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让群众更有获得感
假如你初次到泉州,与古码头、古塔相逢于山海之间,定会折服于千年古港留下的多元历史遗存;假如你初识闽南文化,到各大剧场听一曲“千年雅乐”南音,赏一出“古南戏活化石”梨园戏,定会迷醉于代代相承的活态传统文化。
就算你生于斯长于斯,看到儿时走过的老街,住过的古厝,去过的老剧院焕发新生机,新的文化场馆、功能性设施拔地而起,定会为城市强有力的文化脉搏而骄傲。
丰盛的精神食粮,多彩的艺术盛宴,不胜枚举的文化细节,如涓流汇成大海,携着泉州深厚的文化底蕴,蓬勃的人文气息,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被形象称作“四朵花瓣”的泉州市公共文化中心项目四大建筑均已封顶(陈起拓 摄)
一批新项目布局古城新区
一系列重大文化功能性设施拔地而起,历史文脉得到延续,文化氛围日渐浓厚,城市与人的文化互动愈加多元。
历史文化滋养着现代建筑。2015年建成开放的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公园·亚洲园,被打造成承载丝绸之路精神的文化艺术博物馆。作为亚洲唯一一个以“海丝”为主题的艺术公园,这里以公共艺术的形式,打造海丝文化的交流平台,集中展示海丝沿线国家的文化精华和文明标志,表现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建丝绸之路的盛况。
文化提升改变生活方式。暑假里,今年开馆的泉州市图书馆少儿分馆涌入不少小读者。为孩子建设的图书馆,一切也从孩子的角度规划:丰富的馆藏书籍并不简单堆叠,而是将低幼绘本区和少儿图书区分开;符合孩子年龄需求的多媒体体验、动漫视频演播等形式拓展阅读的外延,增进亲子交流……同为2016年为民办实事项目,去年相继投用的11座24小时街区借阅机,让人们走在街头巷尾,享受24小时自助借阅的便捷。
在东海新区,被形象称作“四朵花瓣”的泉州市公共文化中心项目,包含泉州科技与规划馆、泉州东海工人文化宫、泉州图书馆(新址)、泉州大剧院四大建筑,目前均已封顶。这不仅是泉州历年来投资体量最大的公共文化设施,也承载着人们对城市文化新地标的殷殷期盼。
日新月异的空间格局,助推着城市文化氛围的日渐浓厚。“十二五”期间,泉州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全市公共文化设施总面积688989平方米。“十三五”期间,加快泉州市公共文化中心、泉州市美术馆、泉州市非遗馆建设,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等全部达标,所有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达标,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规划的题中之意。
每年文艺精品公益演出逾千场
衡量一座城市文化发展的标杆,归根到底是人们的文化获得感。
文化观照人们的生活、命运和情感。作为中国南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泉州被称作“戏窝子”。去年10月,泉州举办中外戏剧展演。昆曲、川剧、婺剧、莆仙戏等国内优秀剧种,以及多个国家和地区极具异域风情的戏曲艺术登台交流,掀起一阵阵观戏热潮。持续性的惠民演出培育壮大了市场,火爆的观戏人潮是对倡导者最好的回报。
2015年投入使用的泉州木偶剧院,正式开放后迅速成为泉州公益惠民演出的重要平台,几乎周周有好戏上演。去年7月起,老城区泉州嘉礼馆开始进行公益性惠民演出,每周二、四、六、日共计四天的下午4时至5时对外开放,免费向广大市民和海内外游客展示泉州木偶艺术的魅力。每年夏季常态化开展的“威远楼之夏”、“府文庙之夏”等文化活动品牌,把文化大舞台延伸到更广泛的群众中去,人人都有挥洒才情的机会。
“戏窝子”的长足发展,需要“钱袋子”支撑。作为福建省经济总量最大、市场经济最活跃、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泉州GDP连续18年领跑全省。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发达的民营经济,为城市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经济和社会基础,也令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供给能力大大提高。2016年,市财政局与市文广新局联合出台《泉州市级地方戏曲保护与传承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这是泉州首次以专项资金的形式支持“戏窝子”发展,扶持和促进地方戏曲保护、传承与发展。
“万千百十”文化惠民工程是泉州的首创。“万千百十”指的是每年送万场戏、千场文艺培训辅导、百场展览、十个流动图书点下乡。其中,“送戏”是指坚持送戏下乡正常化,组织全市一百多家国办、民营文艺表演团体下乡演出。“文艺培训辅导”是指向社会聘请有文艺专长的文艺工作者、教师、机关干部、退休干部职工等为基层文艺辅导员,指导群众文化活动。“送展览”是指精心组织一批本土历史文化和艺术展览。“送书”是指由市、县两级安排一定财政专项资金,图书馆每年定期集中组织一批农村适用、农民喜爱的图书,巡回配送到图书存量少的县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再由文化站定期将图书送至村文化活动室,方便群众就近读书。
“府文庙之夏”等文化活动品牌,把文化大舞台延伸到更广泛的群众中去。(胡彦明 摄)
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腹有诗书气自华,人与城市皆如此。更多的文化发展成果,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陆续推出,与市民共享。
位于泉州迎宾馆和梨园古典剧院的两处“百姓书房”,于近日面世。这也是继24小时街区借阅机、图书馆少儿分馆之后,另一股在泉州悄然弥漫开来的书香气息。今年,泉州将在全市范围内建成一批“百姓书房”,旨在向人们提供“15分钟阅读圈”。“百姓书房”采取集阅览、借阅、休闲于一体的自助服务模式,将为每一位爱书人点亮一盏阅读的灯,也将成为泉州又一个文化标识。而提倡读者参与图书馆购书的“点读平台”,也将在今年启动。
为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今年,泉州将通过采取政府购买、项目补贴、定向资助等方式,着力推动全市各文艺院团演出、制作、剧场管理等实现提升,全面铺开国有文艺院团文艺精品公益性演出,力争全年演出任务保持在1000场以上。统计显示,2013年至2016年,全市省市级公益性演出近3000场次,深受广大市民和海内外游客欢迎。
“十三五”期间,泉州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领域,仍有大动作。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在全国具有良好示范意义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和精准化。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持续创新,逐步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格局,整体水平达到全国地级市前列。
(记者 蔡紫旻)
- 民生补短板 城市提品质 增强获得感2017/08/05
- 《将改革进行到底》第十集《人民的获得感》2017/07/27
- 《将改革进行到底》 第十集《人民的获得感》26日晚播出2017/07/25
- 福建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满周年:“改”出获得感2017/05/09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