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福建新闻 >>正文

福建商事制度改革:闽企将实现“一照一码”走天下

www.ijjnews.com   福建日报  2017-08-14 11:38
  

  作为全国首张“一照一码”营业执照的发源地,福建的商事制度改革又迈出一大步——“十八证合一”即将落地。

  何为“十八证合一”?福建省工商局有关人士表示,就是在全面实施企业“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和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的基础上,将涉及企业登记、备案等有关事项和各类证照进一步整合到营业执照上。

  在10月1日前完成这项改革后,福建企业将真正实现“一照一码”走天下。

  新福建,首要之义便是机制活。而简政放权,就是以搞活机制为抓手。省委书记尤权强调,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提高效率,为企业打造公平高效、充满活力的市场环境。

  从全国率先树立“一照一码”改革样本,首创投资体制改革“四个一”模式,到推进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改革试点,建成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再到“证照分离”和如今的“十八证合一”,以简政放权为核心的一项项创新举措背后,是各级政府办事效率的大幅提升。

  大道至简,有权不任性。致力于将该减的权力减干净,该放的权力放彻底,这些年,八闽上下劲刮简政放权“风暴”。

  早在2014年8月,福建省就全面启动省级政府部门权力清单清理,截至去年底,省政府49个部门减少省级行政权力和公共服务事项4300余项;省级仅保留行政许可事项303项,不再保留省级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福建省成为全国保留省级行政许可事项最少的省份。

  清权不留余地,放权也果断坚决!福州新区获得121项省级经济管理权限,确保“区内事区内办结”;253项省级行政许可事项下放到福建自贸试验区,“办事不出区”基本实现……各重点区域发展就此“轻装上阵”。

  与此同时,福建省还在漳州、龙岩等12个城市试行“多规合一”“多图一审”“多评一表”改革,确保规划不“打架”、群众少“受伤”。

  深化简政放权、优化服务的同时,福建省还创新地列出首批“一趟不用跑、最多跑一趟”办事项目清单,前者3304项,后者19988项。

  “一趟不用跑”,是指可以全流程网上办理事项。“最多跑一趟”,是指需要到一次窗口申请或取件。今年3月,福建省各级各部门全面梳理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除涉及复杂事项、安全生产、食药安全监督、环境保护等内容的重大事项,其他都必须列入该清单。

  放下来,也要管得住。福建省积极推进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新型监管体系建设,实现市场主体基本信息实时更新、同步公示。目前,3081个部门5600多万条涉企信息被“晒”在阳光下。去年,全省共有12.37万户企业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提高了事中事后监管的针对性,保障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过去三年,福建省每年分别新增企业11.9万户、15.6万户和18.7万户,改革红利在市场端凸显。

  福建自贸试验区作为机制创新的“试验田”、经济体制改革的“练兵场”,如今已成为福建最具活力的区域。

  日前,由国务院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编撰形成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新一批“最佳实践案例”出炉,福建自贸试验区提供的关检“一站式”查验平台+监管互认入选。

  该创新举措由海关与检验检疫部门强化协作,实现作业空间合并、作业时间一致、作业系统并行,场所设施、查验设备等资源共享,有效提升通关速度,降低企业成本。

  福建自贸试验区挂牌两年多来,以问题和企业需求为导向,积极对标国际先进投资贸易规则,截至今年6月底,累计推出实施创新举措11批285项,其中全国首创103项,对台先行先试63项。

  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整合国际贸易所涉及的海关、检验检疫、海事等30个部门的业务,让进出口货物的申报效率提升50%以上,出口货物通关时间由4个小时减至5分钟;福州片区首创“整车进口一体化快速通关模式”“采信第三方检验结果”等监管新模式,整车通关放行时间由6天缩短到1天;厦门借助海关“修理物品+保税仓库”的模式,维修用的零部件免征进口环节税,助力飞机维修业务越做越大……

  机制活,气象万千。机制活,满盘皆活。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福建自贸试验区内新增企业12575户、注册资本2600亿元;新增外资企业463户、合同外资38.6亿美元。更重要的是,入驻自贸试验区企业的运营率、纳税率也不断提升,进出口额大幅增长。1月-6月,福建自贸试验区国地税收入89.9亿元,同比增长近一倍;企业进出口总额948.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1.9%,拉动全省进出口增长5.5个百分点。

标签:一照一码
稿源: 福建日报  编辑: 陈子汉陈子汉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508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