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闽南要闻 >>正文

补短板惠民生 泉州市实施九大城乡民生基础设施工程

www.ijjnews.com   泉州晚报  2017-12-24 10:02
  

  泉州市委、市政府近日出台《关于加快城乡民生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重点推进9大工程,确保到2020年,泉州市城乡民生基础设施主要指标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全市共安排362个项目,投资规模达1912.01亿元。

   交通畅通工程

   实现环湾“369”快速交通圈

  为缓解交通拥堵、停车难等问题,《意见》提出要完善中心城区跨组团快速联系通道,实现环湾“369”快速交通圈,即主城区内30分钟、中心城区内60分钟、城市规划区内90分钟通达。同时打通“断头路”,拓宽“瓶颈路”,畅通微循环。至2020年,城市建成区平均路网密度达到8公里/平方公里,力争全市新增公共停车泊位超1.5万个。

   水环境治理工程

   中心市区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

  《意见》提出,中心市区建成区要在2018年年底前完成黑臭水体清淤疏浚、河道清障、沿河主要排污口截污、生态补水工程,基本消除黑臭水体。中心市区建成区、县(市)城市建成区分别要在2019年年底前、2020年年底前基本完善污水管网,达到长治久清。

   供水安全工程

   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水源地保护方面,到2020年,县级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全部实现水质自动监测,所有县(市、区)实现双水源供水或建成应急备用水源。

  同时,通过老旧水厂改造提升、供水管网改造等,到2020年,全市供水水质合格率达到99.6%、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以上。

   防洪防涝工程

   基本消除易涝隐患点

  泉州市将构筑“上调下防,库堤结合,疏挡并重,滞泄并重”的江海防洪(潮)安全体系,到2020年,泉州市城区防洪标准达到50年—100年一遇,县级城区防洪标准达到20年—50年一遇。同时,建立城市排水防涝信息数据库,构建暴雨内涝监测体系。至2020年,中心城区内涝防治水平明显提高,基本消除易涝隐患点,做到中小雨不积水,大雨暴雨不发生严重内涝,特大暴雨城市运转基本正常。

   城乡洁净工程

   中心市区实现生活垃圾“干湿分离”

  加快餐厨垃圾处理厂建设步伐,到2019年中心市区建成餐厨垃圾处理厂,到2020年,各县(市、区)建成餐厨垃圾处理站。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干湿”分类试点,到2020年,乡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中心市区2017—2018年实现垃圾分类“大分流”,将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园林垃圾、大件垃圾、非工业源有害垃圾等分别处理;2019年实现生活垃圾“干湿分离”,2020年实现“小分类”和资源循环利用。

  城乡公厕建设将有大提升。全面实行公厕专人管理、免费开放,到2020年,新增改造城乡公厕740座,基本实现城区(含乡镇所在地)每万人有3—4座公厕,步行15分钟左右有1座公厕,乡村每个村庄有1—2个水冲式公厕。

   管网建设工程

   加快老旧小区光纤改造

  加快建设宽带基础设施,加快老旧小区光纤改造,推进城市通信缆线下地,2018年前,基本建成连续全覆盖4G网络。到2018年,实现海岛行政村全部通达20M以上高速网络。到2020年,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83%,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达到90%。

   景观提升工程

   基本完成老旧小区整治

  开展“生态修复、城市修补”,重点做好泉州古城6.41平方公里区域的“城市双修”工作,同步推进海丝新城及其周边协调区域开展整治水体流域、修复城市山体、完善绿地系统等。

  老旧小区改造方面,坚持“先地下后地上、先功能后景观”原则,重点改造雨水、污水、燃气、电力、通信等地下管线,支持符合条件的老旧小区既有建筑加装电梯。到2020年年底,基本完成老旧小区整治。

   配套服务工程

   建设一批城市“百姓书房”

  推进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和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建设一批城市“百姓书房”,加强中小型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同时,加快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确保特殊群体安全、便捷地使用。

  物流设施建设方面,鼓励建设集配送、零售和便民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城乡商贸物流配送终端设施,灵活利用社区便利店、超市等作为配送代理点。

   智慧城市工程

   加快推进数字城管平台建设

  加快实施“互联网+”市政基础设施计划,建设低成本、广覆盖、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数字城管平台建设,到2020年,所有县(市、区)建成数字城管系统平台。建设综合性城市运行管理数据库,实现多资源信息整合和共享。

  (记者 谢曦)

标签:民生基础设施
稿源: 泉州晚报  编辑: 陈子汉陈子汉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508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