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精准扶贫工作综述:迎难而上打赢脱贫攻坚战
“十二五”期间,我市按照中央和全省扶贫开发统一部署,认真贯彻落实省委九届、市委十届全会精神,突出重点地区、重点对象,精准对接,聚焦发力,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省市县累计投入15.6亿元,用于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脱贫致富产业、提高贫困对象生产生活水平,农村贫困人口减少8.43万人。实施造福工程危房改造,累计完成投资35.8亿元,2.8万户11.3万农村贫困人口住房困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程,确定一批省、市级扶贫重点村予以重点帮扶,共落实帮扶项目1190个、帮扶资金51635万元,82个村实现了整村脱贫。今年来,我市根据中央和省委关于精准扶贫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深化扶贫工作,主动迎难而上,攻坚克难,扎实推进“安居工程”“造福工程”“产业扶贫”等精准扶贫工作,确保打赢全市脱贫攻坚战。
扶贫开发方兴未艾华安县委报道组提供
扶贫工作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今年以来,全市脱贫攻坚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精准扶贫的决策部署,按照市委、市政府开展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一个目标”“两个带动”“三扶三到”的总体要求,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突出重点,精准发力,脱贫攻坚战不断取得新成果。
精准识别,找准靶向,夯实精准扶贫工作基础
今年初,根据国务院建档立卡的工作部署,严格按照“一核查二比对三清退”的要求,经过精准识别,进一步摸清了贫困人口的底数。在取得精准数据的基础上,为更好地利用数据成果,市扶贫办对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致贫原因认真做了研究分析,细化梳理出“四因”(因病、因残、因学、因灾)“五缺”(缺资金、缺劳力、缺技术、缺土地、缺水)和自身发展能力不足等致贫原因。其中因病致贫的有28310人,占全市建档立卡贫困对象的43.62%,因残致贫的有9213人,占14.19%,因病因残两项合计占57.81%,是全市贫困人口致贫的主要原因。在前期精准识别工作中,各地严格按照工作流程,认真解决精准“扶谁”的问题。比如平和县在进行数据比对时,发现有疑问696户,乡镇、村两级组织工作队进村入户进行实地识别,切实做到“一户不漏,一户不错”。通过建立严格、规范、透明的农村扶贫开发对象识别机制,全面收集农村扶贫开发对象基础数据信息,包括纸质、图片、视频等资料,全面精准地摸清并明确了“扶持谁”“怎么扶”“谁来扶”的问题,为各地实施靶向治疗、精准施策和宏观决策、工作指导、绩效考核提供依据。
狠抓重点,精准发力,无房户安居工程即将完成
今年初,市委、市政府把在全市开展农村贫困无房户建(购)和危房户修缮安居工程建设,作为脱贫攻坚三年行动的突破口,作为为民办实事重要项目之一。这项工作开展以来,各地各部门积极作为,确保10月份竣工,年底前搬迁入住。截至9月23日,全市农村贫困无房户989户2342人,已100%动工;已竣工827户,占总任务数的84%;完成投资6840.8万元,占计划投资的99%。平和县、云霄县、龙文区、漳州高新区已率先完成安居工程建设任务。
云霄县火田镇莆中村无房户老人朱水塘和老伴朱瑞娇领到50平方米新房金钥匙
各地大力推进该项工作的主要做法:一是领导重视,推进有力。党政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把推进农村贫困无房户建设、危房户修缮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建立了“县、镇、村”三级联动机制,层层传导压力,狠抓工作落实。各乡镇(村)因地制宜制定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时间节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全面动员促建设的工作局面。二是程序公开,阳光运作。严格审核贫困无房户对象,认真组织实施“农户申请、集体评议、入户审核、审批公示、竣工验收”等五个操作程序,通过民主评议、公示公告等方式,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确保无房户安居工程阳光运行。三是分类施策,措施具体。通过采取新建、购买、投靠、供养、安置、修缮、加固、改造等多种形式,分类解决农村贫困无房户问题。比如,平和县“有其屋”工程对质量要求提出“八有”标准,即有完整屋顶、有入户门、有窗户、有卫生设备、有水泥地板、墙体有抹白灰、有基本厨具、有基本卧具。四是务实创新,破解难题。各级、各有关部门在工作推进中不断强化责任担当,先行先试,开拓创新,突破了一大批建设中诸如资金瓶颈和工程建设监管、选址等难题。
不折不扣,落实任务,造福工程有新突破
全市各地积极采取措施,切实把造福工程易地搬迁工作作为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按照“一个不少,全部落实”的要求,不折不扣落实省市下达的任务,并采取措施加大力度,进一步推进造福工程易地搬迁工作。龙海市专题召开常委会研究部署,要求各乡镇场要按照省里文件下达的指标任务,克服时间紧、任务重、政策性强、程序复杂等因素,加快造福工程的实施进度,确保年内完成1000人易地搬迁任务。东山县要求县、镇、村挂钩责任人要深入一线,亲力亲为,同时进一步明确主体责任、工作责任和帮扶责任,实行“一票否决”机制,以强有力的工作检查倒逼责任落实。南靖出台严厉的督查问责机制,没完成任务的相关领导要停岗专抓,直至任务完成。长泰县自我加压,强化跟踪协调,量化进度安排,做到每天都有变化、每周都有进度、每月都有形象,确保春节前全面完成2700人造福工程建设任务。截至9月23日,全市造福工程易地扶贫搬迁37350人任务(含省下达的人数),已落实36780人;已动工35341户,占省市下达任务的95%,其中芗城、平和、云霄、诏安、漳浦、东山已100%动工,全市已完成投资22.41亿元。
着力治本,精准施策,产业扶贫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今年以来,各地把产业扶贫作为治贫治穷的根本举措,各县(市、区)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做精做强特色产业,着力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造血功能”。
解决劳力出路 范伟鸿 摄
一是突出抓产业规划。科学确定扶贫产业,各地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稳定发展种养业、林下经济等业态,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乡村旅游和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做到“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比如,诏安县以富硒产业为依托,大力开展产业扶贫,已开发出富硒青梅、茶叶、大米、鸡蛋、水果、蔬菜、中药材、海产品等八大类富硒产品,全县近20%的农业人口从富硒产业中受益。该县太平镇雄鸡村景安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由北农大提供技术和养殖模式,并搭桥牵线永辉超市、京东网购,带动贫困户80多户发展乌鸡养殖短平快脱贫致富项目。
二是突出抓项目带动。围绕市里三年行动计划,结合本地实际,提出重点实施精准扶贫“七大攻坚工程”和“三大保障”项目,各县(市、区)和市直有关单位根据计划要求,把扶持措施落实到具体项目上来,细化到村到户到人,精准滴灌,加大对贫困户的扶持力度,做到每个贫困户都有1个以上增收脱贫项目,依靠产业发展,实现增收脱贫。华安县注重资金项目保障,县财政拨付产业发展资金200万元,组织县里农业龙头企业对接贫困户实行订单农业,由企业提供中短期果蔬收购品种,乡(镇)、村组织贫困户发展种植生产,全县发展槟榔芋种植1350亩,引进农业企业2家,种植黄龙果、柠檬、台湾红心芭乐等新品种500多亩。
三是突出加大财政投入和金融扶持。加大产业发展投入,用好财政扶贫资金和扶贫小额信贷资金政策。市银监局、市人行、市农行、市邮政银行等金融机构主动与市扶贫办对接,研究制定金融扶贫合作战略框架结构。有扶贫小额信贷任务的县(市、区)均已建立扶贫小额信贷风险担保金,为贫困户发展生产提供无抵押担保贷款,引导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为贫困人员自主创业、发展产业提供金融支持。
四是突出科技支撑。引导科技人员对接帮扶贫困户,通过面对面的指导,帮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农户掌握实用技术。市里成立以省热作所、省亚热所、市农科所为主体的科技服务小组,分别挂钩三个重点县,为重点县提供科技扶持。市农业局抽调17个科技干部到17个欠发达乡镇挂钩联系科技帮扶,各县(市、区)向全市183个贫困村选派科技联络员,帮助贫困户解决技术难题。
深入发动,广泛参与,初步形成社会大扶贫格局
随着脱贫攻坚战的深入开展,通过精心组织,充分发动,全市上下初步形成了全社会参与扶贫“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浓厚氛围。
一是整村推进帮扶。省派24个、市派21个干部到全市45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挂职“第一书记”,挂职干部扎实抓好贫困村驻村帮扶,在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全面推动贫困村加快发展。市里及时下拨财政资金2100万元扶持21个市级重点村实施扶贫项目,为重点村实施帮扶提供支持。
二是县(区)结对帮扶。全市非重点县(区)挂钩结对帮扶云霄、诏安、平和3个重点县,同时做好对17个欠发达乡镇的帮扶,跟踪帮扶资金到位情况。
捐资救助
三是干部挂钩帮扶。市选派17名副处级干部到3个扶贫开发重点县17个欠发达乡镇挂职,专职抓扶贫开发工作。市直机关开展干部挂钩帮扶贫困户活动,各地也选派干部开展驻村扶贫。比如云霄县开展“千名干部挂钩帮扶活动”,处级干部挂钩3户贫困户,科级挂钩2户,普通干部挂钩1户。诏安县安排35名县领导带领87个县直机关、41家企业,挂钩帮扶41个贫困村,按照“321”的原则,由处级干部每人挂三户,正科级干部每人挂两户,副科级干部每人挂一户。
四是社团爱心帮扶。中国人寿等保险公司与市慈善总会联合,开展为贫困户购买“扶贫宝”保险活动。市英才协会牵线搭桥,开展“双助行动”,推荐爱心人士结对帮扶贫困学生就学就业。目前,首批帮扶对象为3个贫困县中的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包括大学生、中职生、高中生)600多名正在对接结对帮扶。同时,老促会、各类民间组织、企业家、各类慈善机构、华侨团体志愿者也积极踊跃参与,通过各种形式捐资捐物直接支持贫困户、贫困乡村扶贫开发建设,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扶贫济困的大扶贫格局。(记者 吴志润 通讯员 穆伦刚, 洪骏 方瑜 供稿图)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