晋江市龙侨中学专职心理教师郑雅双分享为什么要允许孩子“不听话”,怎么和孩子更好地相处。

  人物名片

郑雅双
 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晋江市龙侨中学专职心理教师,晋江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咨询师

  允许孩子“不听话”

  一直以来,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各有不同,但是“听话”似乎是从未被撼动的一个标准,也成为家长们对小孩子很高的赞赏。

  “乖,听话”“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爸爸妈妈是过来人,听我的总没错”……这些话相信大家都极其熟悉,因为不止我们在说,周围的家长朋友们也在说:“你家的孩子真听话,不像我家的成天调皮捣蛋。”

  让孩子变成一个听话的孩子,真的那么重要且有意义吗?有一个超级听话的孩子,真的那么值得骄傲且自豪吗?

  鲁迅先生在《从孩子的照相说起》中提到过有关“听话教育”的话题:驯良之类并不是恶德,但发展开去,对一切事物无不驯良,却绝不是美德,也许简直倒是没出息。用大白话翻译一下,大概就是说:其实吧,你做个乖乖孩子,也没有错。但是如果你在各方面都听话,那就不是啥好事儿了,简直可以算是没出息。也就是说听话本身没有错,但太听话并非好事。

  那么,那些一直很听话的孩子,长大后怎么样呢?心理学家很早之前也做过相关的理论研究。英国精神分析学家和儿童精神病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提出,如果一个孩子随着成长,一直需要去顺应抚养者(例如父母)的意愿、要求做一个听话懂事的“好”孩子,并以此来满足自己,这就会导致“假性自体”的出现。

  比如说:当孩子顺从自己的规则,父母感到欣慰,表扬他们“真听话”,“真是个乖孩子”,这样其实是在给孩子释放一种信息,服从规则了父母才会开心,假性自体就会出现,孩子会习惯性压制自己的本能(压抑真我),表面服从,让自己看起来很“乖”。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刚刚谈到的这些曾经“听话”的孩子,在长大后说自己“迷失自己”“不开心”“迎合别人”“活得太累”,因为他们所展现出来的自我更多的是围绕着别人构建的。

  那些很听话的孩子,似乎并没有成长为家长心中所期待的样子,也许我们就可以在心里告诉自己,我们的孩子不需要那么“听话”,也请你允许孩子的“不听话”。

  怎么和孩子更好相处

  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我们或许可以这样做:

  试着信任与理解: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做过关于“对学习和生活现状与期望”的调查,结果显示,孩子们最喜欢父母的十种做法中,排名第一的,就是“信任我”。在信任孩子的基础上去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给他们犯错的机会。家长试着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真正需求,或许会找到更好的办法去引导和帮助孩子。

  试着平等与尊重:父母在亲子关系中常常更占主导地位,相反,孩子则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因此,很多家长习惯性利用“大人”的身份来掌控孩子,一旦孩子不服从,就容易被我们冠以“不听话”的标签。我们常说孩子“不听话”,但其实更多时候是我们“不会说”。只有当你将孩子看成一个与自己平等的、独立的个体,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想法,而不是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才能让他们逐渐形成健康的自我。反之,如果家长不尊重孩子,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去硬性塑造、设计孩子的一生,而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兴趣,孩子往往就会在挫败感和压力感的笼罩下渐渐地丢失童年的快乐和自我发展的动力。

  试着放手,把“选择”还给孩子:很多家长习惯性利用大人的身份压制孩子,强迫孩子顺从他,例如,孩子想要吃汉堡,家长觉得没营养,强迫孩子吃饭,还怪孩子挑三拣四。这些强迫孩子“听话”的行为像一把无形的枪直逼心口,让人感到窒息和害怕。更可怕的是,作为家长,我们还常常对他们说:“爸爸妈妈是过来人,听我的总没错”……其实我们家长这一代的成长环境和当今孩子的成长环境并不一样,家长们走过的路可以给孩子作为前进的指路建议,但不能以此来“绑架”、束缚孩子,他们更需要的是创造他们自己的价值,活出人生的意义,而不是做一个简单的“听话”机器,所以不要以爱的名义控制孩子,给孩子戴上沉重的枷锁。凡事都听父母的,孩子或许会过得很好,但不一定真正快乐,孩子或许会过上安稳的生活,但却不一定是他们真正喜欢的。家长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尽量多给选择,少提要求。

  (记者 张清清 采写)

标签:亲子
稿源: 晋江新闻网  编辑: 谢飞明陈子汉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508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