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闽南要闻 >>正文

安溪一中学“戒尺进课堂”引热议 当地教育部门:起警示作用,让学生知敬畏

www.ijjnews.com   泉州晚报  2018-10-31 11:10
  

  前段时间,一篇《孩子,希望你能遇见一位手持戒尺、眼中有光的老师》在微信朋友圈广泛流传。近日,安溪第十九中学在学校礼堂举行戒尺授尺仪式,全校6个班级分别配备一把标准戒尺。“戒尺进课堂”活动经朋友圈转发后,引发热议。

(黄晖绘)

  初衷

  每班一把戒尺起到警示作用

  昨日,记者了解到,在安溪第十九中学的“戒尺进课堂”启动仪式上,该校校长双手捧着一把戒尺,各个班主任依次上台,向戒尺鞠躬行礼,然后郑重接过戒尺。

  学校启动“戒尺进课堂”的初衷是什么呢?记者从该校相关负责人处了解到,学校给3个年级6个班分别配备了一把标准戒尺,“如果学生严重违纪,顶撞老师,且屡教不改,老师就可以动用戒尺对学生实施轻微惩戒,以达到教育和警示学生从小养成爱学习、守纪律、懂规矩、知敬畏的好习惯。当然,如果经过批评有改正就不会惩戒。”

  据了解,学校对戒尺的使用制定了严格规定,“我们严禁体罚,但希望能够对学生保持适度惩戒。”学校对数量、力度和惩戒部位都做了相关规定,比如只能打手心,别的位置不允许打,同时数量不能超过3下,至于力度,要由值日行政、副校长或者校长在场监督,“最好是高高举起,轻轻落下,我们主要目的是要起到警示作用。”目前,戒尺平时都放在教室讲台上,启用至今还没有使用过。

  热议

   适度惩戒有必要担心被视为体罚

  戒尺作为教具,似乎只存在于影视剧中,在现实课堂上极少看到。这一次,在安溪第十九中学,戒尺走进了课堂,再次引发了老师、家长以及广大网友关于教师惩戒权的讨论。记者注意到,在某公众号转发该事件后,跟帖评论的网友大多对“戒尺进课堂”持肯定态度,大多数网友都表示“适度惩戒是必要的”“合理适当的惩戒,是健康成长的保证”。

  许老师是一名小学老师,有着20多年教龄。对于戒尺进课堂,他觉得教育是一种综合手段,没有惩戒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有奖就应该有惩,“戒尺具有惩戒、警示、教育之意,是一种教育手段,不是目的。”

  网友“黄清平(阳杰)”表示,赞成老师有一定的奖惩权,戒尺进课堂是回归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件大好事,“作为学生家长,只要老师是为了孩子好,适时适当地对违规学生做出惩罚,是要支持老师的。当然,老师要慎用手中的戒尺,当用即用,用之有效。学校更要利用戒尺文化,进行有效宣传,让学生懂得戒尺的威严与受戒的耻辱。”

  市民张先生对学校做法表示赞成。他表示,在其他国家,教师拥有教育惩戒权的例子并不鲜见: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国的教师,都拥有一定的教育惩戒权;有些国家甚至明文规定,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惩戒室”,由专人负责对不守规矩的学生实施惩戒。

  市区某小学的蔡老师有17年的教学经历,她对戒尺的使用表示担忧。她觉得,在当前的教育中,教师的教育惩戒权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地位,多数教师认为对违规学生施以恰当的惩戒是必要而且有效的,但实际上,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教师又大都不敢行使惩戒权。因为在“适当的惩戒”和“体罚”的界定方面,现在还没有出台一个明确的细则。在此种情况下,教师认为是“必要而且恰当的惩戒”,但如果被家长和学生视为“体罚”,就百口莫辩,从而导致师生矛盾甚至家校矛盾的产生。

  网友“翠竹听雨”表示:“现如今,即便有戒尺,有几人敢用?恐怕也只能形同虚设啊!”网友“醉茶坊”也表示,教师的尊严不是因为戒尺而存在,需要社会的重视和尊重,尤其是教师地位的提升。

   部门

   请戒尺进教室让学生知敬畏

  安溪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认为,这是该校德育教育的一种创新,戒尺放置在班级,可以起到警示作用,让孩子们常怀敬畏之心,敬畏师长、敬畏父母、敬畏知识、敬畏大自然,“请戒尺进教室,让学生知敬畏!”

  泉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陈奕荣博士对学校的做法持支持态度。他表示,在人生成长的路上,除了体验成功的喜悦与快乐,享受鲜花和掌声,同时也要懂得面对挫折与困难、体验批评和惩戒。在注重赏识教育的同时,也要看到惩戒的意义和目的。在遵守原则、把握好度的前提下,戒尺进课堂,让学生知敬畏,践规矩,增强心理耐受力,塑造健全的人格,不失为教育辅助的良好手段。

  (记者 吴志明)

标签:戒尺|教师|中学
稿源: 泉州晚报  编辑: 陈子汉陈子汉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