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国内国际 >>正文

他们的开学第一课,都讲了什么?

www.ijjnews.com   新华社  2016-09-02 09:40
  

  新华社北京9月1日电 题:他们的开学第一课,都讲了什么?

  又到一年一度的开学季。作为每一个学年的新起点,9月1日成为中国特别的“节日”。当孩子们背起书包,从家园,踏进校园;当悠扬的钟声敲响,琅琅读书声不绝于耳;当他们沉浸在科学与艺术的浪潮里……我们看到:他们快乐成长,充满希望。

  2016年,全国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1.40亿人,高中在校生4037.69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高达87%。校园是距离梦想最近的地方,少年强则国强,如今,经过几代人的凝神聚力,中国的教育、科技、文化、经济,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近日,新华社记者走入全国各地的校园,记录下三沙、上海、江西、贵州的孩子们特别的开学第一课。

  

祖国最南端的学校:“咱们的家都在这儿”

  9月1日,在祖国最南端的三沙市,年轻的永兴学校迎来了活泼可爱的29个孩子,和她的第一个秋季开学日。

  孩子们像小鸟儿一样涌进教室,一进屋就看到了黑板上挂着一张大大的中国地图,这还是很多小朋友第一次看到地图。好奇的小脑袋们围到一起,小手摸着五颜六色的地图问个不停。

  “孩子们,这就是我们的中国地图,你们能不能找到我们现在生活的地方?”李赞宗问孩子们。

  5岁的李科熠似乎非常熟悉,“就在这儿!我爸说,咱们的家都在这儿!”他一边用小手指着地图一边对旁边的小伙伴说。口中的爸爸,正是校长李赞宗。半年来,他是一校之长,也是学校唯一的男教师。

  2015年底,永兴学校兴建,他带着同为教师的妻子、正在海口上幼儿园的孩子,离开熟悉的工作和舒适的生活环境,一家三口来到了常年高温、高湿、高盐、多台风的三沙永兴岛。

  学校创立之初,一切从零开始。29个孩子里,22个孩子上幼儿园部,7个孩子上小学部。上一个学期,孩子们年龄不同,只能采用“复式教学”,不同年级的孩子在一间教室上不同内容的课——给这边的孩子留完作业再给那边的孩子讲解。很多上课的教具都是一点一点添置的。有人出岛去海南岛的时候,李赞宗常会托人带点东西回来,赶在这学期开学前,终于带回了岛上第一张教学用的中国地图。

  大大的地图面前,小小的李科熠沉浸其中,当记者问他在看什么时,他指着中国地图对记者说:“我在看南海呀,我长大以后要去南海的每一个地方,我还要到祖国地图上的每个地方都看看!”

  

上海:“我们应该记得他们”

  “这里就是‘一大’会议开始的地方,可是最后被迫转移到嘉兴南湖去开会了,为什么呢?就像我们上课上到一半突然停止,那一定是有特殊情况……”8月31日,来自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的五年级小学生冯若瑜,在学校附近的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开始了她新学期的“第一课”——以“小解说员”的身份,给同龄参观者们讲故事。

  由孩子组织同学们参观展馆,再给同学们讲纪念馆里的故事……跟冯若瑜同时“上岗”的还有另外3个小朋友。“小解说员”在一众大人之间十分引人注意,成为老展馆中的一道新风景。

  这些小讲解员平均年龄11岁左右,现在有将近30人,上岗前要经过孩子们自己组织的“岗前培训”,小“俱乐部”前后传承,已经历经十个年头,而发起者正是学生们自己。

  “大人们的讲解版本中,像‘流亡’‘故居’等词语,引述革命志士说的文言文等,小朋友不一定听得懂。如果用同龄人的语言表达,小朋友会更有兴趣,也能学到更多。”现就读于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中学的刘峥峥,是当年最早的学生解说员之一。

  除了日常解说,小讲解员们在实践中还不断总结提出想法,还希望能亲笔设计出“连环画”和“卡通门票”。

  当记者问她怎么理解自己的“业余工作”时,冯若瑜说:“看那些文物,就知道前辈们为了今天的好生活受过多少苦,我觉得我们应该记得他们。而且我也喜欢把我知道的历史知识讲给大家听。”冯若瑜有些害羞地说,“我希望我的历史知识再丰富些,讲的时候再放松些,声音再大些。”

  

贵州:“我想读书,想走出大山”

  几场连绵的秋雨让乌蒙山区的雾气浓郁、寒意袭人。9月1日早上,太阳还没完全升起,沉寂了一个多月的贵州省毕节黔西县花溪乡化那小学热闹起来。

  8点刚过,教学点创办者王朝会刚刚家访回来赶到学校。穿着灰白色老式西装,裤腿和鞋子沾满稀泥。

  开学的第一天,望着全都坐满的孩子们,王朝会松了一口气,今天,他想跟山里的孩子谈谈——理想。

  “读书为了啥?”

  “我妈在福建打工,她给我打电话让我好好读书。读的好就能去福建看她。”“读书以后就可以赚钱,赚钱可以买好吃的!”孩子们充满童趣的回答让王朝会忍俊不禁。

  “‘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老师希望你们现在起就记住,就算现在不能完全理解,等你们再大一点就会更理解。”

  10岁的张韦读三年级,常年在浙江打工的父母把他们三姐弟留给了年迈的爷爷奶奶。每天,她带着7岁的弟弟来这儿上学。“读书让人有文化。有文化才能走出大山,我想读书,想走出大山。”她懵懂地眨着眼睛说。

  在这里,王朝会教书35年,几乎见证了三代山里人的成长。“以前,孩子们的父母出去打工,把孩子放在家常常没人管,如果再没人好好教这些孩子,整个家庭就只能代代受穷。现在扶贫工作开展到咱这里,日子确实越过越好,孩子们家里都‘认’读书了,这样学校里的娃娃才能留得住,培养好。”

  “我们用心一点,这些留守儿童的命运就改变一点。家庭才能有真正的改变的希望。”王朝会说。

  

江西:“你生在这,就算是红军的后代”

  9月1日,在江西于都县贡江河畔,长征源小学迎来了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81岁的红军后人陈罗寿站在校门口,望着熟悉的“长征源”三个字,像第一次看见一样端详了很久。

  今天,他像以往一样,带着“打草鞋”的工具来到了这里。这所小学因毗邻“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而得名,红军长征和陈家草鞋的故事是新生入学经常上的第一课。

  “陈爷爷,红军穿过你们家打的草鞋吗?”孩子们围着陈罗寿你一言我一语,有的好奇地翻来覆去看他带来的草鞋样品,有的学着他编草鞋的手法。

  “红军穿的就是这样的草鞋,穿着它走山路也不打滑。我爹也是穿这样的草鞋参加的长征。”陈罗寿一面笑着回答娃娃们,一面支起草鞋耙、穿起细麻绳。娃娃们顿时“哇”的一声,惊叹“陈爷爷的爸爸参加过长征!”

  “打一双草鞋要花差不多8个小时,如果中间不修补,只能穿15天。”陈罗寿对孩子们讲,80多年前,红军战士渡过于都河出发长征时,行囊中大多塞着苏区群众送的两双草鞋,正是这些草鞋陪着红军战士翻山越岭。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部队从于都县出发,为了不让一个战士赤脚作战,仅一个多月时间,苏区群众手捧二十多万双草鞋为红军送行。

  当年,陈罗寿的母亲昼夜赶工,用最快速度为赶路的红军战士打了二十多双草鞋,而他父亲,正是穿着母亲打出来的草鞋,翻山越岭,走过漫漫长征路。

  80年后,草鞋送红军的故事流传了下来,进入孩子的心中。

  11岁的“草鞋迷”管锦鹏对许多草鞋与红军的故事耳熟能详,学校斜对面的于都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是他常去的地方。他第一次看陈爷爷打草鞋就被“震”住了,“原来鞋子还能这样做!”他最初当做游戏一样学着打草鞋,学起来才发现,原来这么难。“我问我爸,为啥要送我来长征源小学。他说,爸爸的许多爷爷辈的长辈都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你生在这,就算是红军的后代,你得好好读书,牢牢记住这种精神,传下去。”(记者:张漫子、郑玮娜、吴振东、赖星、骆飞)

标签:开学|开学第一课
稿源: 新华社  编辑: 陈子汉陈子汉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