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社会民生 >>正文

深沪人杨道寅:重启了中朝登州海上航路

www.ijjnews.com    晋江新闻网 2016-08-17 16:27
  

  出使朝鲜 加固明末中朝的友好关系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神宗驾崩,光宗继位,改号泰昌元年。不久,光宗因进补品,服食红丸中毒,登基仅一个月崩逝。熹宗朱由校登基,改为天启元年,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换了三个皇帝,明代朝廷朝野混乱,宦官作乱,勾心倾轧。后金乘虚而入,攻占辽东大遍土地,在后金强大的攻势下,曾受明代朝廷封赏联合抗金的朝鲜,也已无力抵抗后金,被迫与后金签订合约。中朝两国关系受到严重威胁,神宗在世时与朝鲜皇帝之间已有芥蒂,光宗登基后不得不重新考虑与朝鲜之间的关系,决定派朝廷官员出使朝鲜,然而大使尚未启程,光宗突然驾崩。熹宗登基后,急昭九卿科道内廷议事,决定委派朝廷官员亲往朝鲜。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按照明使惯例,熹宗诏令前朝已命的翰林院编修词臣刘鸿训、礼科都给事中杨道寅出使朝鲜。刘鸿训为正使,杨道寅为副使。

  天启元年(1621年)二月初九日,词臣刘鸿训、科臣杨道寅一行,陛辞出都门,在重兵护卫之下,自京城出发,越长城,经辽西,自蓟门抵镇江,“问关数千里,半历戌马之场”一路颠簛,沿途“耳闻辽事,迄无成画,目睹兵容,颇呈萎尔”,“抵辽阳与经臣按臣暨诸道臣言,不啻舌敝唇焦,相争如虎”。在后金的强大攻势下,镇守辽阳一带的明军将领,竟不顾国难当头,大敌在前,继续内讧倾轧,将帅如斯,兵无斗志,如此形势,刘鸿训、杨道寅心知大势已去,辽阳难能守住, “臣已犹归途之难料矣”(《刘鸿训·四素山房集卷五·疏揭》)。

  三月初十日,刘、杨一行渡鸭绿江进入朝鲜,抵达新安馆,至二十日后金已“攻陷辽阳镇江之西,道路梗塞”,“义州郑节制传一报纸来,则合馆站诸人无不失色流涕”,“虽该国之宴享,日陈山川佳丽,胥如梦中度去,而舌端无味,寝不安席” (《刘鸿训·四素山房集卷五·疏揭》)。刘鸿训、杨道寅一行在新安馆,虽蒙受朝鲜官员盛情款待,但均知明军节节败退,痛心疾首,忧心忡忡。

  四月十二日,刚抵达朝鲜王京,“开读礼成,暂憩南别宫”,辽东就完全被后金占领,朝鲜与中国的陆路交通已完全中断,朝鲜朝野一片惊恐疑虑,刘鸿训、杨道寅“不负孔圣使於四方,不辱君命之训”, “肃敬将祀,周旋中规”,使“东人动色,快睹凤凰”,朝鲜皇帝及朝野为之动容,给予盛大欢迎,“天启元年夏,翰林院编修青岳刘先生,礼科都给事笋江杨先生奉新皇帝之命,来宣泰昌若天启登极二诏,勅斯又旷世所未有之盛典”。颁诏之后,在无法回国的情况下,刘鸿训、杨道寅等“裁约享馈,章示规绳,是使卉服之。长冠带而问诗书,穷岛之人啁嘈而赞仁义”(《朝鲜崇禄大夫柳根·皇华集序》)。刘鸿训、杨道寅以出色的外交才华,和出众的诗词文采,出使朝鲜期间,与朝鲜政府官员文人雅士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使朝鲜政府欣然接受了明朝的抚慰,坚定了联合抗击后金的决心,同时发扬了优秀的中华文化,加深了与朝鲜文化的进一步交流。

  为中朝海上航线的复航做出重要贡献

  吴煜煜说,中朝海上航线是我国古代对外海上交往最早开辟的航线之一,但由于朝代、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各种原因,出现了时断时续的现象,明朝初期开始实行一些锁国海禁政策,致使中朝海上交通航线中断了很长一段时间。“刘鸿训、杨道寅奉命出使朝鲜,不但加固了明朝与朝鲜的联系,也开启了中朝之间的海上交通航线。”

  在陆路无法回国的情况下,朝鲜特为他们造了两艘海舶,让明使一行从海路回国。刘鸿训在他的诸多遗作诗文中,大量地描述了他们海上路途的艰险困苦,回国后,他在给熹宗皇帝的疏揭中说“礼成,暂憩南宫,即与该国君臣日卜旋期,而辽路已不可问,该国星夜为臣等特造二海船,先遣通官人等前探水路,舟楫既具,始于五月朔日繇陆路抵安州,候舟师调集,浮海路南下,六月初四日行至平岛地方,科臣舟在前,臣舟在后,科臣见岸上有假,贼数人举放烟火,不欲泊舟,遂趋旅顺口,至旅顺日且夕矣,科臣及随行诸舟渐次入泊,臣舟独后,至见岸上,贼乘马者、步行者,关弧举火列队放炮十倍平岛,臣独叱舟人过旅顺,趋铁山口。”刘鸿训在文章中,十分明显地说明了由科臣杨道寅作为前导,带领的回国船队,于日落时分,平安地在旅顺口泊位,而唯独殿后的词臣刘鸿训,因见敌军岸上放炮,“心口和语,谓宁死葬海鱼腹中,必不为叛贼所执。”刘鸿训命令他乘坐的船驶过旅顺口,孤舟直趋铁山口。“乃终夜风涛达旦,舟渐漏桅折,时作异响,臣知不可保,急促舟人起桅登岸未能也,忽异风吹舟薄沙碛,臣欲下,随行诸役力挽臣臂,捉臣两亵,尚谓无虞,臣绝亵奋身跳浅水半蹶,二水手扶臣挽起立,而舟已沉,再移数步避潮水击溅,而舟已片片浮矣,衣衾图籍尽付洪涛,片纸寸缕未携也,臣着小衣栖息山麓,雷雨大至倾之,雨歇,得一土人前导,步行二十里返旅顺”,因夜来狂风大作直至天亮,刘鸿训舟毁,跳落浅沙洲,幸由船上水手救援,方能保命,登岸后由百姓指引,走了二十里抵达旅顺,“得科臣遗送一二衣被,聊足蔽体”。“得副行一舟载焉”,杨道寅派人接应刘鸿训,送给衣物,重新给予一艘船舶乘坐。

  六月初九日,杨道寅与刘鸿训船队,继续在旅顺口开航,由海路驶往登州,刘鸿训在他的使朝鲜五言诗中曾描述,出使朝鲜是他平生第一次初见大海。加上历险之后,惊魂未定,又再次上船回登州,不但晕浪,而且大病一场。刘鸿训续说“自是病卧舟中,不问去住,海水煮米,日勉进数匕,尽结黄痰,呕吐不绝,因思臣之身,为我皇上遣役之身,不能审舟审泊,自加爱护及时赴阙庭报命,狼狈至此”。抵达登州之后,刘鸿训已“病增剧每欲臣强饮食,而臣之脾胃大伤,吐泻大作,时作困顿日甚,兼之舟中受湿,右臂麻木,不能执笔”,“臣之病,益不知痊可之期,乞我,皇上怜臣苦病不止一端,医药曰亲未必递效”。刘鸿训从登州返回山东长山县太和家中养病,不能归朝回禀熹宗皇帝,“忧居六载,於天启六年冬起复入”直至天启六年才奉旨回朝。

  “杨道寅自小生长在深沪海边,家门口就是大海,熟悉舟楫风浪,因此安然无恙。”吴煜煜介绍除刘鸿训及刘鸿训船上的“楼船海外来,一活先九死”外,所有出使朝鲜回国的朝廷官员随从、文件印信,均都由杨道寅带领回京城朝中交旨。

  杨道寅向熹宗皇帝报告回朝的海上航行的路线,为此,使登州航路得以开辟。朝鲜国王同意“改朝鲜贡道自海至登州,直达京师。”八月,明廷正式“令改朝鲜贡道,自海至登州。”关闭了多年的海上航线重新开通。登州在明末中朝海上丝路复航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标签:海丝晋江|海丝|乡愁
稿源: 晋江新闻网  编辑: 陈子汉陈子汉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508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