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闽南要闻 >>正文

2017年泉州预计实现GDP7533亿元 增长8.3%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www.ijjnews.com   泉州晚报  2018-01-08 12:35
  

  编者按

  昨日,泉州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隆重召开。在小寒节气里,记者采访市民、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一起透过政府工作报告,重温过去一年的大事件,展望新一年的美好篇章。天虽寒,心温暖。

  人心的暖意,源自温故,更源自知新。去年年底,央视名嘴白岩松用一句“泉州低调得与她的实力和吸引力不太相符”,刷爆泉州朋友圈,因为人们知道,美好生活与幸福体验,是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奋斗出来的。今年一开年,习近平主席的新年贺词中,“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广为流传,因为对泉州而言,无论是高质量发展,还是转型攻坚、聚力跨越,究其宗旨,依然是以人民为中心。

  着力稳增长、控风险、谋长远,经济运行稳步回升,金融风险有效化解,产业格局更加优化……主要经济指标保持较快增长;集中力量办成一批影响全局、关系民生的大事要事实事,有力地推动泉州发展迈上新台阶。 ——《政府工作报告》

   这一年,经济运行稳步回升

  经济指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33亿元、增长8.3%(预计,下同),规模以上工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2%和10.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160亿元,其中工业投资占39.5%。完成农林牧渔业产值355亿元。

   帮扶企业举措

  减轻企业负担42.6亿元。

  举办全国性特色商品博览会7场。

  开展泉州品牌“中国行”“境外行”展销活动52场。

   项目攻坚

  396个在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271亿元,中化乙烯、通达三期等92个项目开工建设,西人马高端芯片、晶安光电三期等73个项目建成或部分建成,晋华集成电路主厂房封顶。

  新引进项目323个、总投资2031亿元。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

  完善“1+X”政策体系,首创31项新举措。

  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69家、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198家。

  实施市委人才“港湾计划”,认定高层次人才2415人,新增院士工作站12家。

   “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

  完成“百千5311”工程。

  培育“数控一代”示范产品138个。

  列入国家级智能制造项目5个、服务型制造示范项目3个、工业设计中心2家。

  实施重点技改项目238个,全市完成技改投资990亿元。

   国际“朋友圈”

  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1569亿元,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贸易额720亿元。

  泉州晋江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523万人次、增长38%。

  完成港口吞吐量1.3亿吨、集装箱217.2万标箱。

  与马来西亚古晋南市建立友好城市关系。

   “第三产业提升年”

  新增3A以上物流企业15家。

  全市快递业务量7.3亿件,占全省近一半。

  全市电商交易额4000亿元,增长42%。

  全年接待游客546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840亿元,分别增长21%和28%,列入全国优选旅游项目5个。

   这一年,宜居指数节节高

   交通建设

  兴泉铁路、福厦客专开工建设,泉厦漳城市联盟路、城东至北峰快速通道、动车站综合交通枢纽等项目加快推进,厦沙高速泉州段建成通车。

  市区建设公共停车设施33个。

  推行公交一元票价制。

  市区公共自行车“小黄人”累计建设站点470多个,骑行总次数3200多万人次。

   绿化提升

  精心打造高速出入口、动车站等一批关键节点绿化工程。

  改建特色树种景观路14条。

  山线绿道示范段以及沉洲、汀洲、白水营等水线绿道公园建成开放。

  全市完成绿化改扩建面积65万平方米。

   这一年,大家的“美好生活”感言

   产业“三大板块”渐成格局

  这一年,晋华集成电路、中化乙烯、三安高端半导体等投资数百亿元的重特大项目强力推进,传统、重化、高新产业在手大项目投资总额分别达521亿元、730亿元和1089亿元,集成电路、半导体等产业发展迅猛。“三大板块”实现了从构想到路线图,到落地见效、初步成形。

  落地在新塘街道的晋华集成电路项目,对我们而言,不光是提振发展士气,更增加了产业转型的信心和决心。与其他地方一样,新塘街道乃至晋江,都面临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在转型过程中,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有这么大的项目引领带动,不仅能极大发展上下游配套产业,也带动着项目周边市政配套、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多领域提升,最终受益的是老百姓。 ——晋江新塘街道办事处主任谢建智

   城市古城新城齐头并进

  古城成为“城市双修”重点区域,立足于实现古城保护3.0版本,启动“七个一”示范工程,修缮一批古大厝、特色建筑,“东亚之窗”、美食城等项目进展顺利。西街东段、中山中路实施分时段交通限行和精细化管理,开展“社区营造”试点。在“润物细无声”的微改造中,古大厝修旧如旧,古街巷活化保护,逐步成为留形、留人、留魂,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活样本”。海丝新城加快环湾向湾生长,人气、业态、服务加速集聚;绿化景观明显提升,精心打造山线水线绿道,织就美丽风景线,串起城市“慢生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环湾、向湾、同城发展步伐加快,环湾建成区面积达220平方公里。

  过去一年,古城新城最大的变化,是旧有旧的韵味,新有新的飞跃。古城新城齐头并进,说到底就是“老”有老的办法,“新”有新的办法。“古城双修”很接地气,现在走到西街,每个节假日都像“勤佛日”般人挤人,人们在这里感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历史,这是古城的魅力,也令游客十分感动。而新城别有洞天,无论充满现代气息的建筑群,还是配置日益齐全的公共文化设施,让人对未来产生更大的憧憬。 ——闽南文化研究学者、闽南语作家洪泓

   文化文脉传承深入人心

  以“古泉州(刺桐)史迹”申遗为契机,泉州大力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挖掘和整理。守护好古城、古镇、古村落,越来越成为全市上下共同的文化使命和行动自觉。

  去年,我在“古泉州(刺桐)史迹”申遗过程中,实际参与了翻译工作。我最大的感触是,如果说过去普通市民对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已有较强的自觉意识,那么申遗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把保护意识变成实际行动,积极参与宣传、自发守护遗产,这是对文化的传承,也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使命感。

  ——黎明职业大学海丝跨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王强

   民生惠民举措叠加推出

  坚持把七成以上的地方财力用于民生。完成33件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落实市委“四心”工程,实施教育、医疗、养老、基础设施等补短板项目132个。启动泉州“XIN”行动,聚焦安置房办证、中心城区防洪排涝等10个问题,从体制机制入手,突破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现有的建档立卡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实现按时退出。加快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空气、水质量保持优良水平。

  基础设施的建设、城市面貌的提升、百姓出行办事的便利等民生领域变化,在悄悄发生着。我生活、工作于中心城区,对于这些微小而确实的改变了然于心。更难能可贵的是,生活往好的方向发生变化,那些原生态的风貌也被细心地保存下来了。

  ——古城金鱼巷店铺的“85后”经营者林永松

   这一年,美好生活加速度

   贫有所依

   实现贫困线和低保线“两线合一”

  扶持30个市级扶贫重点乡镇、300个扶贫重点村发展,实现贫困线和低保线的“两线合一”。

  同时,不断创新帮扶机制,形成了社会扶贫“三百”工程、安溪乡镇扶贫开发协会全覆盖、南安光伏扶贫等典型做法。农村危房改造980户,造福工程搬迁1.1万人。

   病有所医

   建立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

  这一年,泉州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推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和院长年薪制,启动“名医带徒”工作。全市新增医疗机构床位2512张,建立了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

  加大妇幼医疗资源配置,服务“全面两孩”政策。新建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站135个,建设提升农村老年体育活动中心30个,市社会福利中心开工建设。全市新增养老床位1460张,享受政府购买信息化养老服务的人数超3万。城乡医疗、养老保险待遇水平稳步提升,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全面实施,同时建立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

   学有所教

   新增幼儿园中小学学位2万个

  全市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1万个、中小学学位1万个。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启动技能名师工作室建设,壮大“双师型”教师队伍,现代学徒制试点基本覆盖主要产业,建成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泉州)。

   文化保护

   申遗完成阶段性任务

  “古泉州(刺桐)史迹”被正式推荐为2018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泉州认真落实《泉州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条例》,全力推进“古泉州(刺桐)史迹”申遗,高标准实施16个申遗点文物本体修缮和周边环境整治,并完成国际专家现场考评阶段性任务。

  公共文化中心主体工程完工,市少儿图书馆正式开放,建成24小时街区自助图书馆46个、村(社区)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24个。

  (记者 蔡紫旻/文 李立兴 陈凌鹭 姜贝 曾剑峰/制图)

标签:泉州两会|GDP
稿源: 泉州晚报  编辑: 陈子汉陈子汉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