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闽南要闻 >>正文

泉州打响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写在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进行之际

www.ijjnews.com   泉州晚报  2019-08-02 08:55
  

  盛夏的泉州,风光旖旎,满目含翠。

  山水交融、温润柔美的自然环境,滋养了泉州之美,也让这里的人们,对生态格外珍视。从2003年2月提出“生态立市”发展战略至今,泉州始终把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既保持了“绿水青山”,又收获了“金山银山”。

  近年来,围绕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创建目标,泉州扎实推进各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打响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并以2017年首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为契机,查问题、补短板、建机制,有力推动解决了一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监测数据显示,今年1—6月,泉州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96.7%(实况),同比上升0.6个百分点,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28,同比改善0.02;晋江流域国、省控断面Ⅰ类~Ⅲ类水质比例100%,同比上升7.7个百分点;县级以上13个实际供水的饮用水水源地Ⅲ类水质达标率保持100%。7月15日,中央第二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进驻福建省开展第二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泉州将以此为契机,推动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

   护“蓝”务求实效疏堵结合

  不知从何时开始,每逢天朗气清的日子,“泉州蓝”总能刷爆市民朋友圈,引来无数艳羡。近日,德化县更作为全省唯一获评单位,为我市创下首个“中国天然氧吧”国字号招牌。“清新泉州”,正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成为泉州的一张崭新名片。

  这一切,离不开泉州党委政府走绿色发展道路的不变坚持。从关停污染企业,到提高环境准入门槛、让环评成为防控污染的“闸门”,再到引导企业转型升级,我市在“堵”与“疏”的转变中,迎来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勃勃生机。

  源头治理层层升级。以环保优先为原则,泉州坚决对污染项目说不,在大手笔推进重点行业、重点流域、重点企业污染整治的同时,不遗余力淘汰落后产能。从上世纪90年代首创污染行业集中发展、污染集中控制的模式,到对高污染的建陶业全行业实施天然气替代工程,再到推进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打出推进绿色制造、发展循环经济、实施产业结构调整等一系列“组合拳”,减排成效不断提升。

  全力治污务求实效。热电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全面淘汰“黄标车”,推进建陶、石化、石材等重点行业大气污染治理,排查整治涉气“散乱污”企业,持续开展建筑工地、土方车“滴洒漏”、垃圾焚烧等大气排放源的专项检查整治……我市重拳出击,全方位擎起“安全网”。今年起,还启动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和夏季“百日攻坚”专项行动,组织开展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目前已完成98个省市级大气环境精准治理减排项目。

  污染天气区域联防联控。我市加快完成臭氧源解析工作,推进中心市区与周边县区之间及县区与县区之间的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建立健全空气质量联合监测、联合会商、联合执法等机制,上半年发出10份预警函。

   治水从“大动脉”到“毛细血管”

  盛夏时节,不少市民惊喜地发现,“家门口”多了不少遛弯的好去处——市区南北二路渠水系两岸绿植环绕、鱼翔浅底,晋江内坑镇九十九溪双溪支流右汊葛洲段溪水清澈、白鹭翩跹,永春桃城镇南星溪流水潺潺、锦鲤成群……从昔日的“黑水溪”到如今“会呼吸”的溪流、沟渠,周边居民从避而远之到散步纳凉,这样的嬗变正在各地不断涌现。

  从最初的晋江、洛阳江流域到近海水域,再到溪流、沟渠,随着城市环湾向湾发展步伐的加快,泉州水环境综合整治从“大动脉”拓展到“毛细血管”,向纵深、源头、治本全面推进。

  早在2005年,我市就在全省率先建立了晋江、洛阳江流域上下游补偿机制,打造了山区和沿海携手保护水资源的成功范例。在十余载近海治污的基础上,为有效解决支流水系污染顽疾,自2013年以来,我市接力开展小流域“赛水质”、跨境流域综合整治三年行动、清新小流域提升工程和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专项行动,建立协同治污、精准治污新模式。2013—2017年,全市3批共65条(段)“赛水质”小流域中,58条(段)小流域水质有明显改善;截至目前,15个清新流域样板工程已有105个子项目开工建设。前段时间启动的流域水质提升“碧水清源”专项行动,更针对不稳定、不达标流域,策划实施177项精准减排治理项目,并建立水环境质量定期会商机制和以水质改善为导向的资金奖惩办法,让流域水环境治理更加精细化。

  针对水资源水环境管理保护存在的跨区域、跨部门、跨流域、多层级等复杂问题,2017年3月起,我市积极推行“河长制”,打开了综合治水的新局面。在以“法制化、社会化、信息化”为特色的河长制引领下,泉州为河把脉、综合施策,成立“四市五县”环戴云山生态保护司法联盟、购买第三方服务加强河湖管护、应用卫星遥测水质等一批创新做法应运而生。如今,我市河长制工作体系已从河流延伸至湖库与内沟河,工作统筹推进、纵深突破,连续两年“河长制”考评全省第一。

   净土山青坡绿生态为民

  “管好自家茶园,就有机会抽取摩托车、小轿车。”今年3月底,“中国茶叶第一镇”——安溪感德镇出台正向激励措施,鼓励茶农积极修复茶园生态,让不少茶农尝到了甜头。

  早年间,受经济利益驱动和错误种植理念的影响,感德镇一度毁林种茶、地表裸露,被戏谑为泉州的“黄土高坡”。为力促生态回归,感德镇不仅于2016年开全省全国先河,在35座茶山试点“山长制”,近年还投入逾1亿元整治生态。如今,从莆永高速感德段进山,满山披绿,观音韵也在好生态的滋养里涅槃重生。

  以感德镇为引,2018年1月,安溪县率先在全省全面推行“山长制”,创新森林培育保护和生态治理修复机制,形成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全民共管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系。通过茶山生态修复,不仅茶叶品质得到较大提升,茶、树、草共生共荣,连乡村环境景观都大为增色,为茶农、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绿色福利”。

  更广领域里,净土保卫战在我市全面打响。按照“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的原则,全市开展了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强化土壤污染源头监管,突出重点区域、行业污染防治,共完成470家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基础信息采集、风险筛查以及调查上传数据工作。各县(市、区)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全面推行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统一运行、统一管理,今年计划实施村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任务467个、三格(四格)化粪池新建改造任务5.8万户。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清废行动”聚焦固体废物存量清查、源头排查、能力调查,“绿盾”行动剑指自然保护区内各类违法违规活动,密织起生态“安全网”。

  (记者 谢曦)

标签:生态环境保护督察
稿源: 泉州晚报  编辑: 陈子汉陈子汉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