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曾埭手工米粉之旅 百组小记者家庭“造窑生食”
前日,首届晋江农业嘉年华活动之探寻曾埭手工米粉之旅在安海曾埭村举行,100组小记者家庭参观米粉厂,品尝具有百年历史的手工米粉,同时也学习搭土窑,用土窑烧烤,享受自己动手烹饪的乐趣。这场探寻之旅可以说是美食之旅,也让小记者和家长们感受到淳朴欢乐的农家风情。
亲眼见证米粉生产过程
米粉是怎样做成的?
“曾埭村的米粉很好吃,是怎么做的呢?”在曾埭村委会附近的米粉厂外,小记者看到一排排晾晒的米粉都十分好奇,“原来米粉要这么晒呀!”
在曾埭村主任黄维满的带领下,小记者家庭参观米粉的制造过程。刚走进米粉厂,大家就闻到一股浓浓的米浆味道。碾米团、米粉成型、洗米粉、烘干……工人们各司其职,手法熟练而细致。经过这一道道工序,米粉就做出来了。通过介绍,小记者也了解到以前碾压米块的碾石用牛拉,但这样费时又不够卫生,现在改用电力碾压,米块可以碾得更久、更粘,米香也不会流失太多。
看过米粉的制作过程,怎么能不尝尝呢?当天的午饭就是炒米粉,让大家大饱口福。有的小记者家长还特地买了一些米粉带回家。
比比谁的窑火烧得旺
土窑烧烤乐趣多
搭土窑可以说是当天的重头戏了。100组小记者家庭按10人一组分队,带着地瓜、玉米、鸡蛋、土鸡等食材,找到各组的位置开始搭土窑。
“我们要开始‘造窑’生食啦!”在工作人员的示范下,大家立马行动起来。在搭土窑的过程中,不少小记者家长慢慢找回童年记忆。“我们小时候都是偷偷到田里烤地瓜,哪有现在这么多的食材呀!”这次,青阳中和中心小学小记者张语彤的妈妈叶瑜瑜可是过足了瘾。
造型各异的土窑搭好了,趁着火烧旺了,大家把食材放进土窑里。虽然被烟熏得眼泪直流,但为了不让火灭掉,家长们还是不停地加木头,整个场面真的是热火朝天呀!一个小时左右,大家陆续封上土窑,一个个土窑变成了小土堆。
午餐过后,大家迫不及待地来到自己的土窑堆,用铲子将泥土铲开,看着地瓜、玉米、鸡蛋、土鸡新鲜“出炉”,他们既期待又担心。当剥开烧黑了的锡纸,香甜软糯的地瓜、外酥里嫩的土鸡让已经吃饱了的小记者和家长们食指大动,立刻大快朵颐,不少小记者都吃花了脸。
值得一提的是,活动当天,临近曾埭村的安海五埭小学也组织全体小记者参加了体验活动。尽管曾埭就在自己“家门口”,但说到这手工米粉,还真有不少小记者不甚了解。通过参观和体验,小记者们对家乡的这项传统工艺有了新的认识。
“体力活”累人 小记者妈妈有技巧
土窑烧烤虽然好吃,但要做好可就需要体力了。从搭土窑前找泥块、堆泥块、扛竹竿、拿木头,到封土窑的时候需要把泥块铲碎,再铲土封实,一点也不轻松。不少小记者的妈妈就表示“:关键时刻队伍里有男人还是很重要的。”而在O组里,参加活动的虽然都是妈妈,但做起这项体力活来,她们可丝毫不输给爸爸们。
O组分工明确,唐绪贝、冉灿、陈玉婷等小记者负责找烧火的材料,妈妈们搭土窑。相比于其他队伍,这组搭土窑的速度慢了一些,但也稳了不少,不像有些组的土窑倒了几次。“大的泥块做基础,再用几根木头做支撑,小的泥块再慢慢往上堆,这样就不容易倒了。”
烧火的时候,O组后来居上,火越烧越旺。妈妈们可是有秘诀的“,我们小时候煮饭就是这么烧火的。”小记者唐绪贝的妈妈说,原本烧火的方法已经忘得差不多了,通过这次机会慢慢找回感觉了“。也有孩子们的功劳,她们专门找木头来,木头比较好烧,其他组有的用竹竿很容易灭的。”
等到食物都烤好后,O组赶紧验证一下自己的劳动成果。吃着热腾腾的烤地瓜,小记者唐绪贝一脸满足“,好吃!”
烤鸡受欢迎 美食分着吃最香
“哎呀!我们的烤鸡失败了!”铲开泥土,找出烤好的食物,剥开锡纸后,陆续有一些哀叹声传来,烤鸡没成功是当天不少小记者和家长的遗憾。
“我们的土鸡烤得很好呀!”当这些组还在叹息的时候,从M组传来一阵兴奋的惊呼声,吸引了不少小记者的目光。走近一看,只见裹着土鸡的锡纸已经剥开了,冒着热气的烤鸡金黄流油,散发出一阵诱人的香味。
“大家每个人分一点尝尝吧!”龙湖阳溪中心小学小记者林燕姗的爸爸林永强一手拿着烤鸡,一手帮忙分鸡肉,除了给自己组的队员以外,也分给了其他组的小记者和家长, “东西要分着吃才香。”
“为什么你们的烤鸡那么成功呀?”吃完烤鸡,有的家长开始“取经”了。还没等家长回答,安海中心小学小记者叶珈庆抢答道: “因为我们团结!”养正中心小学小记者黄颜蓥说:“我们用锡纸把土鸡裹得严严实实的,所以不会烤干。”
尝过M组的烤鸡后,有几个小组的烤鸡也成功了,这些小组也开始招呼别的组都来尝尝味道。因为火候不一样,每个小组的烤鸡风味各有不同。
(记者_欧阳霆 秦越 文图)
- 台湾阿里山茶首次在晋江展出2017/01/02
- 近200名孩子体验乡村慢生活 只用5元7.5公斤蔬菜过两天一夜2017/01/02
- 一场关于“胡萝卜”的直播 点击量破两万2017/01/02
- 走在希望的田野上 近千市民迎新年2017/01/02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