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新闻中心>> 国内国际 >>正文

七夕节并非“中国情人节” 传统节日庸俗化引担忧

www.ijjnews.com   中国新闻网  2015-08-20 07:54
  

  中新网北京8月20日电  游乐场大办水下接吻大赛,电商超商高唱“浪漫情歌”,五星酒店重磅推出百万情侣套餐……七夕来了!这个传统节日催生了“浪漫经济”,一系列贴有“中国情人节”标签的商业活动正如火如荼在全国各地展开。

  对此,专家表示,七夕节并非“中国情人节”,像许多其他中国传统节日一样,七夕节文化也正在被“庸俗化”,如何结合时代特点传承传统文化精髓,引人深思。

  传统七夕节并非“情人节”

  8月20日,是传统的七夕节,90后福建小伙小王早早就开始为送女友礼物而伤脑筋。在2月14日的西方情人节,他已经过了一场“情人劫”,牺牲了一个月的工资,玩了一把浪漫。如今,这个“中国情人节”的到来让他再陷烦恼之中。

  “薪资本来就不高,但眼看周遭的朋友都开始筹划七夕浪漫旅程,自己也不得不又硬着头皮安排七夕活动。”小王无奈地说,“其实在家乡,七夕节是乞巧节,不是所谓的‘情人节’。节日当天,乡里会举行敬祀等传统风俗活动。但近几年,七夕节也变了,越过越像情人节了,虽然很难理解,但自己只能接受。”

  正如小王所言,其实,传统七夕节并非情人节。七夕节又名乞巧节,源于汉代。东晋葛洪《西京杂记》中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如此看来,乞巧节并不是纪念牛郎织女的爱情,而是纪念织女这个人,民间又称“七姐”。

  “从传统故事来说,七夕纪念的是夫妻间忠贞不渝的情感,而非一般意义上的‘情人’。”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对中新网记者表示,传统的七夕节有特定的内涵和传统,没必要将其更名去和其他节日作类比。2006年,七夕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更说明全社会都应该把这个节日作为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加以保护。

  2011年6月1日,旨在让大量非遗能够“老有所依”的《非遗法》正式实施。其中第五条规定:禁止以歪曲、贬损等方式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

  乌丙安说,“七夕节并非‘中国情人节’,中国也不存在‘中国情人节’。七夕节,是有着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节日,是国家的文化根基,不能轻易改变。某些商家不能为了经济目的,随意糟蹋、贬损这个节日。”

  “如今,七夕节被过成了‘中国情人节’,是把七夕节文化庸俗化了。”乌丙安说,目前,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均还在过传统意义上的七夕节,这些国家中不存在所谓“情人节”的叫法。

  8月18日,福州民众在商场购物。七夕将至,福州街头洋溢着浓浓的“情味”,各大商场精心布置购物环境,营造浪漫的节日气氛,抢占商机。不少年轻人也已经提前购买礼物,准备给另一半惊喜。张斌摄

  传统节日渐变味

  扎堆出行、高速龟行、景区“赏人”、旅馆爆满……这些情形成了如今很多人对传统节日的最深印象。

  近年来,不只是七夕,很多传统节日都在逐渐变味。一些传统节日变成了“吃”节、“买”节,最纯粹的本土民俗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以及春节,也都被裹上一层浓墨重彩的商业外衣。

  特别是,由于工作、学习压力等原因,很多传统节日被当代年轻人当成“假日”、“消费日”、“情人节”来过,以此放松休闲。因此,在清明节,很多情侣逛街、疯狂网购、出外旅游等现象频频。

  对此,乌丙安表示,传统节日的变味有商家不正确引导的原因,传统节日不该被简单地等同于“假日”、“消费日”,要守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在过传统节日时,我们应该在其原本的文化内涵上做文章,结合时代特点,通过一些新鲜形式,把传统文化过得时尚、有品质。”乌丙安举例,七夕节,最该提倡的就是夫妻和睦,社区完全可以通过组织新婚夫妻走鹊桥的活动,促进夫妻感情,宣扬传统文化。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肖放对中新网记者分析,如今的传统节日缺文化内涵,如果大众不太理解的话,容易偏颇地将其理解成一个假期或消费时间。

  “过去,先人们过传统节日,讲求达到文化欣赏、文化传承、文化享受的目的,而非像如今,过分追求物欲及感官享受。”肖放说。

  “当前,我们不能简单地说传统节日完全变味,中国还有一些地方仍保持着传统节日习俗。温州洞头、闽南地区的七夕节就过得很传统,风俗活动也‘原汁原味’。”

  “人造节日”异军突起

  “双11光棍节”、“8.8爸爸节”、“5·17吃货节”、“5·18理财节”……互联网时代来临,名目繁多且缺乏传统文化内涵的“人造节日”异军突起,成众多年轻人的新宠。

  记者注意到,在此类节日期间,商家往往会为抢食巨大的商业蛋糕频频出招。节日期间,实体店会通过特殊布置营造“节日”氛围,而各大电商则会大打网络战、折扣战。

  肖放分析,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需要传统和仪式感。而“人造节日”只是商家主导的一个消费节,并没有文化内涵,也构不成节日。未来能否升级成为节日,需要时间检验。

  当前,“人造节日”虽然发展时间比较短,但与很多传统节日相对冷清不同,这些节日却过得异常热闹。如“光棍节”,就变成了全民狂欢的“购物节”。

  肖放表示,此类节日是商家巧妙利用当代年轻人的心理顺势推出的,很符合年轻人需求,年轻人自然参与性很强。但随着时间推移,年轻人难免会从兴致盎然变得兴趣索然。

  “‘人造节日’往往讲求一种物欲享受,人们不能真正得到文化愉悦。”肖放说,此类节日就是一种社会现象。在特定时间内,它是一种特定的社会需要,商家也需要这种形式来进行商业运作。社会不需担忧,没有必要倡导,也没有必要禁止。

  资料图:2014年8月2日,广东百对情侣水中接吻过七夕情人节。程景伟摄

  传统节日如何重振?

  节日变味、“人造节日”冲击……如今,传统节日面临一系列问题。近年来,“传统节日危机”的担忧甚嚣尘上,相关话题频频见诸于媒体,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去年年底,就有媒体针对“传统节日”相关问题做了调查,数据显示,近两万多人中,有近55.1%的受访者认为应重拾传统节日文化内涵。

  如何重振传统节日?乌丙安说,“传统节日传承,不该一味照搬照抄,也不该通过古板的说教方式来传播。传统节日,要结合时代特点,增添符合时代需求的活动内容,面向年轻人,使之化身为更时尚与浪漫的传统节日。”

  肖放建议,“重振传统节日需要借助公众、媒体、专家等各方面的力量进行引导。更为重要的是,要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有力有效地进行说明,并直接传达给公众。虽然存在一定难度,但需摆正姿态,直面问题。”(完)

标签:七夕节|情人节|传统
稿源: 中国新闻网  编辑: 郭婧婧郭婧婧 [打印]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晋江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