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闽南要闻 >>正文

人民日报头版:泉州创新驱动挑大梁 稳中求进 爱拼会赢

www.ijjnews.com   人民日报  2017-02-13 09:49
  

  相关新闻

  泉州咬定转型再出发

  (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新理念引领新发展)

  2011年,李树明初来龙门任镇长,有点蒙“之前来的话是个好地方。”泉州市安溪县龙门镇盛产石材,遍地石材厂,税收能过亿,但同时,青山斑驳、溪水成浊,民怨累累。2010年,安溪县委、县政府下决心关闭了全县石材产业。“幸亏当年提早释放了阵痛,要不哪来今天的轻装上阵。”如今已是镇党委书记的李树明说。

  舍有为无,由无变有,攀高促转型

  关闭100多家石材厂、腾出3000多亩地,可就是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发展?拥有118万人口、曾是全省最大贫困县的安溪,迈出转型第一步便面临着困惑。

  阵痛会带来失落,但更能激发动力。“我们选择了后者。”安溪县委书记高向荣说。

  在90%的投资要由自身承担的条件下,2010年底,安溪“抢”来了国家大数据中心项目。该项目光电力保障就投资3个多亿,安溪分别从漳州、厦门各引一条20万千伏的专用线,还有一套柴电系统。2016年投产运行的数据机柜达到4600台,今年要达到8000台,2020年将达到2万台。大数据中心,开启一个县的转型。

  “互联网每天产生的全部内容可刻满1.68亿张DVD,而数据中心就是这些后台数据存放、备份的‘大容器’。”县委常委许锦清主管这项工作,“目前全国这样的数据库中心为数不多,我们是其中1家。”

  2011年,砍掉石材、水泥、钢铁三大旧产业,转型之初的安溪财政收入16.5亿元;2016年,凭借光电、大数据、高端机械制造三大新产业,全县财政收入达37.2亿元,成为福建省山区第一强县。

  舍多变精,由内向外,创新求优化

  1028台喷水织机、一年生产上亿米布料的纺织车间,需要多少工人?“一班只需60多人,一天三班190人,效率比肩日本。”龙峰纺织公司副总经理卫巍很得意。

  说起“纺织业”,人们会想到什么?耗水大户?污染之源?那是以前,现在龙峰每生产1万米锦纶布,只需新鲜水0.3吨,而行业平均耗水4—5吨;95%的排放水质达到养鱼标准,剩余5%经过沉淀可用来焚烧,实现了废水零排放。

  创新,也让晋江转型升级。晋江是福建县域经济第一大县,纺织鞋服传统产业多年来为第一主业。去年7月,晋江市委书记刘文儒为这座23年产值位居全省第一的县级市定下新坐标:创新型、国际化。2016年,泉州成为福建唯一被列为“中国制造2025”示范市;省经信委编制的《全省智能制造重点项目》103个,晋江一个县级市申请到11个。以“机器换工、数控一代”为标志的新一轮“智能创新”,在晋江全面铺开。

  以小搏大,虚中生实,谋变换动能

  发展要转型,动能要转换,面对新常态新问题,党委政府和企业主体,各自应有怎样的答卷?

  泉州市金融局副局长黄培群的回答是:“要让每一个转型的痛点,都能变成重生的起点。”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在做好企业重组的同时,黄培群还主抓全市优质中小企业与银行和龙头企业的银企、产能对接。目前成功推荐429家企业与银行对接,截至去年11月底,全市企业各项贷款余额5775.33亿元,较年初增长5.9%。

  福建新纪元鞋材发展有限公司和信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都是专注鞋辅材料研发生产的“小名企”。在政府开展的“万家企业手拉手”的帮助下,两家企业成为特步、安踏、乔丹等龙头企业的鞋底和“361”鞋面的专配供应商。小企业占领大市场,小产品搏出大天地。

  泉州品尚电子商务公司董事长林宏楠,早先专营工业缝纫机供应,上世纪90年代末回访法国客户时,痴迷上数据信息。结果他一没买设备、二没拿订单,花了1000多万买回了一套管理软件,让同行一通笑话。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不少企业估计第二年销量肯定不行,林宏楠利用信息软件分析得出的结论恰恰相反。品尚用近20年积累出来的海量数据,准确分析出全国纺服行业整体趋势,甚至某一具体企业各种经营状况。“我还能准确、安全、便捷地帮助企业精准融资。”2016年,品尚与10余家金融和类金融机构达成合作,实现融资服务超过30亿元,今年的目标是80亿元。

  如今,泉州市金融局与品尚合作,搭建起“泉州市中小企业信用平台”和“泉州市网商产业园”。截至去年底,网商产业园已注册企业6743家。

  《人民日报》( 2017年02月13日15版)

首页  上一页  [1]  [2] 
标签:创新驱动|人民日报|爱拼会赢
稿源: 人民日报  编辑: 陈子汉陈子汉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