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闽南要闻 >>正文

【风云激荡40年】1983年:泉州后渚港恢复对外轮开放

www.ijjnews.com   泉州晚报  2018-12-06 10:10
  

  1957年,由于海峡两岸的对峙和紧张的军事形势,仅有海军码头和木帆船小码头的泉州港关闭。直到1978年后,泉州在原有基础上重建港口。1983年1月1日,沉寂了数年的泉州港迎来“新生”——恢复对外轮开放。从那一天起,外籍轮船可以出入泉州港,世界各地货物可通过泉州港往来。这意味着泉州重新向世界敞开怀抱,开启与国际经济往来的新征程。

  消息令人振奋。泉州港口发展迎来了一个重大历史机遇。1983年4月28日,满载4000吨原糖的巴拿马籍“广州”轮进港,这是泉州港恢复对外开放后迎来的第一艘外籍船舶。这不仅满足了物质紧缺年代人们对白砂糖的需求,也保证了泉州部分糖厂的正常运营。当时在泉州港务站担任业务员的张永矜娓娓道来:“甘蔗有季节性,待成熟季节一过,糖厂就不能制糖了,就无法满足工厂的全年运营。”泉州港恢复对外轮开放,从泰国、越南、古巴等国进口的原糖解决了这一窘境,“进口的原糖进糖厂深加工,一部分白砂糖成品供应当地,另一部分送往其他省、市。”这样一来,百姓的需求满足了,糖厂每年还能正常运营至少200天,不仅提高了开工率,也活跃了商品的流通。

  “这当然得益于泉州港的对外轮开放。”张永矜告诉记者,1983年之前,国外物品要进到泉州,需通过厦门港或福州港中转,既延长了运输时间,又增加了运输成本,从长远来说,还直接影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获准开放之后,泉州港先后接待了巴拿马、苏联和新加坡等国船舶,进口化肥、粮食等食物,开辟了泉州至香港、日本的客货航线等。

  对外开放,带动了泉州港的硬件建设。“上个世纪80年代的泉州港配套设施,处于起步阶段。”泉州港务管理局原副局长庄世衍说,1983年1月1日后终于有了“新模样”——泉州的港口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码头规模越来越大、码头吞吐能力日趋增强,港口综合服务能力日趋完善,还为适应石油中转业务建设了10万吨级石油专用码头。

  港口设施的大大改善,为泉州至香港的客轮航线的开辟创造了先决条件:1987年8月16日,泉州至香港客运航线首航,厦门轮船公司的“鼓浪屿”轮成为首航轮船。“这艘客轮很豪华,算是当时福建省内最大的客轮了。”在泉州外代公司上班的市民翁先生见证了这一历史瞬间,他回忆说,当时这艘船满载百名旅客,单程票价200多元,约20多个小时抵达香港。从那之后,泉州到香港增加了一条新通道,成为许多市民到香港旅游或探亲的选择。遗憾的是,后来由于各种原因,这条客轮航线取消了。

  3年后,继客轮首航,泉州开启了集装箱货轮业务。历史瞬间定格于1990年12月5日,一艘集装箱货轮“隆泉”轮从泉州港首航至香港,改变泉州市无集装箱海运的局面。

  与30个国家和地区有海运往来

  去年,“泉州—赣州”集装箱班列正式通车,海铁联运实现“零”的突破,泉州港口腹地有效扩大。安通(泉州)多式联运基地和福建东南(冷链)仓储项目落户石湖作业区,与晋江陆地港互动更加紧密,由陆地港组织从泉州港进出货运量增长33.30%,多式联运能力进一步提升。

  许多细节都在揭示,以泉州港口为龙头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日益完善,泉州响应国家号召打造“海丝”沿线枢纽节点的实力也越来越强。“全港现已开通航线110多条,其中外贸航线30多条,与世界30个国家和地区有海运往来。”福建省泉州港口管理局有关人士介绍说,泉州港与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泰国、马来西亚、葡萄牙等“海丝”沿线国家通航,拥有5条“海丝”集装箱班轮航线和若干条“海丝”大宗散货航线,进口主要是荒料石、化工原料、食品、椰壳炭等货物,出口集中于轻工原材料、服装及周边制品等货物。

  数据同样可圈可点。泉州港口货物吞吐量从1990年的101万吨起步,至2017年已达1.29亿吨,居全国沿海港口排名第19位;集装箱从1990年的130标箱起步,至2017年已达208.8164万标箱,居全国港口排名第14位。

  一系列成绩,都可上溯到1983年恢复对外轮开放翻开的新篇。如今,在蔚蓝色的坐标系上,一座座现代化的码头、一台台雄伟的桥吊,鳞次栉比的集装箱有序运作,为泉州在新时代的“海丝”国际交流打下了坚实基石,继而推动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记者 吴丽娇 通讯员 周清构 文/翻拍)

标签:改革开放40周年|泉州纪事
稿源: 泉州晚报  编辑: 陈子汉陈子汉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508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