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天文:癌症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对它不了解
异域情:3年非洲援诊,经历永生难忘
前不久,许天文应邀回母校侨声中学开设讲座,特别谈到2008年-2011年在非洲3年那段永生难忘的心灵之旅。
许天文清晰记得,2008年12月9日,在福州长乐国际机场,他依依不舍地告别爱人和两岁零49天的儿子,与他的医疗团队一同踏上了3年援非医疗的征程,他们此行的目的地是非洲南部国家博茨瓦纳,许天文被派往博国首都玛丽娜公主医院肿瘤科工作。
博茨瓦纳是全球艾滋病感染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在那里,许天文每天要接诊5-10个晚期艾滋病合并各种肿瘤的病人,给他们换药、打针及提供化疗药物。这过程中,他们的医疗团队每天都要面临着被针扎的危险。
在一次给患艾滋病的病人打点滴做化疗时,许天文的手被针头刺破了。许天文立即脱掉手上的双层手套,查看皮肤后,发现有轻擦伤,他用了大量的自来水冲洗,用了酒精消毒,并填写医源性伤害报告单,最后取了28天的预防药。
“但我只吃了3天,因为副作用实在太大,我当时的想法就是,我已经尽力去保护自己了,真要是染上了也没办法,就留在非洲奉献余生吧。”许天文介绍,不仅他本人有此遭遇,整个医疗团队里,在给艾滋病患者治疗过程中不小心被针扎到或被换药的刀片刮到的,有好几个队友。
“在博茨瓦纳,我见证了非洲人豁达的生死观。”许天文说,2010年“世界杯”期间,给一位年仅19岁就患上艾滋病的小伙子做完诊查,一并做了相应处理。3个小时后,护士通知许天文去确认该病人死亡。“看到病人一刹那,我真的被感动了,他静静地躺在太平间里,身上的管子和静滴都已拔除,体表被擦得干干净净。后来那位当地的护士告诉我:晚期肿瘤的病人,临终前是不必过多抢救和干预的,他们更倡导让病人安静地走完最后一程。”
对话:希望不治患者走得更有尊严
晋江经济报:你对患者说:你这种情况,最多还有两年半时间……这样直指人心的研判,对病人或家属来说会不会太过残忍,有考虑过他们能否接受或者是否愿意接受这样残忍的事实吗?
许天文:我们做出这样的判断并不是空口无凭,而是基于一整套科学的随访制度得出的结论。当然,也有奇迹发生,但作为医生,不能拿5%的奇迹来掩盖95%的事实。大多数病人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脆弱,让病人拥有对自己病情最起码的知情权,也是对病人及其家属的一种尊重,让病人自己和家属有选择权,避免造成一些不必要的人生遗憾。
晋江经济报:您所倡导的姑息治疗和尊严死等医学人文关怀理念源自哪里?
许天文:这个理念要追溯到13年前。2002年一场外科医疗纠纷让我伤心欲绝,我因此远走武汉读博,就在那时,我在偶然间读到了周国平的《妞妞》,可以说,《妞妞》是我医学人文关怀理念的萌芽。目前工作进展还算可以,有了一些亮点:包括志愿者团队的壮大、与东石卫生院建立起来的双向转诊制度、义诊团队和慈善基金会的成立等等。遇到的最大困难还是观念上的阻力,希望更多人加入我们,特别是对于“姑息治疗”理念的传播,希望终末期肿瘤患者走得有尊严,家属不痛苦。也更希望政府能有相应的政策和医保农保报销专项,同时实现真正的肿瘤分级诊疗制度,投入和完善基层医院的相应软硬件,让终末期肿瘤患者能得到当地和居家诊疗。
晋江经济报:您为何极力推行在家乡建立晚期肿瘤临终关怀医院?目前进展如何?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
许天文:临近作别非洲回国的某天,我突发奇想:回到家乡泉州,让这种坦然的生死观念和人文关怀理念在泉州生根发芽。
2013年,在院领导班子的支持下,我创建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肿瘤内科。我坚信肿瘤病人治疗的人文关怀理念,那就是: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今年重阳节,在家乡东石义诊时,一位29岁的晚期肿瘤患者倾家荡产、变卖田地筹措医疗费用最终仍不治的案例,带给我很深的震撼,我因此有了成立慈善基金会的愿望,希望能帮扶更多晚期肿瘤患者贫困家庭,目前已募捐到第一笔资金10万元人民币。
令人欣慰的是,我组建的志愿者团队在不断壮大,这其中包括医学学生志愿者、社会招募的志愿者和心理咨询师志愿者。由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与东石卫生院建立的双向转诊制度也已启动,目前已惠及十余名患者。此外,我们还成立了义诊团队,每年到家乡东石开展义诊活动。我心里一直珍藏着这样一个愿景:对于晚期肿瘤患者,我们家乡可以和国外一样,真正做到居家治疗,从而避免人亡又家破的悲剧。
(记者_张发炬 李杰 文图)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