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闽南要闻 >>正文

梨园戏《陈三五娘》 上海香港翻拍成电影 轰动海内外

www.ijjnews.com   泉州晚报  2019-04-15 15:31
  

  一场元宵灯下的美丽邂逅,抗拒封建婚姻的惊世出走,梨园戏《陈三五娘》可谓家喻户晓。1954年9月25日至11月6日,梨园戏《陈三五娘》参加上海“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简称“华东会演”),包揽大会所有奖项,一举轰动海内外。

  鲜为人知的是,梨园戏《陈三五娘》是原文化部公布的全国第一批获奖戏曲剧目,是泉州在华东荣获一等奖的第一台戏,也是泉州第一部高规格的彩色电影。电影在全国各地上映后,泉州梨园戏和一众演员风靡一时,正所谓“华东初露拔‘荔镜’,从此海内识梨园”。

1956年的电影海报

电影《陈三五娘》剧照

《陈三五娘》第六场“梳妆”的剧照

《陈三五娘》被拍成电影刻录唱片

  组剧团“复活”剧目 华东会演一炮而红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大多戏班子自然解体,《陈三五娘》这个剧目也因此湮没于历史洪流。”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编导、国家一级导演庄长江娓娓道来。

  1951年春,晋江人许书纪成为晋江县文化馆首任馆长;次年,福建省文化局下达华东文联建议整理《陈三五娘》的文件,他决心复活这一剧目。然而,彼时晋江原有的100多个戏班子解散,梨园戏更是艺人星散。

  1952年3月,在许书纪的努力下,来自上路、下南、七子班三个梨园戏流派的20多名艺人聚集一堂,晋江大梨园戏剧团至此成立。许书纪还约请有“诸小梨园师傅之冠”美誉的蔡尤本,口述《陈三五娘》戏文,他自己则埋首执笔整理。半年后,整理样本出炉,原本22出戏被浓缩为13出。次年,晋江大梨园剧团与晋江专区文工队合并,改组为“福建省闽南戏实验剧团”,对《陈三五娘》全面加工提高,剧本由林任生、张昌汉执笔。

  真正让《陈三五娘》扬名全国的,是1954年秋举行的“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会演中,梨园戏囊括大会所有大奖:优秀演出奖、剧本一等奖、导演奖、乐师奖、音乐演出奖、舞台美术奖,还有苏乌水、苏鸥、林玉花、蔡自强四人获演员一等奖,以及“演员奖状获得者”,几乎是“全满贯”。而这是梨园戏跨出省门首次演出。

  “凝聚众多名家心血的《陈三五娘》甫一问世,就博得满堂彩。”泉州文化艺术界人士、国家二级演员尤春成说,众多媒体纷纷发表文章给予极高评价,一时间“陈三五娘”响亮起来,梨园戏也为大众所喜爱。

  文坛画坛刮旋风 全国十六个剧种移植演出

  华东会演一炮而红后,梨园戏《陈三五娘》成为随后几年剧团出省、进京演出的必演剧目。同时,该戏在全国多地进行演出,无不受到赞誉。

  1955年6月,剧团携《陈三五娘》首次奉调赴北京演出,《戏剧报》(《中国戏剧》的前身)特地撰文褒奖,并在封底内页刊登剧照。当年12月,《陈三五娘》再次荣获当时文化部颁发的中国第一批优秀剧目奖,于是各地纷纷把剧本编辑成书印刷出版,包括闽剧、莆仙戏、潮剧、桂剧、越剧、川剧、秦腔、豫剧,以及评剧、昆剧、黄梅戏等16个剧种,移植了《陈三五娘》这出戏,这在剧坛十分罕见,文坛刮起“陈三五娘”旋风。

  华东会演结束后,广东潮剧团派了潮剧表演艺术家姚璇秋、萧南英到泉州学习取经,再把梨园戏的剧本加以移植改编,后来改名《荔镜记》并摄制成潮剧电影。同一时期,中央歌舞剧院也派北昆名演员,到泉州学习整出戏的表演科步,并在返京后作汇报演出。

  彼时,京城的“鸳鸯蝴蝶派”作家张恨水,应中国新闻社之约,把《陈三五娘》改编为章回小说向海外报社发稿,受到广大海外华人特别是闽南侨亲的青睐。画坛也不闲着,著名画家张光宇亲临华东会演现场,创作了多幅速写;1955年9月,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白描连环画《陈三五娘》,这是厦门的文学家和画家珠联璧合的结晶,作品发行后反响很大,供不应求。

  有趣的是,当时连小小的书签,日常使用的记账本,老百姓的厅堂、睡房、厨房,随处可见“陈三五娘”,这对才子佳人进入千家万户。

  电影热播万人空巷 田汉赞五娘“芬芳”

  很快,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决定将《陈三五娘》搬上银幕,摄制为彩色戏曲艺术片。

  1956年年底至1957年年初,梨园戏《陈三五娘》剧组成员分赴沪上,进行数个月的筹备拍摄。“拍摄规格很高!”尤春成曾听剧团前辈提及,当时上海越剧团的越剧表演名家曾到拍摄现场观摩。

  1959年,电影拍成后率先在福建放映,闽南几度出现万人空巷的场面。同时,电影向全国及东南亚地区发行播映,引起极大影响,海外的闽南华侨看到熟悉的家乡戏,无比激动。电影剧组回到泉州,演员走在街上,路人视为明星而紧盯不放。

  考虑到方言的障碍,电影厂制作了“普通话”版《陈三五娘》,请来上海的话剧演员用普通话进行对白。著名剧作家田汉看完赋诗:“争说多情黄五娘,璇秋乌水各芬芳。”诗中的“乌水”,指的便是五娘扮演者、梨园戏著名演员苏乌水。

  彼时的香港电影已逐渐走向繁荣,他们也把镜头转向“陈三五娘”,1957年越华兄弟影业公司摄制了电影故事片《陈三与五娘》,1967年邵氏兄弟有限公司摄制了黄梅调故事片《新陈三五娘》,这两部电影都参考了梨园戏的演出剧本。

  如此热潮在改革开放后也一度出现。1980年,梨园剧团到香港演出时,菲律宾、新加坡、印尼的闽南华侨和台湾同胞闻讯后,纷纷乘坐飞机特地来欣赏久违的家乡戏。

  (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记者 张素萍)

标签:梨园戏|陈三五娘
稿源: 泉州晚报  编辑: 陈子汉陈子汉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