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闽南要闻 >>正文

义工林志伟:从“学雷锋”开始 投身公益事业

www.ijjnews.com   泉州网  2017-03-05 13:08
  

  泉州圆梦义工服务中心林志伟曾入选“中国好人榜”——

  从“学雷锋”开始投身公益事业

  3日上午,林志伟和丰泽区泉秀街道灯星社区的工作人员、义工,马不停蹄地走访慰问了灯星社区3户困难流动人口和孤寡老人。

  林志伟是德化人,从2011年涉足志愿服务,到2013年创办圆:梦义工服务中心,再到带领团队推广多项特色志愿、公益服务项目,他在志愿服务、慈善公益的道路上,再也没有停止脚步。□记者廖培煌文/图

  林志伟(右一)和其他志愿者研究手绘海丝景点洛阳桥

  “学雷锋”志愿者从助人中收获愉悦

  林志伟的人生轨迹很简单,1982年出生在德化县国宝乡一个农民家庭,2004年退伍后就一直在泉州工作。2011年,身为党员的林志伟加入志愿服务队伍。“起初利用节假日、‘学雷锋日’,到福利院、贫困家庭走访慰问,开展志愿活动。”他说,接触到志愿服务后,发现社会上有许多需要物质、精神帮助的人,这让他感触颇多。

  从大山里走出来的林志伟,深知山里的孩子求学不易。他产生成立公益机构的想法,“圆梦,帮助山区学校、孩子实现顺利读书的梦想。”

  2013年成立圆梦义工服务中心,林志伟将助学列为第一个公益方向。为了寻找长期资助、帮扶对象,林志伟和他的伙伴数十次前往德化的雷峰、南埕及永春的达埔、吾峰等10多个乡镇走访,最终确定了23名品学兼优、家庭贫困的学子。

  他在走访中发现,这些贫困家庭的孩子缺的不仅仅是衣服和书包,还需要爱和陪伴。2013年,林志伟和义工组织山区的孩子到泉州游玩,在开元寺偶遇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于丹盛赞这一志愿活动有意义,并与义工和孩子们合影留念。从孩子们绽放得无比绚烂的笑容中,林志伟感到了愉悦和幸福,也因此获得了更多向前的动力。

  创新志愿者走出特色公益路

  泉州圆梦义工服务中心成立至今,已持续帮扶100多名山区贫困学子。在助孤助贫上,举行了500多场次的走访慰问活动,慰问困难群众上千人次。

  圆梦义工服务中心还在不断拓展志愿、公益项目。林志伟通过走访了解到,困难群体中不乏一些失独家庭,便着手对其中的8个家庭提供心理干预和帮助服务,让他们获得更多的温暖。另外,还对失足青少年进行心理疏导,目前已介入帮助的青少年有50多人。

  2013年10月,林志伟和他的伙伴启动“手绘泉州海丝遗迹”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公益项目,来自高校、企业的志愿者,利用业余时间,耗费大半年时间,完成了洛阳桥及周边景点的绘制工作。因为这个志愿服务较为新颖独特,当年被推荐进入第二届全国优秀志愿服务项目评选。

  泉州的公益组织众多,一些志愿服务、慈善公益的资源有时会“撞车”,会“争抢”或重复服务一个对象。另一方面,还有更多的服务对象不被知晓和关注。林志伟开始思考:如何才能将这些公益组织的社会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以发挥最大的作用?

  出于这个初衷,林志伟和圆梦义工服务中心走出了一条为公益组织服务的特色公益道路。2015年12月,圆梦义工服务中心举办泉州市志愿者骨干培训班,省内30多个公益慈慈、志愿者组织前来参加。今年2月,圆梦义工服务中心组织“泉州圆梦公益讲师训练营”,分享公益培训技巧,带动更多人参与志愿服务、公益慈善,获得各方面好评。

  林志伟与留守儿童在一起

  平凡志愿者愿深耕泉州公益事业

  2014年,国家相关部门在对《慈善法》立法进行全国范围内的意见征求时,林志伟有幸获邀前往北京参加座谈会。他从《慈善法》草案中敏锐地领悟到,今后公益机构的资金来源、捐款等将更加规范。从那时起,林志伟便一直在考虑圆梦义工服务中心今后的方向,“要走得远,我们的公益机构就得有源源不断的‘血液’。”为了“造血”,圆梦义工服务中心2016年在永春县城开设了两家“圆梦公益慈善超市”。一方面,利用公益慈善超市实现“造血”盈利,所得的稳定收入悉数用以公益;另一方面,可以宣扬公益慈善理念,吸引更多人加入。圆梦义工服务中心开设慈善公益超市,在全省属首创,获得了中央、省市媒体的关注,上级部门也肯定了这种做法。

  从业余时间“学雷锋”做志愿者,到创办圆梦义工服务中心,带领500多名义工,林志伟的社会服务面越来越广,志愿、公益项目越做越多,越做越精,林志伟的公益之路也越走越宽。

  2015年3月,林志伟入选“中国好人榜”助人为乐类候选人,他的事迹也打动了许许多多的人。“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在林志伟看来,这份荣誉属于整个团队,他只是一个平凡的志愿者,一个愿深耕泉州公益事业的公益人。

标签:义工|学雷锋|公益事业
稿源: 泉州网  编辑: 陈汝羚陈汝羚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