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国内国际 >>正文

扶贫干部,当戒不良心态(干部状态新观察·脱贫攻坚担当责任)

www.ijjnews.com   人民网  2016-10-12 10:39
  

  绘图:郭祥

  “脱贫攻坚是干出来的,靠的是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干。”脱贫攻坚到了攻克最后堡垒的阶段,干部状态决定攻坚状态。

  习近平总书记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指出,抓工作,要有雄心壮志,更要有科学态度。广大基层扶贫干部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生力军,这些年来,他们按照“用心、用情、用力开展扶贫工作”的要求,扎根农村、心系群众、艰苦奋斗,努力当好贫困群众脱贫的“催化剂”“助推器”。同时在实际工作中,也有少数扶贫干部因为主观、客观上的原因,状态不佳,工作不力,产生消极影响。

  状态见心态。本报记者实地采访、实例分析,梳理出基层干部群众反映较为集中的扶贫干部四种不良心态,提出问题,探讨原因,以期推动扶贫干部以更加振奋的精神状态、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更加管用的发展思路,带领群众打拼,实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

  ——编者

  示弱心态

  “娘家”没钱没项目心有余而力不足

  本报记者王 梅

  去年9月以来,青海向全省贫困村、后进村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扶贫干部,他们扑下身子干,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但是,也有部分干部因为选派单位资源有限,开展帮扶工作感觉有心无力,以“弱”示人,以致无所作为。

  今年年初,某单位两名干部,被派往玉树州称多县清水河镇某村任第一书记和驻村扶贫干部。

  一到村里,两人发现与当地村民语言交流有严重障碍。他们努力克服语言关,走村入户、实地调研,发现村里存在的问题很多:缺水、缺电,还缺房子。该村共有300多户人家,退牧还草政策实施后,170多户村民实现了集中居住,但剩下的130来户村民仍分散在山区,水、电不通,生活极为不便,脱贫任务十分艰巨。

  这位第一书记回忆,当地群众对扶贫干部的到来抱有很大的期待,希望能够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但村里的水、电、房子要配套,必须有资金支持才行。

  “手上没有资金,单位还有纪律要求,驻村扶贫干部不能轻易离开村子跑项目。”这位第一书记感觉有劲使不出,也不知道该如何使劲,扶贫工作无法开展,部分群众也渐渐由热盼转向失望。

  选派单位的实力强弱影响着驻村扶贫工作的开展成效,这是第一书记的切身体会。他说:“比如交通、林业、旅游、财政等‘强势单位’,他们可以给贫困村找门路、上项目,脱贫见效快。如果是‘弱势单位’,本身能调动的资源就有限,加上有些单位并没有扶贫专项资金,帮扶起来只能是捉襟见肘。”

  “我们单位让职工捐款捐物,一些人也有怨言。而捐来的钱物对于贫困村来说,又是杯水车薪。”另外一位驻村扶贫干部感慨。

  “对能不能联系到扶贫项目,能争取到多少资金,我们一点底都没有,实在是愧对群众,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位第一书记无奈地说。

  点评

  一些“弱势单位”选派的扶贫干部感觉没有抓手,无能为力从而不作为,是因为这些干部没有认清自己的职责——扶贫干部不是项目经理。

  客观而言,“强势单位”和“弱势单位”在调动资源和引进项目方面确实存在差异,但扶贫并不仅是拉项目、送东西。驻村扶贫干部的关键角色应该是当好当地政府的情报员,做好群众致富的带头人;要在精准帮扶措施的实施和发展规划上下功夫,摸清楚村里的水、电、路、住房、卫生等基础设施的短板,摸清贫困户的真实想法,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让贫困群众愿意干、知道怎么干。

  部分干部担忧没有办法拉来项目和资金,针对这个问题,青海在全省层面统筹规划,1622个贫困村都会有项目和扶贫专项资金的安排,只是时间上有先有后。驻村扶贫干部要规划好如何把这些资金用在刀刃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不能一味抱怨单位不给力,给自己的不作为找借口。

  青海省扶贫开发局调研员张学忠

  跟风心态

  啥火就上啥项目核桃滞销陷困局

  本报记者姜 峰

  陕西关中地区素称“八百里秦川”,然而在平原地带的边缘,往往存在大量的山塬地貌(山区的一种台状地形)。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有这样一个村落,村子很大,7个村民小组、3000多人,由于地处山塬之上,全村4000亩耕地约3/4位于坡地上,耕种困难。因为缺水,只能种些小麦,连玉米都种不活。当地人说,山坡地上的小麦亩产只有400斤左右,养活不了人,村里很多人只能靠外出务工挣钱。

  随着脱贫攻坚的全力推进,如何让这个贫困村尽快脱贫,成为当地政府的一项急难任务。3年前,驻村扶贫干部为该村开出了发展核桃产业的脱贫“药方”。

  为啥选核桃?因为核桃种植是这个贫困村所在县的主要产业之一,周围的镇村都在种,技术是现成的,搞起来难度不大。同时,通过驻村扶贫干部的协调和争取,县农林局还给这个贫困村免费发放了核桃树苗,每种一亩核桃还补贴200元。有了这样的政策优惠,该村3000亩山坡地全都种起了核桃树。

  谁料3年后,等来的不是脱贫致富,而是一大堆问题——该县目前种植核桃总面积已达到30万亩左右,却没有一家核桃深加工企业,近几年核桃滞销问题越来越严重。这个村进入挂果期的核桃树,一亩地能产干核桃450斤,原本市面上1斤核桃的批发价是8元,可由于村子交通不便,农户把核桃压价卖到三四元钱才有批发商愿意收。即便价格“腰斩”,村里仍有近一半的核桃卖不掉。

  眼瞅着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核桃砸在了手里,一些人开始埋怨驻村扶贫干部,甚至认为自己“上了当”。当地有干部坦承,在脱贫攻坚过程中,一些扶贫干部对当地资源禀赋、市场形势没有深入调研,乱开方子,给当地村民帮了倒忙。

  现在,村里一些人已经把赔钱的核桃树砍了,又重新种起了产出率极低的麦子。

  点评

  “跟风式”扶贫的出现,主要因为部分扶贫干部存在着“三不”问题:一不清楚扶贫对象需求是什么,二不清楚帮扶区域核心资源是什么,三不清楚最适合当地实际的扶贫工作机制是什么。

  扶贫是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首先应以实地调研为基础,把扶贫政策细到“一县一镇一村一户一人”,使得扶贫需求具体化、数字化。在此基础上,以微观的需求目标为导向,逐一制定对应的扶贫方案。

  脱贫攻坚工作时间跨度长,容易产生变数,所以应建立效果追踪和政策调整机制。具体来看,扶贫工作的追踪和调整机制可由三部分组成:一方面是扶贫单位建立预警—纠错—引导—回调的工作流程,另一方面扶贫干部应主动搜集扶贫对象的信息反馈。除此之外,还应邀请第三方评估机构,定期对扶贫效果进行评估并公布结果。相关部门可依此对照检查找问题,避免积小误为大错。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尹小俊

  包办心态

  垫钱垫物为过关干部干活群众看

  本报记者杨文明

  “猪仔哪去了?”

  “前段过节杀了招待亲戚了!”

  西部某县基层干部孙玉(化名)面对扶贫中是否存在“包办”的提问,先讲了一个自己的帮扶故事:“我给贫困户送去了猪仔让他养,过了俩月回访,一问才知道被吃了。”

  孙玉所在的县,交通非常不便,从县城到帮扶村落,最远的需要耗时三四个小时。“有的干部本职工作就特别忙,选派扶贫之前没时间调研谋划。包办在基层扶贫工作中并不普遍,但也不是个例。”孙玉说。

  就举盖房的例子,部分住危房的贫困户没有经济能力盖房,但根据当地政府规划当年底就要实现脱贫,而且必须住上安全房。咋办?驻村扶贫干部不得不替贫困户垫资盖房,更有甚者,遇上个压根不愿意建房的村民,扶贫干部只能亲力亲为。“个别群众不积极,工作又有要求,基层干部不得不出钱出力、一力承担。”孙玉说。

  包办心态的出现,跟现在脱贫攻坚的考核方式也有一定的联系。“一些地方对于扶贫结果卡得很严,‘不摘贫困帽就摘官帽’‘不脱贫致富就不调岗’,在这种考核压力下,不排除有的干部采取‘非常规措施’。”孙玉还听说,有驻村扶贫干部给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种了几亩地的庄稼,平时庄稼地都是干部或者别人在料理,等上头考核通过后,这片庄稼地也渐渐荒废了。贫困户的生活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数据上倒是脱了贫”。

  还有些贫困户压根就不想改变生活。孙玉介绍,在他所在的县,有的群众虽然住着危房,但觉得“有酒有肉,日子挺好”。他说:“发展产业,说到底还是要有人‘干’,可有些贫困群众就是不想干,也很难做通思想工作,我们也是有苦难言、有劲难使。”

  点评

  之所以出现“包办”做法,与驻村扶贫干部缺少精力、考核过于“用力”、贫困群众缺少动力不无关系。

  贫困村往往较为偏远,有的驻村扶贫干部还承担本职工作,“两头挂”导致精力分散,很难有时间去实地调研,于是少数扶贫干部图省事,就以包办方式替代扎实的群众动员。

  有的地方贫困面大,脱贫压力大,扶贫任务层层加码,考核严格,部分驻村扶贫干部不得不选择“包办”。积极完成任务体现责任心,但农业农村发展有其自身规律,制定目标不能脱离实际,不能因为时间紧迫就一味求快,没有带动起贫困群众一起干,最终影响脱贫攻坚的实质效果。

  建议驻村扶贫干部结合实际,从贫困户需求出发规划脱贫路径;对于部分五保老人、残疾人等,应尽快做好与社会兜底政策的衔接工作,还要做好“精神扶贫”工作,打破“越穷越要、越要越懒、越懒越穷”的恶性循环;各级政府应结合贫困村、贫困户实际和农业发展规律制定任务时限,科学考核,避免把干部逼上“包办”的道路。

  云南农业大学教师王国贤

  攀比心态

  为求“显眼”拍脑袋养殖猪仔遭变卖

  本报记者王 梅

  青海很多基层干部都知道,西宁市湟源县申中乡庙沟脑村的第一书记魏海平,在村子里实施了444亩高标准造林、3亩羊肚菌种植和林木种苗繁育等10多个项目。现在,庙沟脑村的林木繁育产业初具规模,那里的脱贫攻坚开展得红红火火。

  说起第一书记的扶贫成绩,魏海平成了青海许多驻村扶贫干部学习和羡慕的对象。被派驻到海东市互助县丹麻镇某村的第一书记和驻村扶贫干部也暗下决心,要像魏海平那样找到项目,尽快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心底里较着劲,在脱贫方式上也想标新立异。“魏海平搞的是苗木种植,咱们要不换个家畜养殖?”在脱贫方向的规划上,这位第一书记坦言并未做太深入的调查研究,只是盘算着家畜饲养比苗木种植回报会更加丰厚,扶贫的效果估摸着也更“显眼”。

  这个村子之前从未养过家畜,在跟几个村民聊过之后,见没有明显的反对意见,那位第一书记和扶贫驻村干部就拍了板。两人积极找关系、跑项目,终于引来了一个猪仔养殖项目。

  但问题随之而来。村里土地本来就少,庄稼种得也少,用庄稼养活猪仔是指望不上了;但如果仅靠饲料喂养的话,养殖成本过高,村民没钱也没有信心回本;加之村里人为了增加收入,大多选择外出打工,猪仔无人喂养。种种不利因素之下,不少村民悄悄地将分发来的猪仔低价转卖,或者送到亲戚家“寄养”。

  这样的结局让这位第一书记傻了眼。来到村里,他们是铆足了干劲,一心想着不能落后,不能让村民失望,更不能给单位丢脸,“原以为今年猪肉价格好,到年底百姓卖了猪,就可以增收,自己也有了扶贫成绩。结果辛苦跑来的项目根本发挥不出预期的效果”。

  “全省的扶贫干部都在想办法、找思路,大家在扶贫一线干得怎样,成绩和数据对我们来说很重要。但是,可能也因为太在意成效和跟其他人的比较,我们在还没找到贫困症结的情况下,就急着出手、争着拿项目,忽视了当地实际和群众需求。”走了一次弯路,这位第一书记开始反思之前的冒进决策,“辜负了村民们的期盼,非常惭愧。接下去要吸取教训,做好调研,谋定而后动。”

  点评

  驻村扶贫干部想要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迫切心情可以理解。但是过分追求短期内出成绩、比成效,就很容易让脱贫攻坚走偏。这种攀比心态在一些群众中间也存在,每当发一些扶贫物品,就会有一些群众相互“攀比”,出现争穷比穷、“躺着当低保户”的现象。

  对驻村扶贫干部来说,首先要做好打硬仗的准备,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应该结合当地实际,找准贫困的根子,综合运用发展现代农业、寻求产业支撑等手段,合理规划脱贫路径,夯实稳固扶贫效果。现在一些驻村扶贫干部只盯着拉项目和资金,而没有把精力放在抓思路、抓方向和抓认识上。“攀比”说到底还是不知道该咋干,没有找准定位、提出方案,结果自然会面临许多风险甚至失败。

  青海省委组织部组织处处长朱治国

  选题统筹:杨旭

  (责编:崔东)

  

标签:扶贫|脱贫
稿源: 人民网  编辑: 吴美斌吴美斌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508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