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社会民生 >>正文

向海而生 向海而兴 蓝色经济再扬帆

www.ijjnews.com   晋江新闻网  2019-06-24 08:12
  

  从当年的小澳、沙丘到万吨码头、千帆竞发;从帆船、电动马达动力船到配有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高吨位渔船;从“靠海吃海”到2018年渔业产值超过10亿元,晋江深沪镇渔民、渔村、渔港的变化,可以说是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

  访渔民

  从帆船到卫星导航渔船

  夏日的阳光照射在海面,折射出粼粼的波光,沿海大通道的绿植充满生机。大海,孕育着一代代深沪人,是深沪渔民拼搏奋斗的天地。

  今年64岁的吴天祝,是深沪土生土长的船长,还是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执法总队特约监督员、深沪渔业协会副会长兼理事长、晋江市农业技术协会副会长,曾任晋江市人大代表,更在璧山社区当了四届居委会主任。和海打交道近半个世纪的他笑称:“在海上生活的时间比在陆地长。”

  吴天祝这一代的渔民,是深沪渔业发展的亲历者。

  上世纪70年代初,15岁的吴天祝开始正式下海。当时还是帆船,没有天气预报,没有仪器,出海捕鱼全靠一代代渔民积累下来的经验。“那时候的老船长就是宝,大家都爱亲近他们,好多学一点经验。”吴天祝说,当时手脚勤快的他得到了老船长的青睐,15岁就得到出海捕鱼的机会。

  “我印象很深,16岁的时候我才30多公斤,跟着到浙江钓带鱼,去了两个多月,长了10多公斤呢!在船上能吃饱饭,还能挣工钱,所以大家都很珍惜出海捕鱼的机会。”吴天祝说,17岁那年冬天,在舢板协助捕鱼的他不慎落入海中,游了20多分钟后被救起,“当时冷得一直发抖,但为了生计,还是照样出海。”

  改革开放后,先进的设备和捕捞技术让渔民的作业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1985年,吴天祝乘上合股制的东风,和其他40多人合股买了第一艘长30多米、造价30多万元的渔船,开始当上船长,生活也慢慢好起来。上世纪90年代后期,吴天祝参与合股的渔船有四五艘,到了21世纪初,最高峰发展到12艘渔船。

  “大约是在2010年,政府为民办实事,对安装识别终端8700设备的渔船给予补贴,这个设备可以防止渔船碰撞,很好用。到了2013年,渔船开始安装卫星示位标,2015年发展为安装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定位,这些都大大提升了出海作业的安全性。”吴天祝说。

  捕捞技术的发展,让渔民驶向更远的海域,持续作业时间更长。近年来,大部分渔船更是实现可以在船上制冰、速冻和简单加工入库,进一步提升了渔获的储存能力。吴天祝说,普通的船员一个月收入有四五千元,轮机长的年薪可以达到10多万元。

  从帆船到电动马达动力船,再到如今配有全球卫星定位导航系统、声呐捕捞技术等的高吨位渔船,吴天祝们见证着古老的捕捞业焕发出现代化的勃勃生机。

  走渔村

  美好生活画卷徐徐展开

  傍晚,深沪后山社区。

  天色渐渐暗下来,居委会前的空地热闹起来,渔民们扯起红布,挂起彩旗当“舞台”,“渔民俱乐部”五个字像是亮眼的招牌,拉开了渔村夜生活的帷幕……

  渔民俱乐部是社区里一群爱唱歌的渔民在去年自发组建的。大家众筹购置了唱歌所需的设备,还备了200把椅子,一个简易版的渔民俱乐部就这样“开张”了。

  “傍晚大家就主动来这里,给场地浇浇水,降降温。活动结束后,大家又自觉留下来收椅子、收设备、清理垃圾等,10分钟就可以搞定。”后山社区的渔民吴式墩笑着说,他几乎每天都要来渔民俱乐部。

  后山社区正对着深沪国家中心渔港,从事渔业的居民占了大部分。以往每年的休渔期,打牌、喝酒成了渔民们消磨时间的主要方式。“这是一种陋习,一些渔民伏季休渔期天天不离酒。”后山社区党支部书记陈胜义说,“渔民俱乐部”的成立,为渔民提供了健康的休闲方式,也让渔村的氛围活跃起来。

  到今年,深沪沿海大通道路段的渔村,这样的渔民休闲点就有6处,一到晚上,处处飞歌,休渔期的渔村有了别样的风景。

  一直以来,繁荣的东垵菜市场聚集了不少前来买卖的人,却也带来了“脏乱差”。如今,东垵菜市场已经启动改造,建成后不仅将解决这一路段的环境和交通问题,还将为周边群众和渔民提供一个好的购物和经营环境。

  “深沪渔村的变化,是‘内外兼修’的。”后山社区的吴奕澈说,渔村不仅在精神文明建设上有了提升,一些渔村建设项目也纷纷启动,渔村“颜值”越来越高,比如立面改造一期项目完成建设,沿海大通道两侧渔村的建筑看上去清爽不少。如今,立面改造二期建设也在推进中,大伙都十分期待。

  在深沪渔村,“网红打卡地”随处可见——位于港阜社区的深沪第二中心幼儿园正式动工,建成后,镇区的渔村适龄儿童入学将更方便;滨海运动休闲带在东垵社区的环岛路边,绿荫足球场和多功能运动球场人气很旺;璧山社区的一处内海,用国家级非遗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制造的福船安静地泊在水面,成了展示渔村传统技艺的一扇窗口;下个月,后山社区还将举办首届文化节……渔村美好生活的画卷徐徐展开。

  瞰渔港

  蓝色经济焕新机

  站在深沪国家中心渔港,数百艘渔船停泊在港口,一眼望去,颇为壮观。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港有着“三湾十六港”之称,深沪湾便是其一。如今,这个传统的渔业港口将紧扣“海丝”主题,围绕产港城联动、山海湾融合、食赏游一体的方向和定位,再次“起航”!

  出生于1969年的李建筑在家中排行第七,父亲和爷爷都是深沪传统的渔民,18岁从金井职校毕业的李建筑也决定下海。深感在海上讨生活的艰辛,父亲并不同意儿子从事这个行业,但李建筑还是踏上了这条“渔路”。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李建筑不再出海,而是经营起渔获的买卖生意。

  之前,由于海岛和港口的原始状态一直未得到改造,港口没有公路,全靠人力肩挑运输,岛上电源、水源奇缺,跟不上经济建设发展形势。深沪镇党委政府对此十分重视,组织有关部门人员,制定改造规划,从南春村密集居民区,打通一条长600米、宽6 米的通港路和建造渔业码头驳岸堆场,这便是如今深沪国家中心渔港的原始雏形。1995年,深沪商港投用;1998年,农业部确立深沪渔港为国家一级渔港,2003年定为国家中心渔港。2016年,全省唯一的远洋渔业专用码头也落户深沪。“听长辈讲,以前渔港还没有建成的时候,渔船只能泊在海上,渔获要用舢板、小船运到岸边,远不如现在方便。”

  “2000年前后,捕鱼技术和设备发展很快,产量大,加上深沪渔港的投用,鱼产品的价格比周边渔港更便宜。”到2002年左右,李建筑开始转向鱼产品加工业,后来还创办了海洋科技公司,一年的鱼产品加工量达12万吨,年产值约1 亿元, “2015年,福建省首个远洋渔业专用作业区落户深沪,对鱼产品加工业有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李建筑常常到世界各大港口和渔村参观学习,今年4月份到澳大利亚参观深海养殖业更是让他感触颇深。“当地的深海养殖对海洋生态环境几乎没有影响,而且养殖出来的金枪鱼品质不错。”李建筑说,不少传统渔港和渔村开始转向休闲渔业,比如渔家乐、海钓和滨海旅游产业,深沪渔港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且目前深沪镇正在推进渔港经济区建设,不少项目已经落地,他期待着休闲渔业在深沪发光发亮。

  目前,晋江深沪镇从事渔业生产及配套行业人员2.5万多人,共有渔业船舶288艘,船员3000多名,冷冻厂17家(引导规范的企业达3 家)、造船厂3 家,2018年渔业总产量超过20万 吨,产值超过10亿元。此外,深沪先后获评“中国内衣名镇”“中国拉链之都”“全国小康建设明星乡镇”“国家服装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等称号。深沪镇党委政府更是把发展实体经济作为当前经济建设的第一要务,继续巩固发展纺织、拉链、漂染、渔业等四大支柱产业,推动实体经济提振升级。

  (记者_施蓉蓉)

标签:壮丽70年|高质量发展
稿源: 晋江新闻网  编辑: 陈子汉陈子汉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508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