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文体娱乐 >>正文

修身和自卫兼备,中国武术在世界范围受热捧

www.ijjnews.com   新华社  2017-11-12 13:20
  
   但随着武术文化的传播和中国影响力的上升,今天人们喜欢武术不仅仅是心血来潮,更因为武术本身的强身和修身属性。 

  “美国队,加油!美国队,加油……”在中国武术圣地峨眉山脚下,上百名年轻的美国武术爱好者用标准的中文呐喊助威。得克萨斯州少年乔治·温斯坦走向评委,一身湛蓝僧袍、绑腿、黑胶鞋,腰带上绣着“少林功夫”,拳起拳落、威风凛凛。

  这是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支美国武术代表队,从7岁到65岁共316人。11月9日至11日,他们和来自57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名武术爱好者齐聚中国西南的四川省,在第七届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上展示了令人目眩的中国武术。他们的规模和水平显示,中国武术近些年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正在快速增长。

  “最近十几年,学习中国武术的美国人越来越多。这次报名参赛的有两三千人,水平比往年明显提高。”美国队教练、美国少林寺文化中心执行主任延然说。从2007年至今,这位前少林寺武僧团教练已在美国开办了四家教授少林功夫的文化中心,还把少林功夫课程引入了斯坦福大学。

  “在南非,过去四年里人们对中国武术的态度发生了很大变化。2016年,中国武术练习者的人数达到了两万多人,是四年前的数倍。在这几年里,中国武术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跆拳道、柔术、空手道等其他类别。”南非武术代表团团长、非洲武术联盟副主席西蒙·桌根斯·莱姆普来彻特说。

  仅在巴西圣保罗州,就有两百多家武馆开设了教授中国武术的课程,包括太极拳、螳螂拳、鹰爪拳、北少林拳、散打等等。巴西武术总会估计,该国武术练习者达到了22万人。

  “中国武术能帮你更好地连接身体和心灵,帮助你控制意念和注意力。它可以用于自卫,可以攻击,也有益身心。”美国队团长贾斯汀·埃格特说。

  中国武术横跨数千年。它是各类格斗技术的总称,按照是否使用武器可分为两类:一种锻炼身体各部位以攻击和防守,另一种则使用刀、枪、棍、剑等冷兵器。除了军事用途,中国武术在发展过程中还逐渐融入了哲学、中医、伦理学等内容。

  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的功夫电影在上个世纪下半叶风靡一时,让世界知道了中国武术。但随着武术文化的传播和中国影响力的上升,今天人们喜欢武术不仅仅是心血来潮,更因为武术本身的强身和修身属性。

  “武术本身有保健的功能,就像瑜伽一样。另外,在南非并不总是很安全,人们希望学武来保护自己。”莱姆普来彻特说。

  莱姆普来彻特学会了陈氏太极拳、少林功夫和散打,还曾荣获一项世界级散打赛事的金牌。回顾二十年的习武体会,他说:“我从15岁时开始习武。当时的想法是学了武术就不会被别人欺负。但是学的过程中,我慢慢体会到,武术更多的是一种文化,而不是打斗。武术的本质,是找到一种应对冲突、而不必诉诸武力的方法。”

  在阿富汗,20岁的女孩西玛·阿兹米正在通过武术改变性别偏见。据外媒报道,在喀布尔西郊,她向十几名同龄人传授中国武术,开了女性在本地学习中国武术的先例。她希望有一天能带领她们踏入国际赛场、为祖国赢得奖牌。

  不过,在贾斯汀·埃格特看来,中国武术能否近一步扩大影响,还取决于能否真正重视实战功能。

  “包括中国武术在内,2000年初的时候武术曾在美国遇冷。那时人们发现武术在赛场上表现不佳,于是转向更偏重实战的综合格斗(MMA)。直到现在,在美国武术爱好者还是以华人为主。”他说。

  埃格特说,一些业内人士固步自封,把学习其他门派当成是丢面子的事情,这阻碍了中国武术在实战方面的完善和提升。在培训过程中,人们往往强调套路而疏于实战和对练。

  他建议,在培训过程中强化对练和实战的比重,鼓励门派之间、乃至向中国武术以外的同行学习、切磋。

  “我个人反对用武术来欺凌别人,或者蓄意造成破坏和伤害,但没有实践的考验就不知道中国武术究竟有多厉害。家长希望孩子自信、健康,希望他们敢于搏斗。如果有一个练中国武术的人能在格斗场上成功,就会有更多人加入进来。”埃格特说。

(记者 王迪)

标签:武术|少林功夫
稿源: 新华社  编辑: 谢希源谢希源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