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坑后山村: 70年蝶变,源于那一抹亮丽的红
老区名片:
后山村位于内坑镇区中心,沈海高速贯穿而过,面积约4平方公里,人口2200多人,党员86名。新中国成立前,后山村仅有500多人,土地贫瘠,生活困顿。自上世纪40年代革命火种在这里点燃,后山儿女开始了跟党走的步伐,经过几十年不懈奋斗,革命老区实现华丽转身,村民过上幸福生活。
播撒革命火种
注入红色基因
晋江新闻网10月19日讯1941年,对后山村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年8月,后山村成立了临时党支部,村里的革命先辈朱义斌、朱义振是最早的党员,从此,后山村的革命活动就像红色的火球越滚越大,村民迎来了改变落后面貌的曙光。
有了党的基层组织,后山村便以后山小学(朱氏祠堂)为活动地点与联络点,密切联系群众,传播革命思想,培养和发展革命力量,党的活动从后山村辐射四周的村落。
随着革命力量的不断壮大,1942年,后山村临时党支部升格为后山村党支部。到抗日战争结束时,后山村党支部已发展了内坑附近的29名党员,活动范围扩大至30多个自然村,为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泉州中心县委领导泉州地区开展爱国游击战争做出积极贡献。
1943年下半年开始,后山村逐渐成为泉州地下党的隐蔽基点,这也引起了敌人的注意,发动了一次次“清剿”行动,但后山儿女始终团结一致对敌,支持革命事业。直至1948年,中共泉州中心县委机关才从后山村转移到黎山村前山自然村。
光阴似箭,转瞬即逝,峥嵘的战争岁月早已远去,优良的革命传统在后山村代代相传。后山村已由原本的2名党员发展到86名党员。如今,朱氏宗祠依旧屹立,后人在庭院中树立的那块“后山村革命斗争记略”石碑,无声地述说着当年的历史。
“后山人一直紧跟党的步伐,始终听党话,跟党走,在乡村振兴的路上,坚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争当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和践行者。”后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朱金狮说。
小康路上奋勇争先
老区村率先走上致富路
新中国成立后,后山村党支部带领广大村民建设家园。上世纪70年代,时任后山村党支部书记朱仁[ ]和时任后山大队大队长朱仁得牢记党的初心使命,提出以集体经济带动乡村建设,带动村民致富。由此,后山村闯出了一条乡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当别的村还在考虑温饱问题时,我们已经是‘天天过年’。男女青年相亲说到后山村,不用看条件,大家争着要。那时候的后山村,是其他村羡慕的幸福村。”后山村老年人协会会长朱礼坂回忆上世纪80年代的场景,历历在目。
村民从一穷二白到富足生活,与后山村历任党支部坚持不懈带领村民发展村集体经济密切相关。
上世纪70年代,在后山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村集体开始集资兴建瓷厂,生产碗、汤匙等,由于产品质量好,产品远销非洲——掘下了村集体经济的“第一桶金”。
随着订单的增多,到上世纪80年代,瓷厂已发展到5条窑,工人最多时达500多人,全部为本村村民。产能扩大,意味着村集体不断增收。朱礼坂说,瓷厂的收入除了发放工资外,全部归集体所有,每年约有10万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这些钱用于乡村建设,年底对每家每户进行分红。
朱金狮上世纪80年代还是瓷厂的一名员工。“那时候瓷厂的工作犹如‘铁饭碗’,一家的温饱就能解决。尽管每天凌晨5点就要开始上班,但我依旧干劲十足。”
村民口袋里有了钱,生活品质也随着提高,花衬衫、喇叭裤、墨镜等时髦的装扮开始在后山村流行,自行车这种当时的“奢侈品”也成为村民家中的“标配”。后山村也成为周边村庄羡慕的对象。
从瓷厂创办开始,后山村党支部一边发动党员、村民搞厂房建设,一边培养村民制作瓷器技能,瓷厂办得越发红火。
村集体经济有了收入,后山村便大力开展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上世纪70年代建起了电灌站,为农田引水;上世纪70年代,兴建了面线厂,村集体经济收入更加多元化;上世纪80年代建发电站,为村里的路灯供电……落后的面貌一去不返,村民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的跨越。
接续革命火把
乡村振兴指日可待
进入21世纪,后山村进入发展新阶段,后山村党支部接续革命的火把,开始寻找新的发展引擎。
2000年初,后山村对旧瓷厂的一处废旧厂房进行改造,成为可对外出租的仓库,这一尝试得到市场的认可,每年村集体经济可增收10多万元,这让大伙尝到了“甜头”。
2006年,后山村启动旧村改造,对连片的无人居住的破败老房进行拆除,兴建安置楼和爱心楼,除了安置村民外,还以优惠的价格优先照顾农村二女户和低保户,让居住条件困难的村民有其屋。
2011年,村里兴建老年人综合活动中心,满足老年人日常活动需要。增设青少年活动中心,每年暑假举行培训班,组织本村学子学习朱义斌等老党员的革命事迹,感受经典传承,铭刻红色记忆。
进入新时代,后山村民致力乡村振兴的强劲动力更加源源不绝,乡村面貌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喜人景象。
去年,后山村两委换届,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旧瓷厂物流仓库改建项目被提上议事日程。如今,该项目已完成土地平整,即将进入施工阶段,预计建3个仓库,明年年底开始招商入驻。
看着新项目,后山村委会常务副主任朱春林说:“多亏了市镇两级党委、政府的帮助,出政策出资金,让我们实现自我造血,再迎新的辉煌。”
走在后山村村道上,两侧绿植整齐,乡村小楼鳞次栉比,新修建的微景观点缀其中,一派生机勃勃景象。朱春林介绍,今年,后山村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满足村民对美好生活环境向往的需求,其中不少微景观便是从“脏乱差”的环境改建而来的。
记者走进一处名为“励志园”的微景观,这里原本是一处破败的古厝,置身其中,闽南红色墙砖、红色地砖,树上挂着红灯笼,傍晚时,村民们都来这儿话仙休憩。不远处,一座荒废了的后山戏台也建成了一处微景观,这里曾经是后山村民观赏高甲戏的地方,建成微景观后,许多村民又重新寻回了上世纪建瓷厂时的那段激情岁月。
70年弹指一挥间,红色是后山村的主色调,从一穷二白变身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村民生活富足,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面向未来,拥有“红色基因”强大精神动力的后山村民,正阔步行进在迈向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迎接一个又一个幸福美好的明天。
记者_陈崟 秦越 文图
- 掀起村庄清洁“秋冬战役” 让泉州乡村靓起来2019/10/04
- 龙湖镇南庄村: 村庄保洁需要村民配合2019/10/17
- 福建346个国家森林乡村推荐对象公示!有你村吗?2019/10/16
- 【礼赞70年·晋江镜像】晋江GDP 30年增196倍2019/10/16
- 【礼赞70年·晋江镜像】“养护最好的路”——迎宾路北延伸X321 全国排名第八2019/10/15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