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上新台阶 建设新南平 南平市五届人大一次会议开幕
再上新台阶 建设新南平 聚焦政府工作报告
编者按:1月10日,南平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延召开,代市长许维泽代表南平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报告通篇1.5万余字,内涵丰富,文字精炼,展现了我市绿色发展的良好态势,展现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建设新南平的决心和信心。
过去五年,拼搏进取步履铿锵
五年来,我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抢抓机遇、拼搏进取,基本完成了市四届人大各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绿色发展富有成效
全市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5%、11.6%、9%、11.8%。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翻一番。
加快培育现代农业,加快发展“5+3”等二、三次产业,净增产值亿元以上工业企业315家,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11家,旅游接待总人数、旅游总收入均翻一番。
创建国家级生态县4个、省级生态县5个。我市先后被确定为节能减排等六个国家级示范试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全省前列。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合福高铁顺利通车,南三龙、衢宁铁路正在抓紧建设。
龙浦、宁武、松建、京台、邵光、延顺等6条高速相继建成通车,南平联络线、顺邵高速加快建设。
实现了县县通高速、镇镇通干线、村村通客车。
武夷山机场改扩建工程竣工,武夷山新机场选址正式获批。
闽江航道(南平段)整治工程列入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
一批防洪排涝、水库除险加固和中小流域治理工程相继建成。
供水、供气设施不断改善,城乡电力保障能力全面提升。
——城乡发展更加协调
全面推进武夷新区开发建设,先后筹集各类资金295亿元,基本完成童游、将口、兴田三大组团基础设施和市政设施建设,武夷新区中心城市的框架初步形成。
全力推进延平城区建设,老城区完善城市功能,补齐发展短板,新城区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和产业园区建设。
各县(市、区)按加快中心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和产城一体化建设,实施“百千万”工程,建设美丽乡村,城乡面貌明显改善。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
新一轮市县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有序推进。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持续深化,率先在全省设区市公布“三张清单”,项目审批提速提效。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率先在全省启动公立医院药品耗材零差率改革。
财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营改增”试点全面推开。
全面开展不动产登记,实现房、地、林发证全覆盖。
——社会保持安定稳定
依法治市进程加快,“六五”普法全面完成,荣膺“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城市”称号。
医患纠纷“南平解法”在全国推广,“民生110”网格化服务机制、农村社会治理“1+3”工作机制不断提升,“四无”平安村创建工作在全省推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评连续三年位居全省第一。
——民生保障不断增强
教育“双高普九”提前实现,累计新建中小学校19所。
率先在全省建立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平台,累计改扩建县级医院24家。
养老、医疗、生育等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保障性安居工程全面完成省下达任务,兜底保障政策不断完善。
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2.37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7.62万人。
扎实推进脱贫攻坚,累计脱贫18.46万人、造福工程搬迁12.05万人。
民生支出在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的占比超过75%,累计完成为民办实事项目133项。
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3%和10.9%。
成绩代表过去,未来任重道远。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面临的不少困难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发展的内生动力、动能不足,经济总量不大、发展速度不快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缺少产业大项目好项目。
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不高,基本公共服务短板问题比较突出。
社会保障和治理水平不高,教育卫生事业发展满足不了人民群众的需求。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高端人才十分缺乏,营商环境不尽人意。
面对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2016,这些成绩来之不易
——重点项目有力推进
加快项目前期,拓宽筹融资渠道,推动项目建设提速增效。
列入省市“五个一批”项目2058个、总投资7589亿元;在建行动计划重大项目176个,完成投资307亿元;省市重点项目346个,新开工98个,建成或部分建成94个,完成投资511亿元;24个工程包完成投资106亿元。
——城乡建设步伐加快
武夷新区行政中心搬迁所必需的39个总投资293亿元的重大项目加快推进,高铁武夷山东站、客运枢纽、航天体验馆等一批项目基本建成,快速通道、绕城高速、云谷小区等项目加快建设。
延平城区着手规划设计实施老城区“两横四纵”主街道立面改造和一批补短板项目,着手规划设计实施新城区“一湖三江六岸”景观整治以及高铁北站片区、延平新城港区等建设项目。
各县(市、区)中心城市策划实施城乡建设补短板项目425个、总投资131亿元。新一轮“千村整治、百村示范”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加快推进。
——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推动企业技术、管理和营销创新,建立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7家企业入选省“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
旅游接待总人数3408万人、增长16.5%,旅游总收入446亿元、增长20%。
——招商引资力度加大
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开展以商引商、产业链招商、平台招商和小分队招商。
引进投资亿元以上签约项目203个、总投资719亿元。
坚持招商引资与项目落地并重,投资2000万元以上招商项目新开工274个。
——农业农村稳步发展
加快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园、农业示范区、农民创业园和农民创业示范基地。
加快培育“休闲农业”“定制农业”等新型农业业态。
农村水利设施、路网工程和电网改造工程加快实施。
——脱贫攻坚成效明显
坚持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管理,用好用足政策,加快造血式、减负式、兜底式和搬迁式扶贫。
5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争取帮扶资金12.86亿元,完成3.1万人脱贫任务和1.73万人“造福工程”扶贫搬迁任务。
——生态环境持续优化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试点工作扎实开展。
城乡黑臭水体、生活污水和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力度加大。
淘汰黄标车6347辆、燃煤锅炉164蒸吨,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
21个国家节能减排示范项目加快建设,林业碳汇交易在全省率先突破。
——民生福祉不断增进
医疗保障管理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全民参保登记试点工作基本完成。
提前一年全面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认定。
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开工8118套、基本建成8995套,均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
21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面完成。
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向好,食品药品安全有效保障,人民群众安全感明显提升。
——政府建设得到加强
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积极践行“三严三实”,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三公”经费有效控制。
党政机关公车改革全面推行。
深化机关效能建设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推行“双随机一公开”机制,强化事中事后监管。
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政协监督和社会监督。
坚持依法治市,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大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和政务公开力度,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亮点数字
◎全市生产总值1430亿元、增长7%左右;
◎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119.26亿元、下降4.0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2.97亿元、下降4%;
◎固定资产投资1700亿元、下降4.3%;
◎外贸出口73.9亿元、增长6%,实际利用外资1.63亿美元、增长12.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7亿元、增长10.5%;
◎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000元、13270元,分别增长7.2%、8.2%。
今后五年,南平更加美好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深入学习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落实新的发展理念,按照省第十次党代会和市第五次党代会作出的战略部署,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组织实施“七大攻坚战”,努力把南平建设成为生态文明的先行区域、绿色产业的新兴基地、幸福宜居的美好家园。
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
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高
到2021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2100亿元,力争经济发展增速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国定、省定贫困人口如期全面脱贫、5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如期脱帽,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城乡环境更加宜业宜居
实施武夷新区、延平城区和县域中心城市、美丽乡村建设“千亿投资计划”,南平行政中心顺利搬迁武夷新区,延平城区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县域中心城市承载力不断增强,美丽乡村展现新貌。
◎发展内生动力日益增强
全力推动主导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特色产业集群化,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明显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明显提速,现代农业发展明显提效,培育一批千亿产业和百亿企业集团,构建竞争力强的现代绿色产业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现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试点工作走在全国全省前列,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全省领先,森林覆盖率达77.5%以上,城市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95%以上,主要流域水质功能优良比例达100%,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建成。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改善
把发展的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实现民生投入同步增长、居民收入同步提高、社会事业同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全面提升。
如何实现这些目标?
突出一个主题,即坚持发展第一要务,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一切束缚发展的羁绊,加快实施绿色发展战略,以更高站位、更新理念谋划发展,突破大产业大项目,突出大招商招大商,推动大建设大发展。
抓住两个重点,即一手抓城乡建设,一手抓产业发展。要抓好城市建设,筑巢引凤推动产业发展;要加快产业发展,增强对城市的支撑,实现以城促产、以产兴城、产城融合。积极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与现代农业、乡村旅游发展的有机融合,通过建设美丽乡村推动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带动美丽乡村建设。
强化三个保障,即政策、机制和人才保障。要拓宽视野、打破常规,制定更具含金量、更富前瞻性的政策措施,以政策突破释放发展潜能;转变观念、强化运作,创新推动发展的体制机制,以体制机制创新激活发展动能;重视人才、重用人才,打造更加优惠的引才育才“洼地”,以人才集聚支撑发展提速。
营造四个环境,即营造公平高效、充满活力的市场环境,山清水秀、宜业宜居的生态环境,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营商环境,风清气正、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把南平打造成为一流的投资热土和创业福地。
(本版文字由闽北日报记者整理)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