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中国好网民”系列活动正式启动
倡导文明健康网络生活 培育崇德向善网络行为
——“2015中国好网民”系列活动正式启动
中国网信网6月18日电 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指导,新华网主办,人民网、中国网、央视网、中国青年网、中国新闻网、光明网、新浪网、腾讯网、新浪微博等网站协办的“2015中国好网民”流行语和故事征集活动今天正式上线。这标志着“2015中国好网民”系列活动正式启动。
此次征集活动共分为三个阶段,6月中旬至7月底是作品征集阶段,将面向全社会进行流行语和故事征集。作品内容提倡注重思想性、艺术性和网络传播规律,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正能量。8月份是作品评选阶段,8月初将评出入围作品各50件,入围作品在8月中旬公示一周后将进行网上投票。9月初是作品展播阶段,将公布最终获奖名单,并在网上集中展示。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社会工作局负责人表示,举办“中国好网民”系列活动旨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网络文化活动在网络社会治理中滋养人心、凝聚力量的作用,通过倡导文明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培育崇德向善的网络行为规范,让网民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网上正能量,在互联网上争做“四有”中国好网民,推动网络空间进一步清朗起来。
据悉,“2015中国好网民”系列活动还包括网络大讲堂、第十二届全国法治动漫微电影作品征集活动、公益广告设计大赛、网络媒介素养研讨会等十项活动,以“接地气”的方式,让遵纪守法、理性表达、文明上网,争做“四有”中国好网民的理念深入人心;与此同时,和活动主题相关的线上游戏、漫画也会相继推出,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网友在轻松、有趣的氛围内学到网络媒介素养知识。本次大型系列活动从6月份开始陆续启动,将一直持续到今年年底。
相关新闻
复兴网评:“中国好网民”凝聚崇德向善的力量
互联网带给我们的“福利”数不胜数:网上交流、交往、交易,不一而足。然而,网络如同江湖,也暗藏刀光剑影:网络攻击、网络恐怖等安全事件时有发生;侵犯个人隐私、窃取个人信息、诈骗网民钱财等犯罪行为此起彼伏……
毋庸置疑,网络安全不仅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也关系到每个网民的切身利益,维护网络安全迫在眉睫。
举办“2015中国好网民”系列活动,恰逢其时。该活动旨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网络文化活动在网络社会治理中滋养人心、凝聚力量的作用,通过倡导文明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培育崇德向善的网络行为规范,在互联网上争当“中国好网民”,推动网络空间进一步清朗起来。
由此可见,大力培育“中国好网民”,已成为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重要课题。那么,什么才是“中国好网民”呢?
“中国好网民”应具备“四有”:高度的安全意识、文明的网络素养、守法的行为习惯、必备的防护技能。“四有”标准,正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亿万网民的价值和行动指向。活跃于网络世界的网民,都希望成为具备“四有”、内外兼修的好网民。而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指导的“2015年中国好网民”系列活动,目的就是要让“四有”中国好网民这一理念在互联网上铺开、唱响。
国家的未来在青少年,网络的未来也在青少年。现实生活中,确有部分青少年当面把《弟子规》中的“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等语句背得滚瓜烂熟,但扭头就在互联网上说“鬼话”。鉴于此,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推动网络安全知识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开展课程教育、技能培训、安全竞赛、公益活动,使孩子们从小学安全、知安全、懂安全,养成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开展“护苗”、“净网”等专项行动,铲除淫秽色情、暴力恐怖等有害信息,为青少年成长营造清朗、健康的网络空间。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以孩子为先导,守护孩子们的未来,也是守护我们的未来。这一系列活动自然获得各界的“点赞”。
放眼世界,网络是检验一个国家文明素养的标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华民族历来有崇德向善的传统,用“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积德累功,慈心于物”等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来涵养“中国好网民”的情操,定会在全社会形成强大的心灵情感力量,进而激励更多网民崇德向善,为实现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撑。可以断言,每个网民的嘉言善行,是为自己立德立功,同时为我们这个时代立德立功,为子孙后代立德立功。其实,“中国好网民”离我们并不遥远,他(她)既会是我们的家人、邻居,也会是我们的同事和朋友。
有一口气,点一盏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共筑网络朗朗乾坤,“中国好网民”,加油!
(来源:央视网)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晋江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 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晋江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 信息,繁荣发展互联网行业,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 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晋江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电话:0595-86170187。