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名片亮相 晋江文化与产业融合的这些年
文化,是镌刻在晋江这座城市的历史基因。而文化与产业的结合,则激发了这座城市的无穷活力。从蜚声中外的制造名城,到一年一度的文化盛宴,在晋江市委、市政府多年的培育下,文化创意产业之于晋江,已成为一张不可或缺的产业名片。
2012年,晋江市委、市政府做出了重点扶持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布局。从当年开始,晋江便从资金和政策上对文化产业进行积极扶持,并于2015年4月,分别由晋江市文改办、旅游局牵头整合出台《关于促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促进旅游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两份政策文件,两年兑现政策资金近3000万元,有效扶持培育了一批重点文化企业、项目。
2017年,晋江市政府统一安排,对上述政策文件进行重新修订,《关于促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新增6条补充条款。其中,对经批准引进大型知名实体书店,最高可补贴200万元,进一步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
正是在这样“保姆式”的产业扶持下,晋江一大批特色的文创园区孕育而生。
晋江现有洪山文创园、三创园、五店市和包装印刷基地等4个政府主导的市级文创园区,以及婴童文创园、海明文化城等2个民营文创园区,还有11个众创空间,初步形成“三园一基地多节点”的文创产业发展格局。
其中,洪山文创园聚焦“工业设计”“文创研发”“互联网+”和“众创空间”,先后打造了晋江国际工业设计园、尚之坊文创园、晋江跨境电商洪山园、海峡青年创客坊、粉丝经济文化基地等一批“园中园”,累计引进和签约企业243家,聚集各类人才超2300名,并相继获评各种省级荣誉称号,并于今年获评省级文化产业重点园区。
2017年前三季度,晋江国际工业设计园实现设计外包收入1.2亿元,同比增长超40%,成为晋江重要的设计外包服务基地。此外,建立并滚动更新文化产业项目库,截至目前入库项目78个,总投资约300亿元,为晋江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文化园区之于晋江文创,犹如一个个平台,为制造输送创意,为人才“筑巢引凤”。
截至目前,先后举办四届的海峡杯工业设计大赛,为晋江文创与产业的融合交出了一张满意的答卷。本届大赛累计收到参赛作品9375件,参赛区域更趋广泛性和国际化,参赛对象更加专业化,作品实现量、质双提升。
与此同时,一年一度的“暑期大学生工业设计坊”通过入企业做创意的方式,为传统制造注入青春创意。晋江鞋服、玩具、文具、伞等多个主流行业在收获创意作品的同时,更招揽了优质人才。晋江力利玩具借此活动找到了拓展品类的方向;纸匠在原有纸玩的基础上延展了多个DIY产品线;雨中鸟开发了多功能伞;琪尔特找到了运动跑鞋的智能新方向……
从个位数企业参与到报名的企业爆棚,由文创所带来的“1+N”的产业效应,让更多制造型企业从懵懂到蠢蠢欲动,他们深知,未来的产业要走下去,唯有创新与创意。
可以说,文化不仅为晋江产业注入了创新的源泉,更让晋江企业拥有了产业的高度和视野。于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设计创业人才的孵化和培养。
如今,晋江成为韩国、中国台湾工业设计人才创业宝地;泉州市区、厦门、漳州等地的创业设计人才逐渐涌入晋江。
伴随着寒冷的冬日,深夜的晋江国际工业设计园里依然灯火通明。从广东来的“新晋江人”李仲林还在加班,依托晋江庞大的食品产业,专门为这些传统企业提供设计和包装服务。李仲林说,当前食品产业竞争激烈,企业更需要拼创意、拼款式。虽不是晋江人,但他早已拥有了晋江人爱拼敢赢的斗志。
一街之隔的海峡青年创客坊里,从瑞士回来的李靖也在忙碌。从一个人到十几个人的团队,李靖所在公司的项目今年可谓风光无限,不仅获奖无数,还顺利拿到了风投。他说,与泉州市区的安逸相比,晋江更适合年轻人创业。
时间飞逝,政策在不断优化、园区在不断壮大、文创企业在不断发展、创意创新的人才也在不断增多。在2017年晋江文化产业周里,晋江将从“设计精品展”“设计与制造精准对接”“2017年文化产业新星人才评选十强选手作品展示”“小米设计生态链走进晋江”等多个主题活动,为广大市民和未来要来晋江的人才展示晋江文化与产业融合的这些年。
(记者_蔡明宣)
- 晋江市文化产业周将于12月8日举行 文化已成品质晋江城市化的标配之一2017/12/06
- 晋江“家门口的文博会”6天抢券狂欢 30万文化惠民电子券等你来抢2017/12/05
- 打造“家门口的文博会” 2017年晋江市文化产业周12月8日启动2017/12/04
- 洪山文创园亮相厦门文博会2017/11/06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