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海“嗦啰嗹”,这一朵独秀的奇葩……
两地供奉“嗦啰嗹”龙王头显现一脉相承
△安海的龙王头正置供奉(颜华圣/摄)
泉州城区早年的端午“嗦啰嗹”迎龙王习俗,其表演内容虽然与安海一样,但在敬奉龙王头的规格上迥然不同,大异其趣。具体表现在“泉州城区整座的‘嗦啰嗹’龙头雕像的头额朝下,眼、鼻、嘴、身依次朝上,最底部于头额的位置齐齐削平,倒置于座垫下,最高处的一小段龙身则高高翘起,并向前卷曲。”而安海的龙王头与泉州互为颠倒,是高贵尊严的正置供奉。
关于抬倒置龙王头采莲的缘由,泉俗还有《魏征斩龙王》的神话阐释,这似乎有点不恭不敬的味道,有悖于龙王神信仰中发自内心的顶礼膜拜。当然传说不能作为史籍的依据,只是留下一个遐想的空间。由于种种原因,泉州城区“嗦啰嗹”迎龙王的情景已杳然不见。安海不仅还独树一帜,而且活动程序跟清乾隆版《泉州府志》及清初修编的《安海志》记载完全一致,充分体现其以顽强的生命力生长。
遗憾的是安海龙舟赛却未能沿袭下来,如今只能从采莲姑娘“扒龙船”般摇晃的优美舞姿中,还能看到荡龙舟的诗情画意,令人兴叹。清末安海著名爱国诗人施钰,因其先祖历官台湾,曾有“献己地为鹿港圣母宫”等善举,终生“常客海外”(指台湾)。道光十六年(1836年),他在故乡写下《端阳坐雨》二首绝诗,就有“当年古渡头,箫鼓斗龙舟”的句子,并自注云:“是日乡人抬有木刻龙首,搴旗击鼓游唱街道,谓之采莲。”此诗收入其《石房樵唱》的著述中,这一鳞半爪的文字,却能补“嗦啰嗹”史料的缺略。
△龙王头以正置的方式敬奉(颜华圣/摄)
龙王神为民間普遍祭祀的航海守护神之一。在古代航海技术相对落后的时候,可能因冲风突浪的生存需求要有技术上的保障,还要有精神上的保证,所以安平商人对龙王神极易产生心灵上的寄托,非常尊崇。特别安海曾是郑成功抗清的根据地,经历明清朝代更迭的兵荒马乱,以及“迁界”毁镇战火留下的烙印,这一方土地上的子民对海宴河清的愿望尤为强烈,遂以敬畏之心尊奉龙王头为圣物。因此安海“嗦啰嗹”活动约定成俗,龙王头以正置的方式敬奉在神坛上,其木雕或泥塑的造型为双角向上,两眼圆睁,海口张开,龙须长伸。而面前的小香炉烟篆袅袅,威灵赫赫,真是形神兼备。
△龙山寺(颜华圣/摄)
鹿港龙山寺系明永历年间从安海龙山寺分炉传灯,正殿从祀有龙王尊神,其雕刻形态趋近于安海“嗦啰嗹”龙王头的风格,两支叉开的龙角以真鹿角替代,维妙维肖。特意提及的是,鹿港迎龙王所供奉的龙王头雕像,格守着与安海一样正置供奉的形式,这或许凸显其安海龙山寺传承的源远流长。
△安海的龙王头(颜华圣/摄)
一湾海峡,一样的“嗦啰嗹”。近几年来,鹿港文史学者陈仕贤先后多次到晋江寻根采风。他走过三里街、五里桥,拜谒安海龙山寺祖庙,并前往霁云殿等处寻访龙王尊神,朝圣寄怀,钩沉索流。安海“嗦啰嗹”迎龙王所保持的通俗化、民间化、大众化的民俗特质,更加丰富其田野调查的文化内涵。
综上所述,可以印证中华民族以龙文化为标志的千年习俗,仍然与海峡两岸民众的生活相存相依,并产生着神秘而伟大的认同感和凝聚力。这对增进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闽南文化圈的交流,促进祖国的早日和平统一,有着特殊而深远的意义。2008年以来,安海镇连续承办了五届“晋江市(安海)端午民俗旅游文化节”,盛况空前,精彩纷呈,吸引着海内外游客前来探俗观光。晋江作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必将沐浴着“嗦啰嗹”的灵气,在迎龙王的歌舞声中,迎来新的发展机缘而蓬勃复兴。
颜长江/文
本文节选自《海峡两岸“嗦啰嗹”——安海与鹿港端午迎龙王习俗初探》原载《晋江政协文史资料》
微信扫码玩手游版“水上捉鸭”(玩完记得报名,不然没有获奖资格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