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闽南要闻 >>正文

康涛在泉州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做的政府工作报告

www.ijjnews.com   泉州晚报  2018-01-11 10:18
  

  政府工作报告

  ——2018年1月5日在泉州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泉州市人民政府市长 康 涛

  泉州市市长康涛作政府工作报告(陈起拓 摄)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7年政府工作回顾

  一年来,在中共泉州市委领导下,市人民政府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中央、省和市委决策部署,着力稳增长、控风险、谋长远,经济运行稳步回升,金融风险有效化解,产业格局更加优化,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33亿元、增长8.3%(预计,下同),主要经济指标保持较快增长;集中力量办成一批影响全局、关系民生的大事要事实事,有力地推动泉州发展迈上新台阶。

  ——“三大板块”渐成格局,实体根基更加坚实。全市上下大抓发展、大抓龙头、大抓高科技产业,晋华集成电路、中化乙烯、三安高端半导体等投资数百亿元的重特大项目强力推进,传统、重化、高新产业在手大项目投资总额分别达521亿元、730亿元和1089亿元,集成电路、半导体等产业呈现大好发展态势,“三大板块”实现从构想到路线图,到落地见效、初步成形。

  ——古城新城齐头并进,城市颜值更加靓丽。开展国家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在“润物细无声”的微改造中,古大厝修旧如旧,古街巷活化保护,泉州古城逐步成为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活样本”。海丝新城加快环湾向湾生长,人气、业态、服务加速集聚;绿化景观明显提升,精心打造山线水线绿道,织就美丽风景线,串起城市“慢生活”。环湾建成区达220平方公里。

  ——文脉传承深入人心,文化自信更加坚定。以“古泉州(刺桐)史迹”申遗为契机,大力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挖掘和整理;守护好古城、古镇、古村落,越来越成为全市上下共同的文化使命和行动自觉。成功举办金砖国家治国理政研讨会、第三届海丝国际艺术节。晋江成功申办第18届世界中学生运动会。永春苦寨坑原始青瓷窑址当选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惠民举措叠加推出,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坚持把七成以上的地方财力用于民生,落实市委“四心”工程,实施教育、医疗、养老、基础设施等补短板项目132个。启动泉州“XIN”行动,聚焦安置房办证、中心城区防洪排涝等10个问题,从体制机制入手,突破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现有的建档立卡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实现按时退出。加快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空气、水质量保持优良水平。荣膺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综治最高奖“长安杯”。

  一年来,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一)把稳定经济增长作为重中之重。政企联手、巩固工业、大抓三产,规模以上工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2%和10.5%。全力稳企业发展。落实市委“促进项目落地帮扶企业发展”活动周,出台稳定工业、奖励用电、扶持外贸等专项政策,减轻企业负担42.6亿元。举办全国性特色商品博览会7场,开展泉州品牌“中国行”“境外行”展销活动52场。全力稳项目投资。落实市委“项目攻坚年”活动,市领导分片区一线推进,重大项目实行指挥部体制,396个在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271亿元,中化乙烯、通达三期等92个项目开工建设,西人马高端芯片、晶安光电三期等73个项目建成或部分建成,晋华集成电路主厂房封顶。建立重大产业项目招商协调机制,新引进项目323个、总投资2031亿元。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160亿元,其中工业投资占39.5%。全力稳金融运行。认真落实金融风险防控属地责任,创新困难企业帮扶措施,坚决打击、联合惩戒恶意逃废债,不良贷款率控制在较低水平。

  (二)把提高供给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实施产业转型升级路线图,力促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深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完善“1+X”政策体系,首创31项新举措。坚持一手抓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69家、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198家。整合晋江集成电路、南安半导体、安溪湖头光电等3个园区,获批设立省级半导体高新技术产业园。丰泽入选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实施市委“人才港湾”计划,认定高层次人才2415人,新增院士工作站12家;设立“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建成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实施“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完成“百千5311”工程,培育“数控一代”示范产品138个,列入国家级智能制造项目5个、服务型制造示范项目3个、工业设计中心2家。实施重点技改项目238个,全市完成技改投资990亿元。加强商标品牌建设,获评“中国商标金奖”企业1家、国家质量标杆企业1家,制(修)订标准132项。新增中国专利奖优秀奖4项。开展“第三产业提升年”活动。培育认定百强企业。新增3A以上物流企业15家,全市快递业务量7.3亿件,占全省近一半;国际邮件互换局获批设立,石狮国际快件监管中心投入运行。全市电商交易额4000亿元、增长42%,网商(虚拟)产业园集群注册发照1万多家,泉智汇、泛家居等平台投入试运行。全年接待游客546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840亿元,分别增长21%和28%,列入全国优选旅游项目5个。启动“泉州老字号振兴计划”。“接二连三”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完成农林牧渔业产值355亿元。农业“一区两园”完成投资15.3亿元,安溪获批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新增农业新型经营主体500多家、“三品一标”认证38个。扶持农产品生产加工龙头企业30家,培育农业物联网示范企业12家。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市远洋渔船57艘,捕捞产量8万吨。

  (三)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永续动力。发挥“金改区”“综改区”等国家级改革试点效应,在重点领域实现多点突破。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创新供应链融资模式,小微企业贷款2100亿元、增长10.7%。“无间贷”模式成为全国典型。新增境内外上市企业3家、“新三板”挂牌企业8家;海峡股权泉州交易中心设立“青创板”,累计挂牌企业606家。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新兴产业、集成电路等基金为企业提供融资59亿元。建立PPP项目审批绿色通道,落地项目26个、总投资316亿元,其中纳入财政部示范项目8个。深化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率先启动“多证合一”,实行工商简易注销,“双随机”抽查实现全覆盖,工商注册便利化工作获国务院通报表扬。市场主体总量达68万家,位居全省首位。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深入推进晋江自然资源资产统一确权登记、永春空间规划编制等省级试点;完成林权收储、环境治理市场主体培育等8项改革任务。泉州开发区被联合国工发组织授予“绿色开发区”。实施国有企业改革重组。整合40家国有企业,组建城建、文旅、金控、交通发展、水务5家市级国资集团。深化海丝先行区开放合作。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1569亿元,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贸易额720亿元。与马来西亚古晋南市建立友好城市关系。泉州晋江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523万人次、增长38%。完成港口吞吐量1.3亿吨、集装箱217.2万标箱。泉金航线运送旅客13.8万人次。石井口岸正式对外开放。

  (四)把开展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作为重要抓手。完成环泉州湾城乡一体化规划,全面推行城市设计。突出古城保护提升。启动“七个一”示范工程,修缮一批古大厝、特色建筑,“东亚之窗”、美食城等项目进展顺利。西街东段、中山中路实施分时段交通限行和精细化管理。开展“社区营造”试点。完善城市交通体系。兴泉铁路、福厦客专开工建设,泉厦漳城市联盟路、城东至北峰快速通道、动车站综合交通枢纽等项目加快推进,厦沙高速泉州段建成通车。市区建设公共停车设施33个,新增停车泊位5000多个。推行公交一元票价制。市区公共自行车“小黄人”累计建设站点470多个,骑行总次数3200多万人次。“点线面”推进绿化提升。精心打造高速出入口、动车站等一批关键节点绿化工程。改建特色树种景观路14条;山线绿道示范段,以及沉洲、汀洲、白水营等水线绿道公园建成开放。全市完成绿化改扩建面积65万平方米。结合“创城”“创卫”开展环境综合整治。认真执行市人大《关于加快全市垃圾分类处理利用的决议》,启动生活垃圾强制分类试点,大件垃圾处理站投入运行。疏堵并举治理占道经营等城市乱象,环境卫生考评实现城乡全覆盖。标准化改造中心市区农贸市场7个。拆除“两违”557.5万平方米。整治市区内涝积水点54处。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整合175项集中行政处罚权职能。

  (五)把保障改善民生作为第一追求。完成33件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打好脱贫攻坚战。认真落实“六个精准”要求,扶持30个市级扶贫重点乡镇、300个扶贫重点村发展,实现贫困线和低保线“两线合一”。创新帮扶机制,形成社会扶贫“三百”工程、安溪乡镇扶贫开发协会全覆盖、南安光伏扶贫等典型做法。农村危房改造980户,造福工程搬迁1.1万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实施“领航团队”培养工程。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1万个、中小学学位1万个。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启动技能名师工作室建设,壮大“双师型”教师队伍,现代学徒制试点基本覆盖主要产业,建成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泉州)。抓好关心下一代工作,发挥好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中心的校外阵地作用。加快卫生计生事业发展。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推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和院长年薪制,启动“名医带徒”工作。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三年提升工程。全市新增医疗机构床位2512张。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加大妇幼医疗资源配置,服务“全面两孩”政策。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新建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站135个,建设提升农村老年体育活动中心30个,市社会福利中心开工。全市新增养老床位1460张,享受政府购买信息化养老服务的人数超3万。加强老龄、老干部工作。推进文化繁荣发展。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真落实《泉州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条例》,全力推进“古泉州(刺桐)史迹”申遗,高标准实施16个申遗点文物本体修缮和周边环境整治,完成国际专家现场考评阶段性任务。公共文化中心主体工程完工,市少儿图书馆正式开放。建成24小时街区自助图书馆46个、村(社区)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24个。成功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青年创意与遗产研习班、“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大奖赛、环泉州湾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第十三届全运会收获金牌8枚,金牌和奖牌数均居全省首位。加强社会保障工作。城镇新增就业12.6万人。城乡医疗、养老保险待遇水平稳步提升,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全面实施。建立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及时出台房地产调控政策,实行限房价竞地价、备案价格会商、公证摇号销售等措施,严控投机炒房行为,稳定房地产市场。基本建成保障性安居工程2.6万套,改造石结构房屋3600万平方米。德化进城务工人员安居项目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深化生态环境整治。以中央、省环保督察为契机,狠抓150项任务整改,开展环保设施与能力建设大会战,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体系。认真执行市人大《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流域水环境保护的决议》,全面推行河长制,所有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和主要干流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启动农村污水垃圾治理三年行动,266个行政村新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改造三格化粪池6.5万户,新增480个行政村实现垃圾常态化治理,持续开展生猪养殖和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完成植树造林12万亩、水土流失治理31万亩、矿山生态修复313万平方米。永春流域综合治理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成为全国典型案例。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推进“雪亮工程”,坚决打击和防范违法犯罪活动,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提升平安泉州建设水平。扎实开展食品药品安全综合监管,加强食用农产品入市质量安全检测,深入推进“餐桌污染”治理。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深化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完善国防动员机制,把支持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当作分内的事,助推驻泉部队现代化建设,实现双拥模范城“满堂红”。民族宗教、统计、物价、粮食、方志、档案、人防、支前、气象、地震以及工会、青少年、妇女儿童、残疾人、红十字会等工作都取得新成效。

  (六)把增强政府履职能力摆上突出位置。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精神。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依法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决定决议,主动配合市人大依法履职,办理人大代表建议383件,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100%。支持市政协履行职能,主动接受民主监督,把协商民主贯穿政府履职全过程,办理政协提案596件,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100%。坚持依法治市,深化府院联席会议机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互相促进。全面推行权责清单制度,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自由裁量权,实施“一趟不用跑”“最多跑一趟”改革,推行周末收件、24小时自助服务等便民措施,深化国家级电子证照试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获国务院通报表扬。加大效能督查力度,加强廉政、监察、审计等工作。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成绩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齐心协力、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离退休老同志,向驻泉省部属单位、驻泉部队、武警官兵,企业界人士和来泉创业务工人员,向广大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海内外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和困难。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任重道远,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大,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层次不高,科技创新、人力资源、职业教育支撑不足。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有待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相对滞后。统筹城乡力度有待加大,民生保障存在不少短板。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生态保护、污染防治、节能减排工作仍需持续用力。政府职能转变不够到位,一些工作人员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不适应新要求,营商环境仍需优化。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下更大力气加以解决。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标签:康涛|政府工作报告
稿源: 泉州晚报  编辑: 陈子汉陈子汉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508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