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社会民生 >>正文

许天文:癌症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对它不了解

www.ijjnews.com    晋江新闻网 2015-11-18 10:06
  

  曾被派到非洲援诊肿瘤合并艾滋病患者3年

    人物名片:许天文,1973年出生于东石镇许西坑村,晋江侨声中学毕业,福建医科大学医学系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医学博士、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肿瘤内科行政主任兼科教处副处长。2008年~2011年被国家派往非洲博茨瓦纳首都玛丽娜公主医院肿瘤科工作,期间荣获博茨瓦纳卫生部颁发的突出贡献肿瘤专家奖。2012年8月前往美国纽约MAIMONIDES肿瘤中心进修学习。2013年,在院领导的支持下创建了该院的肿瘤内科。

  他是位肿瘤专家,救人于生死的临界线,承受着人求生本能的巨大压力。

  他曾被国家派到非洲南部国家博茨瓦纳援诊3年,治疗当地肿瘤合并艾滋病患者。

  他叫许天文。

  就在几天前,应母校侨声中学邀请,许天文与侨声师生分享了他在非洲3年难忘的心灵之旅及他在肿瘤科方面的医疗新理念,还有他从医多年来对生命的感悟和医学人文情怀。

  日前,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记者采访了他。窗外,泉州老城区中山北路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室内,42岁的许天文也忙个不停:病人及家属咨询、科教事务签字、教务指导……简直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

  “对不起,我得先给他们讲解一下病情,你们先‘旁听’一下……”许天文带着歉意安顿好记者,立马给两个病人和家属讲解起来,一个是卵巢肿瘤,一个是直肠癌。许天文从发病原因讲到治疗方法;从药物治疗讲到心理和情感治疗;从生的希望讲到死的尊严……随着病人和家属脸上原本凝重的神色渐渐释然,他们对神秘而可怕的癌症似乎有了更多的了解,面对生死多了份坦然。“旁听”了一个多小时,记者对肿瘤医生也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敬重。

  “癌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它不了解。”许天文这句话不断回荡在记者的脑海。

  新理念:提倡“姑息治疗”和“尊严死”

  采访的那天下午,记者先“旁听”了他给两位肿瘤患者及家属的就诊。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治病”,许天文花了差不多一个小时的时间“治人”。

  “你这种情况,最多还有两年半时间……”在与病人及其家属的对话中,许天文偶时发出的研判直指人心,甚至让人觉得有点残忍而不能接受。

  “适时酌情告诉癌症患者实情,反而利于治疗和后续。”许天文说,有些很明确已经无力回天的患者,实行“姑息治疗”,有利患者及其家属。为加深肿瘤患者及家属对肿瘤、癌症化疗的认知,他会同美国纽约著名肿瘤内科专家黄夷伍教授编撰了《化疗期间的家庭护理指南》,详细介绍了化疗期间应注意的事项以及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力求增强病人的信心,减少对化疗不必要的恐惧。

  人类经过上百年的努力,试图彻底攻克癌症这一顽症,但时至今日,在我国,尽管一些省级肿瘤医院的治愈率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但全国癌症平均治愈率只有20%左右,也就是说有80%的患者尚不能治愈。相当多的晚期癌症仍然是无休止地手术、放疗、化疗……不仅劳民伤财,还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和家属的负担。

  对于国际上早已被认可的肿瘤防控体系重要环节的姑息治疗,许天文坦言,国内很多患者对姑息治疗的概念还存在不少误区。“有的认为姑息治疗就是‘等死’,事实并非如此,病人经过姑息治疗,症状改善后通过营养支持、止痛、良好的医患沟通等其他的后续治疗方式得以延长生命。”

  “‘姑息’也是一种爱,姑息治疗不是不治疗,而是让晚期肿瘤患者尽可能以一种轻松的心境有尊严地度过生命的最后一段旅程。”许天文说,最近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成立了中国的第一个“姑息科”,科主任刘巍教授赋予“姑息治疗”“三重门”新内涵:第一重,早期肿瘤可以选择姑息治疗;第二重,姑息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在肿瘤中晚期与瘤和平共处;第三重,临终关怀,也是国人对“姑息”最初的印象,以让生命有尊严从容辞世。

  此外,许天文极力推崇“尊严死”,意即对一些进入肿瘤终末期的病人,不再做延命医疗措施,由亲属凭患者本人的生前预嘱向医院、法院等提出停止治疗的要求,使病人摆脱凄惨状态,亲属也摆脱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我希望更多的患者和家属拥有这个观念,并登录《选择与尊严》网站,写下自己的生前预嘱。”许天文说。

[1]  [2]  下一页  尾页
标签:天下晋江人|癌症
稿源: 晋江新闻网  编辑: 陈子汉陈子汉 [打印]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