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见证泉州市区公厕历史变迁
露天旱厕-->三化厕-->环保公厕
从土木结构、石板结构旱厕到砖混和石结构公厕,再到现代化的环保公厕、可移动公厕;从手工冲洗到水冲式冲洗,再到抽水马桶……近日市环卫处展出了“泉州环卫大事记”,4个展柜中有一个是关于中心市区公厕的,一张张老照片,见证了中心市区公厕的历史变迁。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丝钉厂边公厕
上世纪七十年代改建后的丝钉厂边公厕
外观 昔日简陋土房 变身闽南风格建筑
在市环卫处,记者见到了这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和七八十年代的公厕老照片,有些照片中的公厕已经不存在了,有些则几经改造目前还在使用。这些照片上的公厕与现在的公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中可以看出时代的变迁。
在一张拍摄于上世纪60年代的丝钉厂公厕老照片上,公厕门是用一排石板围成的,屋顶则用瓦片和木头做成,有些瓦片已经脱落,裸露出木头来。而拍摄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丝钉厂新建公厕照片中,公厕外观明显改善,外围是水泥墙,墙体还嵌了石棉瓦。如今的丝钉厂公厕还在,整个外墙由白条砖铺就,屋顶则铺着闽南特色的红砖,公厕前还设有洗手台、化妆镜,标志牌醒目而规范。
据了解,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心市区公厕多为碉堡式石板结构,也有土木结构的,设备简陋,没有清扫保洁。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新建和翻建的公厕多为砖混和石结构,外墙洗刷,地面、隔板和蹲位都采用水磨石,小便槽和部分内墙裙贴白瓷砖,增加排气筒和排气窗,扩大粪坑容量,部分新建公厕安装了自来水,卫生环境有了很大改善。
如今中心市区很多公厕都是闽南建筑风格,屋顶铺着红色琉璃瓦,不少公厕注重绿化和美化,成为城市里一道风景线。除此之外,还有不少现代化环保可移动公厕。
如今的丝钉厂公厕,位于海滨派出所边。
数量 从57座到494座 市区公厕迅速增多
记者在市环卫处1986年9月编写的《泉州市城市基础设施调查》中了解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心市区仅有57座公厕,270多个蹲位。据介绍,当时市区粪坑林立,又是露天设置,臭气冲天,环境卫生状况极差。
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为适应城市的发展,市区陆续新建和翻建一批公厕和储粪池、居民倒粪点等公共卫生设施,新建和改建的52座公厕,标准较之前有了提高,储粪池容量可容纳市区10天左右粪便量;居民倒粪点都是新建的,基本上都贴白瓷砖,减少群众乱倒粪便的现象。1984年公厕总数量达到79座,蹲位1006个;1986年公厕数量达到83座,蹲位1169个,倒粪点50个,储粪池2个。
记者了解到,截至今年5月份,中心市区共有494座公厕,按市区人口计算,每万人有4.1座公厕,基本达到省政府要求的“城区每万人有3—4座公厕,所有城市、县城步行10—15分钟就能找到一座简易厕所、步行25分钟就能找到一座标准公厕”的标准。
上世纪80年代的园林式公厕——工人文化宫公厕
积肥 曾是“畅销货” 农民半夜进城偷粪便
记者注意到,有几张老照片中的公厕为双层结构,其中海关口公厕二楼为住房。市环卫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是为了解决职工的住房问题,也为了方便管理人员管理而设立的宿舍。而建于1983年的新华西路公厕,则因为当时该地段工厂多,因地制宜建了这座楼房式公厕。
上世纪80年代,老林是市环卫处抽粪车的一名司机。他清楚记得,当时不少是露天旱厕,没有水清洗厕所,要么去沟里挑水,要么去井里挑水;后来才慢慢变成了水冲式,再到抽水马桶。
市环卫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自新中国成立初期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粪便是农村的主要肥源,大量销往农村,属于“畅销货”,因此时常有农民下半夜进城偷公厕粪便。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农民大量使用化肥,粪便需求量急剧下降,成为“滞销货”,大量粪便由储粪池贮藏,碰到雨季或销售淡季,大量粪便倾于江河,或置于原来作为垃圾转运场的空地上,臭气熏天,严重污染水源和环境。上世纪八十年代,市区开始分批进行旱厕改造,改为三化厕。“将来会通过环保科技对公厕的粪便进行处理。”
(记者 吴志明 通讯员 黄强 文/图)
- 厦门厕纸供应难在哪?相关单位:支出大且民众素质待考验2017/12/08
- 泉州“厕所革命”:分批改造 手机上就近找公厕2017/12/08
- 厦门多数公厕没有配备厕纸 公厕配备厕纸呼声渐高2017/12/07
- 晋江持续推进“厕所革命”至2020年全面消除旱厕2017/11/30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