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闽南要闻 >>正文

永春老人执教40余年 如今92岁高龄仍活跃在教坛

www.ijjnews.com   泉州晚报  2017-10-27 11:11
  

  春风化雨育桃李 薪火相传谱新章

  林清和与时俱进,学会了用电脑学习和创作

  在永春县教育界,林清和老人名气很大:他自1946年起进入永春县第三中学担任语文教师,执教40余年,桃李满天下。在生活上,他对学生无微不至地关怀;在教学上,他以学生为本,潜心研究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出版多本教学专著,有上千篇文章、对联、诗词在各级报刊发表。如今,老人已年过九旬,仍坚持活跃在教坛,继续发光发热。

  爱岗敬业 创新教学方法获佳绩

  近日,记者来到林清和家中时,他正伏案创作诗歌。92岁高龄的林老,除了听力有些下降,仍然行动自如、思维清晰。

  1926年,林清和出生在永春。他自小就十分好学,喜欢看书写文章,十四五岁的时候,就经常在刊物上发表文章。初中毕业时,由于身体不好,他没能去考高中,只好到当地的小学担任教师。在那期间,他仍然坚持创作,不断发表作品。“没想到,一个学期后,永春培元中学校长王庆元通知我可以免试就读高中。”老人回忆,在校期间,他几乎每学期都名列前茅。1946年,他大学毕业时,毓斌中学(现永春三中)刚成立不久,他因为表现突出,被派去任教。

  这一上讲台就是40余载。40多年里,他潜心钻研、因材施教,以学生为本,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为家乡培育了一批又一批人才。他说:“不同的教学手段,能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为了让学生们轻松记忆古诗词,他提出为古诗词谱曲,并自己编曲,然后师生同唱,教学方法生动有趣,还便于理解和记忆。

  林老向记者展示了他编纂的《青禾选集》,挑出其中的游艺卷,里面收录了他为《雨霖铃》《水调歌头》《声声慢》等多首旧诗词谱的曲子。

  在他的推动下,永春三中成绩节节攀升。1959年,永春三中因高考和中考成绩跃居全县第一,被评为县标兵校;校语文教研组因语文科高考和中考成绩跃居全县第一,被评为县标兵组。

  身体力行 子孙后辈13人从教

  林老不仅在教学上倾尽心血,对于学生的生活也十分关心。刚毕业时,他曾在厦门教过书,结识了一名美国教师,两人甚是投缘。美国教师在离开中国前,赠送给他一件从美国带来的毛衣。“那时候毛衣很稀少,父亲将毛衣带回来时,我们家五兄妹既好奇又欢喜,但父亲不让我们碰,他自己也不舍得穿,给收了起来。”林清和的大儿子林崇真回忆道。

  后来,林清和的一名学生考上了大学。他知道这名学生家境贫寒,生怕他一人在外读书容易感冒着凉,就将珍藏的毛衣取出来,赠送给了这名学生。“后来他毕业后,又将毛衣还给我,说他如今可以自己买毛衣了,我特别高兴。”回忆起这些点滴,老人历历在目。

  “曾经有一位女学生,家人因为经济条件不想让她继续读书,我就到学生家里去进行劝说。”林老说,那是一个很有天赋和前途的女孩子,不读书太可惜了。他主动提出要帮助女孩解决经济问题,最终说服女孩的家人同意让她继续学习,“后来她读了医科大学,也有了出息。”

  “爱学生,才能教学生成才。”林老树人育德的风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后人,其子孙后辈有13人从教,是名副其实的教育世家。

  发挥余热 义务为学校创作

  如今,即便年事已高,林老仍然活跃在教坛,积极参加各种研讨会。“如今学校教学都以普通话为主,但我认为闽南语是绝不能丢的。”林老语重心长地说。几十年的教学经验,让他对闽南语的独特魅力和重要性有更深的见解。因此,他对于闽南语文化的推广也倾注了不少心血,经常参加闽南语方言研讨会,并且开过闽南方言讲座。不少学校邀请他谱写闽南语歌曲,他都欣然应邀创作,并乐在其中。

  老人对创作的热爱,也从年少时坚持至今。“他现在很少用笔写字,都是用电脑创作。”见记者十分惊讶,林崇真笑着解释说,父亲退休后,没有停止过学习,而且与时俱进,学用电脑、学打字,“他现在都习惯用邮箱收发邮件,打字还能盲打,可厉害了。”

  “活到老,就要学到老。如今还有学生或者老师会来请教我学业以及教书方面的问题,我如果不学习,怎么教他们呢?”林老说。

  声音

  一片丹心在育人

  ·永春县委文明办主任康文德·

  林清和老先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始终以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师德高尚,对本职工作精益求精,勇于开拓创新;在4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兢兢业业,不计名利,甘洒热血献春秋,培育了众多人才;退休后依然热衷于公益创作,回馈奉献社会,更是难能可贵。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可以说,多年执教生涯的蜡烛精神已经融入了这位耄耋老者的血液,而他对于公益事业的热心,更体现了一位老教师树人育德、宅心仁厚的大德风范。

  (记者 谢宜萱 通讯员 梁伟生 施红光 文/图)

标签:重阳节|教师|老教师
稿源: 泉州晚报  编辑: 陈子汉陈子汉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508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